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而苍凉的画卷,撒哈拉沙漠探奇

閑雲清烟

<p class="ql-block">美篇名: 闲云清烟</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5492357</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突尼斯(Tunisia)的“沙漠之门” 杜兹(Douz)出发,继续我们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在杜兹小城中心的环形交叉路口,看到了这座骑骆驼雕像。雕像象征着沙漠文化。这是杜兹的地标,也是拍照的热门地点。许多前往撒哈拉探险的游客会在此集合,开始他们的骆驼之旅。</p> <p class="ql-block">汽车缓缓驶离杜兹,我倚在窗边,目光被车窗外那苍茫无际的荒漠牢牢牵引。窗外仿佛是一幅巨大的天然画卷,而车窗便是它的画框,框住了这片土地最原始、最粗犷的容颜。我凝神望去,心也随之被这荒凉而壮阔的景象深深震撼。</p> <p class="ql-block">极目远眺,荒漠如一片凝固的金色海洋,沙丘连绵起伏,像巨龙蜿蜒的脊背,在夕阳的余晖下泛着琥珀般的光泽。近处,零星的骆驼刺倔强地从沙砾中探出灰绿色的身躯,枝干扭曲却坚韧,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生命的顽强。</p> <p class="ql-block">几块被风蚀成奇形怪状的岩石静立沙海之中,像远古的守望者,默默注视着千百年来风沙的来去。天空高远湛蓝,几缕薄云如轻纱般漂浮,偶尔一只孤鹰盘旋而上,发出清越的鸣叫,那声音在空旷中回荡,更添几分苍凉与辽远。</p> <p class="ql-block">车子在荒漠中爬上山坡,停在一个村口。导游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柏柏尔人(Berber)的村落。</p> <p class="ql-block">这个叫塔梅兹雷特(Tamezret )的村庄坐落在马特马塔山脉(Matmata Mountains)海拔460米的最高山坡上,所以也叫山顶村。</p> <p class="ql-block">塔梅兹雷特以丰富的柏柏尔文化遗产而闻名。它是突尼斯少数仍在使用柏柏尔语的村庄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传统的石屋反映了数百年来适应恶劣沙漠气候的建筑习俗。街上静悄悄的,不见一个人影。有点感觉像废弃了的村庄。</p> <p class="ql-block">导游解释说,随着城市化,大量年轻人搬去城市生活,剩下的是少量老年居民或少数旅馆/民宿经营者,人口稀少,自然安静。小村庄因独特的文化景观和传统建筑,已被提名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预备名单。</p> <p class="ql-block">距离塔梅兹雷特山顶村约10公里处,还有一个柏柏尔村庄。与山顶村大不相同,它以独特的穴居住宅(Troglodyte dwellings)而闻名世界。</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著名的马特马塔(Matmata)。村子里看不到房屋。导游带着我们走进这个小洞口。</p> <p class="ql-block">顺着弯弯曲曲的地道前行,潮湿的泥土气息混杂着石壁上渗出的水珠,悄然萦绕在鼻尖。脚下是凹凸不平的地面,每一步都需小心翼翼。不知走了多久,前方忽地透出一抹光亮,起初只是微弱的一线,如同暗夜中悄然点亮的星火,随着脚步的靠近,那光亮逐渐扩大,仿佛被无形的手缓缓揭开的神秘面纱。</p> <p class="ql-block">从有亮光的小门出去,外边是个大院子。这就是马特马塔独特的地下世界,院子地面铺着粗糙的沙石,四周环绕着一个个幽深的洞口,宛如大地睁开的一只只神秘的眼睛。阳光斜斜地洒在院落中,照亮了空气中漂浮的微尘,也映出地下空间投射出的斑驳光影。</p> <p class="ql-block">从地面上看,这些地下住所是一个大坑。建房时,先挖一个大坑作为中庭,四周再掏出卧室、厨房、储物间等生活空间。