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感悟231:不求回报

心灵成长 生命觉醒

<p class="ql-block">心灵感悟231:</p><p class="ql-block"> 不 求 回 报</p><p class="ql-block"> 常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一天早晨起床后,边整理床铺边听一位大德老师讲课录音。当我听到这样一句话,“求回报的心就是轮回心”时,我内心深受触动,甚至是一次心灵的震撼!</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这样说呢?</p> <p class="ql-block">因为我想起来这样一件事:</p><p class="ql-block">前一段时间,有外地一位客人路过葫芦岛短暂停留,给我打电话我没有接到。短信留言说,没啥事,就是要来见见我。</p> <p class="ql-block">因前些天事情比较多,又想到,对方既然说没啥事还约见面干啥?尤其主要原因是我想到我过去曾对此人有过很多次帮助,但对方没有一点感恩心,我想对这种人见与不见也无妨。于是我告之抱歉,近日忙,下次有时间见面再聊。</p> <p class="ql-block">但是当我听到“求回报的心就是轮回心”时,正触动我的心思。让我马上意识到我曾经有过的“我曾经多次帮助过外地某人,而此人没有感恩心”就是一种求回报的心。而我之前从来没有意识到,而这种求回报的心原来是轮回心!</p><p class="ql-block">这句话对我来说犹如听到一声棒喝,我为自己对此人有过的求回报的心而感到惭愧!对不起,我错了!</p> <p class="ql-block">当我明白此道理时,我马上给这位客人联系,约定他下次来葫芦岛再见面。</p><p class="ql-block">静下心来,我不觉细细体会这句话的含义,那么求回报的心到底是什么心呢?</p> <p class="ql-block">求回报的心是一种执着心</p><p class="ql-block">只从自己角度考虑问题的想法、知见也是一种执着,认为自己曾经对别人有过很多帮助,而执着或者在乎对方应该回报自己。认为自己对别人好,别人也应该对我好。没想到你对别人好,为别人付出,实质上给自己积累福德。如果别人没回报你,或回报的少,人欠你,天还你。因此,求回报这本身也就是一种执着。</p> <p class="ql-block">求回报的心是一种争理心,也是自私心</p><p class="ql-block">争理心就是人心,认为既然我曾经多次帮助过你,那么你就应该回报于我。你不回报我就是你不明理,不懂感恩,那么就不值得我来和你继续交往。这就是我曾经对某人有过的想法,这还是只从自己角度来想的,所以求回报的心,就是争理心。</p><p class="ql-block">老道德家讲,“争理就是争罪。争贪搅扰,罪孽不小。不争不贪,福禄无边。”争罪即为恶,看来,争理还是一种私心、恶心。</p> <p class="ql-block">求回报的心是攀缘心、违背自然之道。</p><p class="ql-block">佛家讲随缘自在,自在随缘。你曾经对别人有过帮助,别人对此会有两种选择:一是回报,二是不回报。对方回报与否自有其道理,对方如主动回报于你,你随缘接受,这也是自然的;而当对方没回报于你,你却求对方回报,这就是攀缘的、勉强的,也是不自然的,也就违背自然之道。这样的结果,求不得就有妄想、烦恼,苦的是你自己。</p> <p class="ql-block">求回报的心是求好的心。</p><p class="ql-block">一个人之所以会求回报是因为认为自己曾经对别人或某人付出很多,而对方没有回报自己或回报的数量没有达到自己心里的标准,所以就认为对方应该主动来看望自己,回报自己,感恩自己。</p><p class="ql-block">认为我对你好,你就应该对我好,这就是求好。求不得会怎样?就烦恼,就苦闷,就在事情里面走不出来,烦烦恼恼。</p> <p class="ql-block">求回报的心也是一种得失心。</p><p class="ql-block">人心都是得到了就高兴,得不到就烦恼乃至争贪搅扰;得到的多就高兴,得到的少就烦恼;得到的及时就高兴,得到的不及时就烦恼;认为符合心中的标准就高兴,认为不符合心中的标准就烦恼。</p><p class="ql-block">如果一个人在做事时被眼前的得得失失所烦恼,那就说明这个人的心量、格局还很小,目光还很短浅,这实质是智慧不够,福报不够的表现。</p> <p class="ql-block">求回报的心也是一种急躁心。