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读完《司马光砸了缸之后》这个故事,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既令人啼笑皆非,又让人深感困惑。那些学生提出的问题,乍听之下似乎有些钻牛角尖,但细细思量,却又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思维方式并非毫无道理。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思维多元的时代,我们又怎能苛求学生按照我们预设的路径去思考?我不禁想象,如果这堂课发生在我们班,又会是怎样的光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故事,早已是耳熟能详的老典故。那天我刚讲到“司马光砸缸”的开头,班里就炸开了锅。有的同学说:“老师,这故事我们幼儿园就听腻了。”有的甚至调侃:“能不能换个新鲜的?我们都会背了。”我并不意外,毕竟现在的家庭教育早已提前介入,许多孩子还在母亲腹中时,就已经听过无数遍这样的故事。再加上幼儿园老师的反复讲述,这些孩子对故事的熟悉程度,远超我的预期。但为了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我还是决定继续讲下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故作镇定地说道:“既然你们都会背了,那我就来考考你们。结合我们的现实生活,这个故事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发?”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刚才还兴致勃勃的孩子们,一个个低下了头。我鼓励他们:“没关系,说说心里话,怎么想就怎么说,老师不会怪你们。”他们听了偷偷笑了,却依然没人举手。眼看气氛冷了下来,我示意班长发言,可他只是摇了摇头,我心中不免有些失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接着,我将目光投向了学习委员。她犹豫片刻,终于站了起来,说了一句让我始料未及的话:“老师,我觉得这个故事是假的。”我一愣,心想她是不是从网上看到了什么不实信息,或者是受了什么影响。她继续解释道:“首先,这缸的位置就不合理。你想,缸是放在邻居家的,那怎么可能不锁门呢?”</p><p class="ql-block">她的话音未落,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纷纷附和:“对啊,现在谁家白天不锁门?”“小偷太多了,防不胜防。”“我们村就有人家晚上被偷了羊,连羊皮都剥了挂在门上。”“我们那儿还有更离谱的事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越说越起劲,仿佛这不是在讨论课文,而是在分享生活见闻。</p><p class="ql-block">眼看讨论即将失控,我赶紧举手示意暂停:“同学们,这些现象在现实中确实存在,但它们只是个别情况。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现实去否定历史的合理性。今天我们讨论的重点不是社会治安,而是司马光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话音未落,一个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司马光没什么值得学习的。”</p><p class="ql-block">我一听,顿时火冒三丈,心想:“难怪你成绩差,原来你根本不懂得敬仰英雄。”可还没等我开口,班长又站了起来,说:“老师,他说得有道理。司马光真的没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我惊讶地看着他,心想:“这孩子怎么也这么说?”他继续说道:“我们都知道你想说他机智、勇敢、果断,但你想过没有,他这些行为背后是不是另有动机?”</p><p class="ql-block">他接着分析:“如果司马光真的那么聪明,他应该在那个孩子落水前就预见到危险,阻止悲剧发生。再说了,那个孩子到底是怎么掉下去的?说不定就是他推下去的。他砸缸救人,也许只是为了出风头,博取名声。”他这一番话,让我几乎晕倒。我实在无法理解,这些孩子脑子里到底在想些什么?他们的思维方式,为何如此离经叛道?</p><p class="ql-block">我赶紧打断他们:“好了,这个问题到此为止。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可话刚出口,我就后悔了。因为我一时之间竟想不出该从哪个角度继续引导。无奈之下,我只能将问题抛回给学生:“你们想想,我们还能从这篇文章中挖掘出什么深意?”</p><p class="ql-block">这时,一个平时最懒、作业从不按时完成的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想到一个。”我一愣,心想:“这孩子居然主动发言?”原来,他的父母做古董生意,平时无暇管教他,作业也总是拖拉。可今天他却主动回答问题,不仅缓解了我的尴尬,也让我感到一丝欣慰。</p><p class="ql-block">他说道:“老师,我觉得那户邻居要发财了。”我一脸疑惑:“发财?为什么?”他继续解释:“你想啊,如果那户邻居说,他们家的缸是金的、银的,或者是祖传的宝贝,甚至是皇帝用过的,那谁能赔得起?司马光砸了缸,他们反而能借此发财。”我听了,顿时无语。不愧是古董商人的孩子,他的思维果然与众不同。那一刻,我真觉得自己快晕过去了。</p><p class="ql-block">(原文作于2008年6月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