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呢称 : 巴山游民</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 5850162</p><p class="ql-block">探秘景点:云南红河州建水</p> <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11日下午一点,我们一家从建水城西门(清远门·迤爽楼)踏入古镇。脚下的街道开阔舒展,行人疏朗,没有都市的车水马龙,唯有风穿过檐角的轻响,衬得古城愈发静谧安然。两侧商铺皆保留着古朴原貌,原木门板上的木纹被岁月浸润得温润,窗棂间的雕花虽不复当年鲜亮,却在时光沉淀中更显韵味,每一家都透着“临安城”独有的古韵悠长。</p> <p class="ql-block"> 沿途偶有惊喜撞见:几位身着哈尼族传统服饰的妇女,靛蓝衣料上缀着细碎银饰,行走间微微作响,她们用民族独有的彩色兜袋将孩童温柔背起,兜袋上的刺绣纹样鲜活灵动,脚步轻缓地穿行在古街,为静谧的街巷添了几分鲜活气息。还有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身着素净衣裳,拄着拐杖慢悠悠踱步,或是在街角石凳上闲坐,目光平和地望着往来行人,身影与古街、老铺相融,宛如一幅流动的水墨小品。</p> <p class="ql-block"> 此行本一心向往声名远播的“文献名邦”文脉核心——文庙,那处承载着千年科举记忆的“考学圣地”,早已让人心生憧憬。奈何恰逢闭馆,只能在门外远远眺望飞檐翘角,未能亲见其殿宇巍峨、古柏苍劲,心中不免生出几分淡淡的怅然,唯有将这份向往悄悄藏起,留待日后再赴邀约。我们循着古街的肌理,在这份独有的静谧与古韵中,缓步向东门(朝阳楼·迎辉门)前行。一抵达东门,一座气势宏伟的红色城楼便撞入眼帘。朱红墙体历经六百年风雨,虽带着些许斑驳,却依旧透着厚重底气,飞檐翘角间的瓦当纹路清晰可辨,脊兽造型古朴灵动,远望去,楼上悬挂的题字匾额隐约可见,半圆门洞的形制竟与北京故宫午门颇有几分神似。查阅资料后方知,这座朝阳楼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比北京故宫早建二十余年,竟是故宫建造的蓝本之一,这一发现让我对它更添了十二分的好奇与敬意。</p> <p class="ql-block"> 朝阳楼西侧的匾额尤为特别,四字狂草龙飞蛇舞、似字似画,笔势洒脱如行云流水,墨色虽有些许晕染斑驳,却依旧透着“草圣”张旭般的豪迈气度。我凑近细看,笔触的提按转折间满是张力,反复揣摩仍不得其解,便掏出手机轻查。原来这是摹仿张旭笔法的“飞霞流云”匾额,相传为清代文人所书,更难得的是,它历经康熙、道光年间多次地震侵袭,木质匾额与题字仍完整留存,堪称文物保护与书法艺术交融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 城楼东面的“雄镇东南”匾额则出自清代书法家涂晫之手,四字笔力遒劲、气势磅礴,每一笔都透着沉厚力道,既彰显着建水作为滇南交通要道与军事重镇的历史地位,也暗含着当地人对故土的深沉自豪。这座古楼自建成以来,便成了滇南的地标性建筑,1954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分别在1955年、2000年经历两次大修,工匠们恪守“修旧如旧”的原则,悉心保留了古楼的原始形制与核心构件,让这座历经六百余年风霜的建筑,得以完好留存至今,延续着千年文脉。</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朝阳楼,早已褪去昔日的军事防御色彩,成为建水居民休闲、娱乐与锻炼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老人们在门洞下摆开棋盘,慢悠悠地对弈闲谈,话语间满是古城的旧闻轶事;孩童们在广场上追逐嬉戏,清脆笑声绕着古楼久久回荡;偶尔有身着汉服的游客驻足拍照,衣袂飘飘间,仿佛古今在此温柔交汇。</p> <p class="ql-block"> 而那份未登楼、未访文庙的双重遗憾,也成了重访这座古城的最好理由——盼着下次能亲手触摸城楼斑驳的砖墙,感受六百年时光的温润;亲耳聆听大钟穿越时空的回响,体悟古人的生活节律;亲眼饱览古城青瓦与现代街区交相辉映的全景;更要踏入文庙,在古柏浓荫下探寻“文献名邦”的文脉渊源,再细细尝尝沿街地道的汽锅鸡、鲜美的烧麦与焦香的烤豆腐,补上这次未能圆满的相遇。毕竟建水的魅力,从来都藏在这些“未完成”的期待里,温柔地等着人们一次次前来探寻。就像午后一时踏入古城时的那份从容与静谧,这座城的美好本就需要慢慢品味,那些留白与遗憾,恰是重逢最好的铺垫。</p><p class="ql-block"> 巴山游民2025.11.1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