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记忆】照明

王仕平

<p class="ql-block"><b>昵 称:王仕平</b></p><p class="ql-block"><b>美篇号:153337379</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是1960年出生的,是三年困难时期最关键的一年。我从5岁起的所见、所闻、所经历的事情,仍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永远难忘。下面我把我童年记忆深刻的关于照明的事情以美篇的形式叙述给大家,请鉴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煤油灯,在六七十年代因电力基础设施不足而成为农村家庭的核心照明设备。那是计划经济时期,我记得煤油需凭票在供销社购买,每斤0.35元钱,导致家庭普遍节俭使用。该灯具在未通电地区覆盖率极高,尤其在偏远农村,几乎家家必备,用夜间学习及日常生活。‌‌制作方法是利用墨水瓶、药瓶等容器,瓶盖钻孔后插入薄铁皮卷成灯芯杆的棉线灯芯,注入煤油即可用火柴点燃,成本低廉且非常实用,使用一段时间用硬棒棒扒一扒灯芯头,使煤油灯更加明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家制作了三个简易的煤油灯,一个放在堂屋,一个放在锅屋(现在称厨房),再一个用于我学习照明使用,春、夏、秋季三个季节放床头的放衣服的木箱上,我坐在床上趴在木箱上写作业,几个小时下来,鼻孔里被熏的黑黑的。有时只顾专心写作业不注意,头发被煤油灯烤着,非常不安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冬天在锅屋隔山炕凿一个方洞,煤油灯放在什么,做饭和学习使用两不误。还记得老母亲天黑时利用煤油灯从锅屋的堂屋来回行走,用一只手在风向当着灯光,恐怕煤油灯被风吹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罩子灯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常见的煤油灯,由底座、容器、灯头和罩子四部分组成,以玻璃材质为主,通过调节灯芯长度控制亮度,比普通煤油灯更明亮且节省煤油。有个玻璃灯罩它还可以防止灯被风吹灭,比普通自制煤油灯更方便了许多。在院子里行走时,没有太大的风,灯芯的光亮比较稳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手电筒的出现,对于煤油灯来说就是前进了很多步了。它是靠干电池来驱动的,两节或者是三节一号干电池,装在一个铁皮筒内,装一个小灯泡,开关一按,就发光了,而且光比较大。且不怕风,这是煤油灯和马灯、蜡烛所不能比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对于出门走夜路的人来说,手电筒就方便了,不仅轻便,而且完全不用担心风把它吹熄灭了。只需要考虑电池的电量是否够。电池容量不够时,光就小了。直到完全没有灯光。记得那时两节干电池要卖到2元钱,要知道,那时做一天事的工钱1元钱左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节省,农村人如果不是非必要,都舍不得用手电筒的,甚至电池用完了,还把它放火边烤一下,又可以照一下。还有灯泡坏了,用筷子敲一下,有时又好了。老人说是灯泡哑了。当年主要用于在村庄和野地的路上行走或寻找生活用品、用具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去外村看电影带手电筒照明也非常方便,我有时候也偷偷拿手电筒找知了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七八十年代的家用保险灯是一种以煤油为燃料的手提式照明器具,具有防风设计和灯罩结构,意外翻倒时不易引发危险‌。在电灯普及之前,它被广泛应用于家庭夜间照明,常见于农村地区或作为应急光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种灯具通常由镍或黄铜制成,灯罩直径约15-25厘米,通过金属支架固定以确保火焰稳定燃烧。其底座设计能保持重心稳定,倾倒时内置储油罐的密封阀会自动阻断煤油外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保险灯,大人小孩都可以提着,我们家曾经使用保险灯在室外和野外生活之用。如:切地瓜干、摆地瓜干和拾已晒干的地瓜干等,用途广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七八十年代的气灯是一种使用煤油作为燃料的照明工具,通过定时注入气体并点燃,能发出比普通煤油灯更明亮的白光。汽灯在外形上和马灯有些相似,但二者的工作原理不尽相同,所以在具体构造上也有一些差别。首先汽灯在装上煤油或石蜡油以后,还需要向底座的油壶里打气,以便产生一定的压力,使煤油能从油壶上方的灯嘴处喷出;其次,汽灯没有灯芯,它的灯头就是套在灯嘴上的一个蓖麻纤维或石棉做的纱罩,旧工艺使用硝酸钍溶液浸泡;再就是汽灯的上部还有一个像草帽檐一样的遮光罩。由于纱罩经过硝酸钍溶液浸泡工艺制成,所以当纱罩遇到高温后会发出耀眼的白光,一盏汽灯可以把周围十几米的范围都照得通明。不过,有时汽灯点的时间太长了,半路上还需要再打点气。汽灯平时似乎用的不是太多,主要是遇到一些大场面或隆重的场合才会使用。六、七十年代,通常是夜里大队召开全村群众大会的时候,会场上高高悬挂着明亮无比的汽灯;另外,在过年的时候,村里搭台子唱戏,舞台上的灯光就是用的汽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个时候我们村男女青年比较多,每年春节前都有排练“革命样板戏”,比如《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等。每年正月初六至正月十五都与王家寨(一家子)巡回对演“样板戏”,演出时的汽灯有所到村提供。食宿大多安排在部分家中,被派的的家庭拿最好的食物招待,腾出好的床铺,充分体现一家亲的感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实现了电灯、白炽灯、强光灯、激光灯等。照明设备的发展历程,不仅体现了人类科技的进步,也在不断适应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未来,照明设备将会更加高效、环保,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b>图片:网络(致谢制作者)</b></p><p class="ql-block"><b>文字:王仕平</b></p><p class="ql-block"><b>音乐:《童年时光》</b></p><p class="ql-block"><b>编辑:王仕平</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