</p><p class="ql-block">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付出就会有回报,但回报多少、回报的时间长短却不一样。譬如种小白菜需要一周十天可以吃,种玉米需要半年可以吃,种果树需要一年或几年果子才可以吃。如果付出之后,马上就想得到回报,那么这种回报往往是短期行为或者所获很有限。</p> <p class="ql-block">如果一个人付出时很爽快、实心实意、尽职尽责的付出,付出的又及时、数量又多或者尽到超过自己最大能力去付出,那么回报的就快、就及时,回报的也会相对丰厚。如果付出时不情愿、应付心、速度慢、数量少乃至付出之后后悔,那么回报时就会慢、数量少或回报结果不如意。</p><p class="ql-block">古人讲,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只要做好当下的本分,随缘尽力多做利益别人的事情,那么回报只是早晚的事。是你的福报,老天早晚自然会给予你,何必着急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求回报的心是不明理的心。</p><p class="ql-block">命里有时终于有,命里是你的,只要努力早晚都是你的。命里是你的,一丝一毫都不会少。</p><p class="ql-block">你认为别人应该给予你的,而对方恰恰没有给与你的,也恰恰不是你</p><p class="ql-block">命里头有的!因为是你的,必然少不了你。</p><p class="ql-block">俗话说,明里人补,暗里天还。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有个时髦词,干就完了。</p> <p class="ql-block">求回报的心也是不明因果的心。</p><p class="ql-block">佛家讲生命都有轮回,人生在世,就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这四种缘分。</p> <p class="ql-block">一位大德祖师曾对人与人之间四种缘分做了精辟阐述:</p><p class="ql-block">报恩是:因为父母对于儿女过去世有恩惠,儿女为着报恩,就来做他们的儿女。所以服劳奉养,生事死葬,都称父母的心意。世上的孝子贤孙,都是属于这一类的。</p> <p class="ql-block">报怨是:因为父母对于儿女过去世有亏负的地方,儿女为着报怨,就再来做父母的儿女。所以儿女从小的就忤逆父母;长大的甚至为非做歹,闯下大祸,害及父母。做父母的,活著的时候,不能得到儿女的奉养;等到死了,还因为儿女的不争气,带著羞耻到九泉去。这是报怨的一种。 </p> <p class="ql-block">还债是:因为儿女在过去世欠父母的资财,为著偿债,就来做他们的儿女。倘若债欠得多的,父母就终身由他奉养;若是欠得少的,就不免半路死去。像读书才得了些功名而丧命的,做生意才得了些财利而身死的。</p> <p class="ql-block">讨债是:因为父母在过去世欠儿女的资财,为著讨债,儿女就来做他们的儿女。小的债,不过损失些学费聘金;等到债还清了,父母虽想望他成事立业,而他忽然夭亡,再也不留片刻。若是大的债,那做父母的损失,可就不止此数,必定要废业荡产,家破人亡才罢!</p> <p class="ql-block">这种报恩报怨的因果关系,不独子女是这样,就是夫妻也是这样的。总之,眷属聚会,无非恩仇报复。今生如果你对别人付出的多而别人回报给您的少,那就说明你曾经亏欠于人的多,你是来还别人的欠债来的,所以人家不回报你也是应该的。</p><p class="ql-block">因此,一个相信因果的人,即使有再多的付出,也不会有求回报的心。</p> <p class="ql-block">当一个人有求回报的心之时,就已经在以自己的种种私心来思前想后,妄想纷飞,心早就已经不清净了。</p> <p class="ql-block">清朝文学家纪晓岚的先师陈伯崖曾写过一副联书,原文是:“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就是在说君子在无求中摆脱对功名利禄的束缚,而过着一种自在洒脱的生活。作家冰心在 94岁时,还将“事因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作为修心铭。</p><p class="ql-block">当我们能够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心,不求回报的真心付出时,相信这个人的福报和智慧必然会越来越增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