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僧伽歌》<br>真僧法号号僧伽,有时与我论三车。<br>问言诵咒几千遍,口道恒河沙复沙。<br>此僧本住南天竺,为法头陀来此国。<br>戒得长天秋月明,心如世上青莲色。<br>意清净,貌棱棱。<br>亦不减,亦不增。<br>瓶里千年铁柱骨,手中万岁胡孙藤。<br>嗟予落魄江淮久,罕遇真僧说空有。<br>一言散尽波罗夷,再礼浑除犯轻垢。<br><br>《僧伽歌》是李白为纪念和赞颂高僧僧伽。<br><br><br> <br>今日是药师佛圣诞,当我们念及“拔苦与乐”的琉璃愿力,总会想起千年前一段特别的相遇——诗仙李白与高僧僧伽的对谈,那席话被写进《僧伽歌》里,成了佛教融入世间、抚慰人心的生动注脚。<br> <br>李白一生爱游名山大川,也常与僧道相交,却少有人如僧伽这般,让他在诗中直白写下“有时与我论三车”。彼时李白或许正“落魄江淮”,前路茫茫如雾,而来自南天竺的僧伽,带着“戒得长天秋月明”的清净心境,与他谈佛法、论世事。没有晦涩的经义说教,只有“口道恒河沙复沙”的平和,与“心如世上青莲色”的澄澈——就像药师佛的琉璃光,不刺眼,却能照进烦恼的缝隙。<br> <br>诗里那句“一言散尽波罗夷”,是李白最真切的触动。所谓“波罗夷”,本是佛教中重罪的代称,在这里却成了他心中困顿的隐喻。僧伽的一句话,便让那些缠绕心头的迷茫、失意散了去,这何尝不是药师佛“疗愈”本愿的世间体现?佛法从不是躲在寺院高墙后的“小众信仰”,而是僧伽这样的修行者,带着智慧走进人间,在文人的困惑里、在众生的烦恼中,递去一份解困的力量。<br> <br>如今我们纪念药师佛诞,再读《僧伽歌》,更能懂这份“融于世间”的深意。李白不是佛教徒,却能被僧伽的佛法打动;僧伽不是诗人,却能成为诗仙笔下的精神知己。他们的相遇,没有宗教的隔阂,只有心灵的共鸣——就像药师佛的愿力,不分信仰、不论身份,只愿为世间众生拂去苦厄。<br> <br>这一日的风里,似还飘着千年前的诗句与佛语。李白的诗让僧伽的智慧流传至今,而药师佛的圣诞,又让我们想起:真正的“疗愈”从不在远方,它藏在人与人的温暖对话里,藏在每一份想为他人解苦的心意中。就像青莲映着秋月,佛语融着诗行,世间的暖意,本就该这样,在彼此的照亮里生生不息。<br> <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