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十三朝古都[二],西安.钟鼓楼

閑雲清烟

<p class="ql-block">西安钟鼓楼,这座古老而庄重的建筑,不仅是西安城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吟咏。诗中所述,钟鼓楼中所蕴含的千年王气与盛世荣华一览无余,仿佛能够触摸到历史的脉搏。</p> <p class="ql-block">而那薄烟朦胧中的汉时明月,与妙曲悠扬的唐代风韵,更是让人沉醉于古都的韵味之中。随着暮鼓晨钟的敲响,昼夜更替,龙翔鹤舞的霓虹与之相伴,古城今日的俏丽姿容与极目中天的壮阔塞鸿,共同绘就了一幅绚烂的历史画卷。</p> <p class="ql-block">钟楼,这座矗立在西安城中心的古老建筑,是明清两代西安城内最高的建筑。它位于明城墙内,四条大街的交汇之处,以其雄伟的体量和精美的建筑风格,成为中国现存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历来有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这一习惯在古老的钟鼓楼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晨钟暮鼓,不仅是对时光飞逝的警示,更蕴含着珍惜当下的深意。此外,“臣忠目古”的谐音寓意着封建帝王对永世昌宁的期许。如今,钟鼓楼虽已不再作为日常警示之用,却成为了历史的见证,供后人游览与缅怀。</p> <p class="ql-block">西安钟楼,这座巍峨的建筑,不仅承载着历史的沧桑,更展现着古都的韵味。它是一座重檐三滴水、四角攒尖顶的楼阁式建筑,占地面积广阔,建在青砖白灰砌成的方形基座之上,更显其雄伟气势。基座之下,一个高宽均为6米的十字交叉形券洞贯穿而过,曾是古城交通要冲,见证了岁月的流转。钟楼与台基相加,总高度达到36米,令人仰望。</p> <p class="ql-block">进入钟楼,一层大厅四面开门,周围是宽敞的平台,上方则是精美的方格彩绘藻井。而登上二层,四面通透的木格窗门与外廊相连,绿琉璃瓦屋面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使得整个建筑更显雄伟壮观。</p> <p class="ql-block">《西安钟楼东迁歌碑》是明代陕西巡抚龚懋贤在钟楼东迁后亲笔题写的碑刻,记述了钟楼整体迁移的重要史实;内容以诗文形式记录了钟楼从原址(今西大街广济街口)迁移至现址(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处)的过程。碑文明确提到“西安钟楼,故在城西隅,徙而东,自予始”,并强调迁移工程除台基新筑外,其余均为整体搬迁,保留了明初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重修西安钟楼碑记》拓片是西安钟楼内重要的历史文物复制品,记录了钟楼的修缮历史。该拓片对应的原碑为清代乾隆五年(1740年)由陕西巡抚张楷题写的修缮记录,碑文详细记述了钟楼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及清代重修背景。</p> <p class="ql-block">1960年西安钟楼照片拍摄于钟楼的西北角,展现了当时钟楼的完整风貌。该照片记录了钟楼在迁移至现址后的保存状态,可见其砖木结构、重楼三层檐和四角攒顶的传统建筑特征。照片背景中,钟楼作为城市中心地标,周围尚未出现现代建筑群,凸显了其历史地位。</p> <p class="ql-block">唐宋元明的长安城经历了从鼎盛到衰落的演变过程:唐代长安城达到巅峰,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国际大都会;唐末战乱导致其彻底毁弃;宋代以后,长安城未再重建,仅作为地方城市存在;元代改称奉元路;明代在此基础上修建西安城,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明初的钟鼓楼》介绍了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年间(1368-1398)推动的钟鼓楼建设,强调其不仅是报时设施,更是皇权象征和社会秩序维护工具。</p> <p class="ql-block">西安钟鼓楼(左:钟楼模型;右:鼓楼模型)的详细介绍,钟楼为“重檐三滴水四角攒尖顶”阁楼式建筑,通高36米,面积1377.64平方米,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钟楼; 鼓楼为“歇山式重檐三滴水”长方形建筑,通高34米,基座宽38米,长52.6米,高7.7米,规模略大于钟楼基座。</p> <p class="ql-block">钟楼之名,与“钟”密不可分。这座建筑西北角所悬挂的大钟,虽已无报时之用,却承载着节日的欢庆与平安的祈愿。