</p> <p class="ql-block">导游介绍说,这种建筑方式可以有效应对当地夏季高温、冬季寒冷、风沙强烈的气候。地下恒温,无需空调;深藏地底,还能抵御强风。几百年来,这种设计一直在使用,至今仍有一些家庭居住于此。</p> <p class="ql-block">这是马特马塔及其附近地区的柏柏尔人独特的居住方式。因为这个地区的地质——主要为软石灰岩和粘土——适合开凿而不易塌方,再加上极端气候与历史上的防御需求,促使这种住宅形式得以发展和延续。</p> <p class="ql-block">屋里凉爽舒适,墙上挂着传统织物和家族照片,即使外面烈日高照,屋内仍然清凉如春。墙上的传统织物色彩斑斓,精美的图案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与泛黄的家族照片一同见证着岁月的流转。</p> <p class="ql-block">地面上虽然不见人居住的房屋,但这些羊圈、牛圈却无声地诉说着人类生活的存在——它们是牧民们生活的延伸,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炊烟或许不在眼前升起,但生活的气息,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每一缕风中,随着牲畜的鸣叫与牧草的摇曳,缓缓流淌在天地之间。主人热情地用薄荷茶和自产的干果招待我们。</p> <p class="ql-block">离开马特马塔,车子继续前行。荒漠中逐渐出现零星的房屋。车子又爬上了山顶,导游让我们下车拍照。</p> <p class="ql-block">从高处俯瞰荒漠,山丘连绵起伏,土黄色的地貌在阳光下泛着温热的光泽。在这片金黄荒丘之中,白色房屋在阳光下点点闪光,零星地点缀在起伏的山丘和干旱的土地之间。这里没有密集的街区,没有林立的楼宇,只有顺应地形的居所与漫长的宁静。人们围绕着珍贵的水源而居,展现出典型的荒漠山区聚居模式。</p> <p class="ql-block">远处,是铺满砾石与沙土的荒原,向东方延伸,最终淹没于撒哈拉无边的金色波涛之中。那片荒原仿佛被岁月遗弃的古老画卷,砾石在烈日的炙烤下闪烁着微弱的光芒,沙土随风缓缓流动,如同凝固的时间被无形的手轻轻搅动。</p> <p class="ql-block">放眼望去,天地相接之处,金色的沙丘起伏连绵,宛如大海的波涛在无尽的时空中凝固,却又似在无声地涌动,吞噬着一切生命的痕迹,只留下苍茫与寂寥,在天地间弥漫开来,令人心生敬畏又不禁沉醉于这大自然的雄浑与壮美之中。</p> <p class="ql-block">车子在荒漠中沿着山路继续前行。导游让我们注意一个山丘,上面有一个孤零零的恐龙塑像。原来,在这个地区曾发现过恐龙化石。恐龙塑像提醒人们,在这片荒漠中,曾经生活着庞大的史前生物。这座恐龙雕像,是这片荒漠中的又一奇观。</p> <p class="ql-block">中午时分,我们终于抵达了哈达达堡旅馆(Hotel Ksar Hadada)。炽烈的阳光如熔金般倾泻在赭红色的夯土堡垒上,蒸腾起干燥而温暖的气息。高耸的城墙与塔楼在正午的静谧中投下深邃的阴影,仿佛一座沉默的沙漠卫士,守护着千年的秘密。</p> <p class="ql-block">旅馆是在古老的哈达达堡(Ksar Hadada)基础上改造的。哈达达堡是突尼斯南部最典型、保存较好的柏柏尔人传统城堡式储粮中心(Ksar)之一。</p> <p class="ql-block">Ksar 是阿拉伯语中“城堡”的意思,在柏柏尔语中也指由多个储粮房构成的集体性储存设施,这种建筑不仅是防御外敌的堡垒,更是柏柏尔人智慧与社会协作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哈达达堡的存在最早可追溯到 13世纪或更早的中世纪晚期。它的主要用途是在荒漠气候极其恶劣地区,为游牧-半游牧社区提供一个集体安全的储粮场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哈达达堡由多层拱形储粮房堆叠而成,如蜂巢般紧密,每个“格子”曾属于不同家庭。这种格子储粮房按照家庭或家族划分,每户拥有一间或几间。</p> <p class="ql-block">每年收成之后,所有家庭把粮食存入属于自己的仓房,并用锁或印章封闭。粮食、橄榄油、干果等干物资可以在储粮房中保存多年。