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峡谷的剑川人

羊大为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怒江峡谷的剑川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乡剑川与我心中的怒江注定了一种不解之缘,这种想法与我童年时阿老给我讲的一则亲身经历有关。</p><p class="ql-block"> 1938年,我的阿老在福贡县怒江东岸的一个叫上帕街做木工手艺,不久他结识了从怒江西岸的固泉村坐溜索前来看望同乡的李岳松先生,阿老于是成了这桩鲜为人知的历史公案的见证人。</p> <p class="ql-block">  乡人李岳松,剑川南厢江尾村自学成才的农民。他被介绍到福贡小学固泉分校教书,所教学生多为傈僳族和怒族子弟,很多人信奉基督教。固泉村有一个教堂,传道士是被美国牧师马道明雇用的昆明人杨雨楼,他依仗洋人,欺压百姓,对在怒江峡谷兴办汉学极为仇视。那时,正值抗战方兴。李岳松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积极投入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他团结其他俩位教师普文堂和赵培厚,教唱抗战歌曲,向学生和附近群众宣传抗日战争的道理,号召边疆兄弟民族团结起来,积极支持抗日战争。抗战宣传正搞得轰轰烈烈,马道民和杨雨楼在村里到处张贴洋画,大量发送《圣经》,宣扬什么“汉人的话不能听,汉人的书不能读,汉人的歌不能唱,不然就进不了天堂。”对抗战宣传蓄意进行破坏捣乱。李岳松和其他俩名先生立即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用傈僳语写了许多揭露帝国主义侵华罪行的标语,到处张贴和宣传,还带领学生到木姑甲杨雨楼家抗议示威,并一把火烧了木姑甲教堂,有力地打击了洋教士破坏抗战的嚣张气焰。火烧洋教堂“涉外事件”发生后,因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崇洋媚外,不仅不伸张正义,反而下令开除了三位爱国教师,还撤销了固泉分校……</p><p class="ql-block"> 不论何时何地,每当我一想到这一历史事件,就为白、怒、傈僳等滇西北各兄弟民族的不幸遭遇仰天长叹,并为他们在怒江峡谷不能一展自己的报国之志心痛不已,很想有机会能够去阿老和乡人李岳松曾经落魄的地方寻找他们当年的足迹,这种愿随着年龄的增长还与日俱增。</p> <p class="ql-block">  1994年,我因工作关系,有幸到了怒江峡谷和高黎贡山的一些地方,在那时还只是巴掌大的六库镇,我无意间结识了不少剑川老乡,其中有《怒江报》社的总编杨国璋老师。笑谈之余,杨老师对自己能在怒江工作颇感满意和自豪,说是在怒江象他这样的剑川人很多,有在党政部门的,有在学校、部队的,还有开店经商或做其他事情的,他们都深深地热爱着那里的山山水水和兄弟民族,都能和当地的兄弟民族和睦相处,并都能有所思考,有所作为,有所创造,有所眷念,因此他们把怒江当成了第二故乡。临走,杨老前辈不仅和才刚结识的我这个后生小辈约了稿,还赠我以木耳等怒江的土特产品,并请我带去对家乡剑川的祝愿和问侯。那一次,我虽未能到数十年以前阿老和乡人李岳松曾经遭受过不幸际遇的上帕街凭吊,却因如今乡人在怒江大峡谷都能有志有为,多少弥补了郁结心中多年的憾事。</p> <p class="ql-block">  2001年的11月份,我应邀参加了在怒江举办的二届四次滇西八地州笔会。二十五年过去了,还记得笔会期间,一百多位新老文友相会在怒江峡谷,交流写作经验,畅谈创作心得,还一路高歌,领略了从六库至贡山的峡谷风光,感受了独龙、傈僳和怒族歌舞和习俗。打中洛的田园风光令我们神仪,高黎贡山的石月亮令我们惊奇,怒江峡谷的石门关令我们胆战,交杯的楚酒边歌边舞,更令我们情迷心醉。巴掌大的六库镇,沿着怒江峡谷朝南北两头伸展着四肢和身躯;路经乡人李岳松曾经悲壮过的上帕街,如今那儿已变成富有特色并初具规模的小城镇。最令我感动不已的是在滇西的这群文友中,我又结识了不少乡人:赵鉴新老师,《怒江州志》及《怒江方志》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及民间文学家协会会员,已发表了创作、翻译等作品180万字,并有《留在心头的歌》等专著问世;陈瑞金老师,《怒江方志》副主编,云南方志和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会员,地方理论、民族研究及文学作品等著述颇丰,已出版《风华集》等文学专著,《中国地方志名录》及《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都有小传收录;李伍久老师,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书画印研究会、中国民族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文学作品有《岁月之歌》《边陲横笛》等专著问世,书法作品两次获国际金奖和“世界名家艺术”荣誉称号;杨齐福老师,怒江州文联干事,《怒江》刊物副总编,美术编辑,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美术作品20多次省以上美展,获过奖,并入编《世界美术集.华人卷》与剑川美术家施金岳共同编绘有连环画专著《杨玉科将军的故事》等……颇为巧遇的是到了贡山县,接带我们的宣传部副部长,恰好是我高中时候的同学,听他介绍,今年前几个月,还有剑川的八名老乡自愿到怒江支边任教。我想,就是这样的一批批乡人,带着家乡“文献名邦”传统文化,加入了开发怒江峡谷、振兴高黎贡山的行列,和那儿的兄弟民族一道,共同谱写着民族团结的大合唱,共同描绘着滇西高原的明天。</p> <p class="ql-block">  哦,怒江!</p><p class="ql-block"> 你的热情和友善已使我的乡人与你血脉相连,灵犀相通,命运相依,荣辱相共。请允许我在笔会结束那天晚会上所唱的《祈祷》声中,祝愿你明天更加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