_✨望故乡,情难舍✨_

金色那个秋

<p class="ql-block">摄影:金色那个秋/友人</p><p class="ql-block">美篇号:60171293</p><p class="ql-block">器材:HONOR ANN-AN00</p><p class="ql-block">歌曲/演唱:《大鱼》/周深,</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穿过云层,洒在中国移民纪念广场的雕塑上,那座挺拔的身影仿佛在诉说一段远行的故事。我站在广场中央,目光落在基座上“中国移民纪念广场”几个字上,心头微微一颤——这里是无数客家人漂洋过海的起点,也是记忆回溯的终点。风轻轻拂过,带着韩江水的气息,仿佛能听见百年前离别的脚步声。</p> <p class="ql-block">走进梅州松口古镇,时光像是被拉长了。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两旁的老屋斑驳着岁月的痕迹。我身穿着紫色连衣裙,背影静静立在那座雕塑前,几只飞鸟凝固在雕塑顶端,像是要振翅飞向远方。它却让我想起那些年背着行囊、踏上火船码头的客家子弟,眼中是否也有这样的沉静与不舍?</p> <p class="ql-block">松口,曾是“印度洋之路”的第一站。站在昔日的火船码头,让人不禁想起百年前江面船只如织,日泊三百余艘,六千游子由此启程,奔赴南洋谋生。如今江水依旧流淌,只是喧嚣归于宁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此设立中国大陆唯一的中国移民纪念广场,不只是为了铭记,更是为了让后人知道:每一段远行,都始于一次勇敢的回望。</p> <p class="ql-block">沿着河岸缓步前行,花岗岩石平台伸向水面,停步远眺,对岸绿树成荫,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河水静静流淌,像一条沉默的记忆之河。站在这里,不必言语,心却早已漂向远方——那些离乡背井的身影,是否也曾这样伫立,把故乡的最后一眼,深深印进心底?</p> <p class="ql-block">转入一条老街,殖民地风格的建筑静静伫立,拱门与柱廊间挂着湿漉漉的红灯笼。雨刚停,地面泛着微光,紫色身影融入这异域与客家风情交融的街景中。摩托车停在屋檐下,阳台上晾着衣物,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这条街,曾是离别的前夜,也是归来的第一眼。如今它不再喧嚣,却因这份宁静,更显深情。</p> <p class="ql-block">在火船码头,一位手持行李箱的男子雕像,伫立在斑驳的石阶中,水位线清晰刻在墙上,记录着韩江一次次潮起潮落的印记。我坐在石阶上,姿态轻松,与雕像形成微妙对比,一个即将远行,一个安然停留;一个凝固在历史中,一个活在当下;时间在这里交错,像江水般无声流淌。</p> <p class="ql-block">旧火船码头,石阶层层叠叠,通向一条条老旧街道。两尊背着竹筐的码头搬运工的雕塑立在阶前,他们步履沉稳,汗水浸透了衣衫,细节如此逼真。我轻轻走过,不忍惊扰这份沉默的劳作记忆——那是属于普通人的史诗,藏在每一次挑担上坡的脚步里。</p> <p class="ql-block">石阶之上,“松江大酒店”几个字赫然入目,旁边还挂着“HOTEL TSUNG MING”的旧招牌。欧式风格的阳台挂满红灯笼,喜庆中透着沧桑。松江大酒店曾是松口古镇繁华的见证,一百年前,这间最豪华的大酒店,无数客家人在此歇脚,喝一碗热酒,听一曲乡音,然后经过水路南行出洋……。</p> <p class="ql-block">长满青苔的火船码头,母亲牵着孩童的青铜雕像,目光坚定而温柔,充分展现了妻儿目送亲人远行的不舍与对未来的期盼。墙角青草蔓生,生命从不因苦难而止步。</p> <p class="ql-block">拐进一条窄巷,土黄的墙面粗糙而真实,电线如藤蔓缠绕而上。石块铺就的地面凹凸不平,却踩着踏实。巷子尽头,山峦隐约可见,蓝天从云层中透出一丝光亮。这里没有游客的喧闹,只有生活的本来模样:安静、缓慢、带着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栏杆外,河流蜿蜒,青山叠翠,云雾缭绕山间。植被茂密,倒影清晰如画。这不是风景明信片,而是一幅活着的山水卷轴。松口的美,不在惊艳,而在沉静;不在繁华,而在历经沧桑后的从容。</p> <p class="ql-block">古老码头,人物雕像静静伫立,有的提箱,有的挑担,有的回望,他让我们时常想起那些为谋生而远渡重洋的客家子弟,古建筑前红灯笼高挂,河水倒映着山色与屋檐。天空虽阴,光线却柔和。这里的一切都在低语:别忘了来路,也别怕去路遥远。</p> <p class="ql-block">斑驳的壁画色彩依旧鲜艳,两位身着传统服饰的女子手持乐器,似在弹唱一段古老的歌谣。她们的目光穿越时光,落在每一个路过的行人身上。松口的故事,就藏在这些细节里——在砖缝中,在江风里,在一声声未落的乡音中。</p> <p class="ql-block">  🌸感谢您的光临赏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