柏柏尔人用一座座如蜂巢般的堡垒,把食物、希望与家族的未来封存在石屋之中,筑起了对抗干旱、盗贼与时间的防线。</p> <p class="ql-block">近现代以来,许多Ksar(北非传统的防御性村落建筑)因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外迁以及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而逐渐被废弃,失去了原有的居住与防御功能。</p> <p class="ql-block">1999年上映的《星球大战前传一:幽灵的威胁》(Star Wars: Episode I – The Phantom Menace)在此取景拍摄。特别是奴隶营地场景(Anakin’s quarters)就在一组格子储粮房中取景。</p> <p class="ql-block">这一契机使其重新进入公众视野,当地政府与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借此机会对其进行了系统性修复,在保留原有土坯建筑特色和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将其部分空间改造为特色旅店,既延续了建筑的生命力,也为游客提供了沉浸式体验传统柏柏尔文化与电影场景的机会,成为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成功范例。</p> <p class="ql-block">离哈达达堡大约15公里,是舍尼尼(Chenini),这是突尼斯南部最具代表性的柏柏尔山村之一。</p> <p class="ql-block">与先前看到的柏柏尔村庄不同,舍尼尼坐落在达哈尔山区(Dahar Mountains)一座红色石灰岩山脊上,村庄顺着山体向下层层展开。</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建村时间可追溯至公元12世纪甚至更早。山顶上古老的 Ksar集体储粮堡层层叠叠,现今仍可辨识。这里不仅是储存粮食和贵重物品的地方,也是遭遇袭击时的避难所。</p> <p class="ql-block">村庄中看不见密集的住房,因为很多住房都是山体内传统掘入式洞穴住宅----和我们先前看到的地穴住房不同,这些住房在地面上没有大坑,是在山坡上挖出的窑洞。</p> <p class="ql-block">这个村庄是“居住 + 储粮 + 防御”三合一的完整柏柏尔生活系统实例。它也因此成为热门旅游景点。</p> <p class="ql-block">一条弯曲且平整的石头步道直通山顶,宛如一条沉稳的石龙蜿蜒盘旋于山间。步道由精心打磨的石板铺就,每一块都严丝合缝,沿着山势起伏延伸,两旁是郁郁葱葱的树木与各色野花,微风拂过,带来丝丝清香。</p> <p class="ql-block">山顶上白色的清真寺是突尼斯小村子的地标,它巍然矗立在苍翠山峦之巅,洁白的墙体在地中海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宣礼塔直指湛蓝天空,仿佛连接着人间与信仰的纽带。</p> <p class="ql-block">坐落在清真寺旁的圆顶建筑,是当地著名的宗教圣地——“七圣墓”(Les Sept Dormants)。内部埋有据说是“七圣”或“七位先知后裔”的象征性墓葬。清真寺和七圣墓是当地柏柏尔穆斯林朝拜与祈福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在舍尼尼村的山顶俯瞰荒漠,山谷间没有奔流的河水,也看不到茂密的森林,不由感慨柏柏尔人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创造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导游虽然不是柏柏尔人,不能像摩洛哥的柏柏尔导游那样带我们深入柏柏尔部落体验柏柏尔风情,但却让我们在突尼斯的荒漠中见识了柏柏尔人的坚持、智慧与尊严。</p> <p class="ql-block">他们用时间和手掌,把风蚀的岩石变成了可以居住的空间,把荒漠变成了可以生存的居所。他们才是荒漠中的奇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