每当佳节来临,钟声依旧响起,回荡在古城的每一个角落。值得一提的是,钟楼最初所悬之钟并非现今所见,而是唐代铸造的“景云钟”。</p> <p class="ql-block">景云钟,这尊铸成于唐景云二年(711年)的巨大铜钟,承载着皇家的荣耀与文化的厚重。唐睿宗李旦亲自为其撰写铭文,钟体高达两米,直径一点五米,重达万斤,其上鹤飞龙翔的图案栩栩如生。每当钟声响起,其悠扬的声响能传遍数十里,曾长期为西大街广济街口的皇家道观景龙观(后改称迎祥观)所用。</p> <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真正的景云钟如今被珍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馆,自1953年移藏至此后,便一直陈列在二门里东亭内,并严禁出境展览。</p> <p class="ql-block">西安钟楼之巅,岂能无钟声回荡。那悠扬的钟声,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承载着古都的厚重与沧桑,在城市的上空久久萦绕。钟楼一隅,静听时光流转之声,每一声钟响,都是历史的低语,诉说着长安城的繁华与变迁。</p> <p class="ql-block">如今,在西安钟楼上悬挂的大钟,是1996年西安市仿制的唐景云钟。这尊仿制的景云钟,外观与原钟极为相似,通高达2.45米,重6.5吨,钟裙外径1.65米,其上的纹饰和铭文都精细地再现了原钟的风貌。音质方面,它嘹亮而雄浑,丝毫不逊于原钟。自1997年1月30日起,沉寂了数百年的晨钟暮鼓再次在古城西安响起,这尊仿制的景云钟现被精心悬挂于钟楼西北角。</p> <p class="ql-block">钟楼之东,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古街——东大街。漫步其间,仿佛能听见古时的车马声、人语喧嚣,以及那久违的钟鼓之声。这条街巷,不仅承载着岁月的痕迹,更见证了无数历史的变迁。如今,虽然时光流转,但东大街依旧保持着那份古朴与宁静,让人在忙碌之余,找到心灵的归宿。</p> <p class="ql-block">钟楼之南,便是繁华的南大街。站在钟楼之上远眺,南大街的熙攘景象尽收眼底。这里,车水马龙,人流如织,商业气息浓厚。与东大街的古朴宁静不同,南大街更显得繁华而充满活力。这里,是现代都市生活的缩影,也是人们追求梦想、实现价值的舞台。</p> <p class="ql-block">钟楼西望,鼓楼与之相映成趣,终南山的壮丽与渭水的长流共同织就了一幅壮美的诗文画卷。钟鼓之声,穿越时空,融入了这新时代的旋律之中。</p> <p class="ql-block">站在西安钟楼北望,北大街的繁华景致尽收眼底:宽阔的街道上车流如织,川流不息,现代都市的活力与古都的厚重在此奇妙交融。两侧高楼林立,霓虹闪烁,商铺林立,从百年老店到时尚新锐,琳琅满目的招牌映照着古城商业的蓬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与钟楼相距仅半里的西安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比钟楼早四年。这座长方形砖木结构的建筑,以其184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和1998.8平方米的占地面积,巍峨地矗立在高大的长方形台基之上。台基下方,一条南北向的券洞宽阔而深邃,高宽均为6米,通高更是达到34米,彰显着其不凡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鼓楼,这座雄伟的建筑,不仅以其宏大的规模和独特的气势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更在于其精湛的建筑艺术和巧妙的构造。它坐落于高大的长方形台基之上,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四周环绕着回廊,展现了一种稳重而庄严的美感。其建筑结构采用了重檐三滴水式,琉璃瓦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为整座建筑增添了一抹华丽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鼓楼的楼体分为上下两层,重檐三层,是一种典型的梁架式楼阁建筑。第一层楼身上巧妙地置有腰檐和平座,使得整座楼阁在视觉上更加丰富多变。而第二层楼则采用了重檐歇山顶的设计,上覆绿色琉璃瓦,与第一层的腰檐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鼓楼独特的屋顶轮廓。</p> <p class="ql-block">鼓楼的外檐和平座上都精心装饰了青绿彩绘斗拱,这不仅增强了楼阁的装饰效果,更使得整体建筑在层次上显得更加分明,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匠人们的匠心独运。