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安县桑梓小学校跨区域灭火救援演练纪实

九州家国

<p class="ql-block"><b>蓬安县桑梓小学校跨区域灭火救援演练纪实</b></p><p class="ql-block"><b> 烈火淬炼应急魂 协同作战护安宁</b></p> <h3><strong>全民消防 生命至上</strong></h3></br> <h3>“呜 —— 呜 ——”一阵急促的火警警报声划破了蓬安县桑梓小学校的宁静。明慧楼4楼教室突发“火情”,浓烟迅速弥漫,火势不断蔓延,多名师生被困…… 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并非真实灾害,而是学校联合消防、公安、医疗等多部门开展的跨区域灭火救援联合演练现场。</h3></br> <h3>作为此次演练的核心场地,桑梓小学始终将校园消防安全置于首位。学校占地面积33000平方米,拥有教学楼、宿舍楼等多栋建筑,师生密集、设施集中,消防安全责任重大。为检验“校园 - 家庭 - 社会”三位一体安全联动机制的实战效能,提升师生自救互救能力与家长的安全监护意识,学校联合蓬安县消防救援大队、蓬安县应急管理局等部门精心筹备此次演练,提前通过家长群发放《消防安全告知书》,组织家长志愿者参与预案研讨,确保演练覆盖家校协同全链条。</h3></br><h3>上午10时30分,演练正式启动,学校微型消防站率先进入“战斗状态”。值班领导在巡楼时发现4楼教室冒出 “浓烟”,立即启动应急处置流程——一手按下走廊手动报警按钮,一手持对讲机向安全指挥中心短促报告:“408 教室起火,浓烟扩散,请求支援!”自动报警系统被触发后,教学楼内的火警指示灯随即闪烁,应急广播循环播放逃生指令。各班班主任闻声而动,迅速组织学生开展自救:孩子们熟练地从课桌内取出备用湿毛巾,对折两次后严密捂住口鼻,弯腰低姿贴近墙壁,沿着右侧的荧光安全标识,以两列纵队快速向楼梯口移动。“不要推挤!保持半臂距离!”楼道值日老师举着橙色疏导旗在三楼转角处协助分流,原本可能混乱的疏散现场,因分工明确而秩序井然。</h3></br> <h3>与疏散行动同步,微型消防站的队员携带灭火器、水带火速集结,仅1分钟就抵达四楼起火点下方,利用室内消火栓快速连接水带、开启阀门,对着火点底部进行“压制性喷水”,形成初期灭火防线,为专业救援牢牢守住“黄金3分钟”。学校值班室在接到报警信息后,立即同步拨打119、110报警电话,值班员清晰报出关键信息:“蓬安县桑梓小学明慧楼4楼,疑似电器起火,现场有800余名师生,暂无明确被困人员报告,请求支援!” 规范的处置流程、紧凑的行动节奏,生动展现了学校日常消防安全教育的扎实成效。最终,从火警触发到全体师生撤离至操场指定区域,仅用时 3分20秒,各班级迅速清点人数并向指挥中心上报,实现 “零遗漏”“零混乱”。</h3></br><h3>警报升级的刺耳声中,蓬安县消防救援大队的7车17人编队呼啸而至。消防指战员立即成立侦察、搜救、灭火三个攻坚组,侦察组携带红外热成像仪深入浓烟区,精准定位到2名被困“学生”;登高平台消防车迅速展开臂架,将救援篮精准送至四楼窗口,成功将被困者转移至地面。由于模拟火势突破初期防线,指挥中心立即启动二级响应,营山、仪陇两地消防救援力量及锦屏镇专职消防队陆续增援,高喷车、移动消防水炮形成立体灭火网,对着火区域发起总攻,5分钟后“大火”被彻底扑灭。</h3></br> <h3>演练现场,各联动单位的协同作战同样亮眼。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对学校周边路段实施临时交通管制,确保救援通道绝对畅通;县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搭建临时救护站,用担架转运“受伤学生”,现场演示心肺复苏和创伤包扎技巧;供水公司应急抢修车随时待命,保障救援用水压力稳定;电力部门则对现场线路进行快速排查,防止次生灾害发生。</h3></br><h3>“此次演练不仅是对学校应急能力的检验,更是一堂生动的家校社共育安全课。”桑梓小学校长汪军在总结时强调,“我们将以此次演练为契机,把消防安全教育纳入校本课程,定期开展‘消防主题班会’,每学期组织‘亲子安全实践’活动,同时建立家校安全沟通群,定期推送家庭隐患排查清单,让安全意识深植每一个家庭。”</h3></br> <p class="ql-block">烈火无情人有情,协同作战护安宁。这场跨区域联合演练,不仅锤炼了师生的应急处置能力,更凝聚了家校社协同护校的强大合力。未来,桑梓小学将持续深化“家校社”安全联动机制,让消防安全的种子在师生心中生根发芽,为孩子们的成长筑牢坚实防线。</p><p class="ql-block">(蓬安县桑梓小学综合报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