值得一提的是,鼓楼的施工技术也在继承了唐代建筑风格和宋代建筑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了诸多创新。整座建筑中未见铁钉之痕,屋檐与砌块之间巧妙地运用了托槽原理进行连接,这种精湛的施工技术无疑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西安鼓楼内的《中国鼓文化展》前言介绍:鼓是一种历史久远的打击乐器,早在远古的伊耆氏时代就出现了土鼓。到了黄帝时,惊天动地的夔牛鼓在打败蚩尤的征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鼓已然成为中华文化的载体之一。中国传统的鼓在秦汉前已有20余种,应用于诗、乐、舞、劳动、战争、祭祀和庆典中。随着历史长河进展和中外文化交流,鼓发展到如今种类繁多,按形态分为架鼓、粗腰筒形鼓、浅筒形鼓、细腰筒形鼓、座墩形鼓、长筒形鼓、箍圈形鼓、锅形鼓。鼓用途多样,俗可为欢庆锣鼓,雅可作庙堂祭祀和宫廷宴集。目前鼓可用于民族器乐、各种戏剧、曲艺、歌舞、赛船舞狮、喜庆集会、劳动竞赛等。</p> <p class="ql-block">鼓楼二楼设有专门的鼓文化展区,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鼓乐器,展区的核心展品是巨大的闻天鼓,这面鼓高1.8米,鼓面直径2.83米,重达1800公斤,由整张优质牛皮蒙制而成,1997年成功申报了"大世界吉尼斯之最"。</p> <p class="ql-block">在闻天鼓的两侧,分别陈列着二十四面节气鼓,南北各12面,每面鼓都代表着一个节气,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智慧理念。</p> <p class="ql-block">除了这些标志性大鼓,展区还展示了从古至今不同形状、不同年代、不同材质的各类鼓乐器。</p> <p class="ql-block">鼓的年龄有4500岁,在古代中神力非凡,应用于祭祀祖先、送葬死者、驱邪除虫、征讨会盟、祈祷丰年、耕作狩猎、宴飨宾客、娶妻迎亲,报时报警等等。</p> <p class="ql-block">鼍(tuó)鼓。鼍,也叫鼍龙、扬子鳄,爬行动物,身体约长两米,仅背部和尾部有鳞甲,在江河岸边穴居,以鱼、蛙等为食,通称猪婆龙。它的皮很坚韧,古代便常用它来制鼓,其声音如鼍鸣,故称之为鼍鼓。</p> <p class="ql-block">陶鼓。用陶土烧制成的“土鼓”,再用蒉草制成鼓槌来敲打,请原谅我的少见多怪,以为陶器不堪一击,却不料陶鼓的鼓质坚硬无比,即使鼓皮、附件等朽烂无存,鼓身也能保存下来。陶鼓是史前时期最主要的打击乐器。</p> <p class="ql-block">石鼓。原件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石鼓上内容为记叙泰始皇游猎十首诗,采用大篆书体,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组石刻文字,被誉为“中华第一古物”,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战鼓。在古代,战鼓主要用于军事,有着鼓舞士气、指挥战斗,振奋军心、传递信息之功,随着朝代更迭的历史发展,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符号,在民间、宗教、历史、戏曲等领域出入频繁,一展铿锵。</p> <p class="ql-block">铜鼓。一种青铜铸造的打击乐器,传说铜鼓最初是由云南中西部地区的濮人创造的,用于饮用和烹饪,后来才逐渐演变成打击乐器,由于鼓身的历史丰厚,被誉为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p> <p class="ql-block">除了云南地区,铜鼓主要分布还有中国的广西、贵州和东南亚地区。铜鼓由面、胸、腰、足、耳五部分构成,遍体花纹,简直就是一枚惊艳的艺术品。在它的时代,当它被敲响时,我相信,是能够与天地神灵沟通的,是真的能够保佑乡寨平安的。</p> <p class="ql-block">杖鼓。常见于朝鲜族的舞蹈中,在古代音乐演奏中占有一席之地,一般是挂在胸前或放在木架上,边舞边用鼓槌敲击。看着它,情不自禁的哼唱起那首《阿里郎》:阿里郎,阿里郎,阿拉里坳……</p> <p class="ql-block">象脚鼓,傣族的传统打击乐器。传说有一个勇敢的傣族青年,用了三天三夜战胜了湖中兴妖作怪的蛟龙,剥皮晾晒后,无意发现经过风吹日晒的皮变得紧绷,还能发出声音,于是,照着大象的脚做出了象脚鼓。</p> <p class="ql-block">神鼓,又名喇嘛鼓。是藏族、蒙古族喇嘛寺院使用的打击乐器,流行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内蒙古等省区。这是一个席地而坐演奏的乐器,也可以系上绸带斜挎胸前演奏或伴奏。</p> <p class="ql-block">达玛茹鼓。‌这是一种古老的藏式乐器,常用于藏传佛教的密宗修法中,在密宗修法时,达玛茹鼓常与金刚铃、金刚杵等法器合用,修法师手握金属腰箍左右摆动,以侧边软锤击打鼓面,发出响声,此声可驱除恶魔,迎请本尊空行降临。在藏传佛教中,达玛茹鼓象征着法身、报身和应身的三重结合,又代表着阴阳二性和智慧与方法的结合。</p> <p class="ql-block">鼗(táo)鼓。非常古老的中国乐器,长柄,鼓身两旁缀灵活小耳,执柄摇动时,两耳双面击鼓作响。它的另一个名字称拨浪鼓。</p> <p class="ql-block">花鼓。起源于凤阳府临县,是一种集曲艺与歌舞为一体的汉族民间表演艺术,人称凤阳花鼓,首批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凤阳有三花:凤阳花鼓、花鼓灯、花鼓戏。</p> <p class="ql-block">细腰鼓,在舞台和古代的壁画中见过,边舞边敲,身声和鸣,心眼同欢。细腰鼓为手工制作薄皮,材料优质,精工细作,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细腰鼓。</p> <p class="ql-block">毛员鼓,它的制作与属于双面拍打的腰鼓类乐器,与堂鼓制作类似,用在比较浓重的宫廷演奏。</p> <p class="ql-block">八角鼓。这是古时先民用于自娱自乐的一种拍击膜鸣乐器,因鼓身有八角而得名,又称单鼓。</p> <p class="ql-block">书鼓。书鼓是布依族和汉族的棰击膜鸣乐器,布依族称之为手鼓,说到手鼓,耳边就响起那首歌曲《打起手鼓跳起舞》。书鼓的声音低沉而响亮,是北方说唱音乐不可缺的伴奏乐器之一。</p> <p class="ql-block">堂鼓。此鼓常见,它又称作同鼓、战鼓、杖鼓,是汉族传统棰击膜鸣乐器之一。框架是木质的,两面蒙上皮革,用木头做的棒槌敲打,响声可以震天。</p> <p class="ql-block">虎座鸟架鼓。中国传统鼓乐器,像不像一个悬挂在支架上的鸟笼?因而得名。溯原得知它在战国时期的民间音乐、戏曲舞蹈表演非常受欢迎。望着它,完全能感受到它在舞台上的美艳。</p> <p class="ql-block">把鼓作为乐器始于周代,周代有八音,鼓为群音之首。为此,周代专门建立了管理鼓乐的机构,设置了名为“鼓人”的官职,并制定了一套鼓乐的制度。八音分类法是我国最早的乐器分类方法,从周朝末一直沿用到三千年后的清初。有人说,音乐是人类的灵魂,自从有了音乐,人的灵魂就有了一个依靠。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p> <p class="ql-block">更鼓,是中国古代夜间报时的工具。一夜的时段是从黄昏至破晓,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二小时,由专司报时人击鼓报时,几更敲几下。五更时段(晚上):7-9点为一更;9-10点为二更;10-12点为三更;12-2点为四更;2-4点为五更。俗话说“一更人,二更锣,三更鬼,四更贼,五更鸡”。</p> <p class="ql-block">晨钟暮鼓。在鼓楼中心楼外围一圈,摆放了24个节气的大鼓。据查,傍晚6时,鼓楼上的这二十四节气鼓齐鸣,闻天鼓鸣响24声以报暮时。</p> <p class="ql-block">鼓楼不仅以“二十四节气鼓”闻名,其两块巨匾也颇具特色。南匾书“文武盛地”,北匾题“声闻于天”,均为蓝底金字木匾,长8米,宽3.6米,重达2至3吨,彰显着鼓楼的深厚底蕴与磅礴气势。</p> <p class="ql-block">相传,这两块巨匾的构思源于神探狄仁杰在武则天赐酒后的灵感。南匾“文武盛地”寓意深远,仿佛能将古都千年的风云变幻尽收笔端,展现出雄浑壮阔的意境;而北匾“声闻于天”则源自《诗经》中的名句“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寓意鼓楼之声可闻九天之上。</p> <p class="ql-block">八个匾字均为贴金凹体,字迹清晰,如同颗颗璀璨的珍珠,百代难遇。在老西安人的眼中,这两块牌匾如同珍宝一般,他们常常在茶余饭后,细细品味着它们所蕴含的深厚底蕴,仿佛能听见鼓楼的钟声在耳边回荡。</p> <p class="ql-block">夕阳如血,为这座古朴而充满文化气息的城池,增添了一抹凝重的色彩。夜色渐渐浓重,华丽的灯火在夜色中绽放,为这座古老的城池增添了一抹现代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在这沧桑与繁华交织的夜色中,人们仿佛看到了历史的痕迹与时代的脉搏,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灵动与匆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