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塔下,听一段被风化的传说

沧海一粟

<p class="ql-block">  初见雷峰塔,并未觉得它有多高耸,反而被它那通体金黄的铜质塔身所吸引——如披着一层夕阳熔铸的铠甲,在西湖的波光中静静矗立。它不是江南园林里那种素雅玲珑的楼阁,而更像一位穿越千年的说书人,以砖石为舌,以飞檐为唇,将一段段历史、传说与信仰,缓缓讲给湖风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雷峰塔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为吴越国王钱俶所建,初名“皇妃塔”,原为供奉佛螺髻发舍利而建。那时的杭州,是佛国东南,钱王崇佛,建塔修寺,祈愿“国泰民安”。塔成七层,砖木结构,立于夕照山巅,与北岸保俶塔遥遥相对,一敦厚如老衲,一纤秀如美人,正应了明代文人闻启祥所言:“湖上两浮图,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此语一出,世人称妙,而西湖的风骨,也在这对峙中悄然成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然而,雷峰塔的命运,却如它所承载的传说一般曲折。南宋时重修,明嘉靖年间遭倭寇焚毁,木构檐廊尽失,仅余赭色砖芯,如一位被剥去华服的老者,孤寂地守望着湖山。最令人唏嘘的是1924年的倒塌——并非天灾,亦非战火,而是因百姓迷信塔砖“辟邪镇宅”,争相盗挖,终致塔基崩塌。鲁迅曾为此写下《论雷峰塔的倒掉》,言辞犀利:“现在,他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他欢呼的,不是塔的毁灭,而是对封建枷锁的挣脱。可历史总是多义的:有人视其为迷信的废墟,有人却将其看作文化记忆的断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2年,新塔重建,以原址为基,以南宋五层楼阁式为形,通高71.679米,通体覆以彩色铜雕,成为中国首座彩色铜雕宝塔。最令人动容的是塔底设计——整座古塔遗址被玻璃罩封存,游人可俯视千年前的塔基、地宫与倒塌的砖墙。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这不仅是重建,更是一种“考古式的尊重”。它不掩盖伤痕,也不粉饰过往,而是将历史的断层,变成可以凝视的伤口。正如本雅明所说:“历史的天使背对未来,却被进步的风暴吹向前进。”我们无法回到过去,但可以在废墟之上,建造一座通往记忆的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塔内五层,层层皆有深意。暗层以东阳木雕再现《白蛇传》故事:断桥相会、水漫金山、法海镇塔……白娘子被压于塔下的传说,早已超越戏曲本身,成为中国人对爱情、自由与压迫的集体寓言。而塔顶金光穹顶之下,一座金涂塔静静安放,内藏佛舍利,香火不绝。这让我想起《法华经》所言:“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塔,从来不只是建筑,它是信仰的容器,是人心的锚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登至顶层,凭栏远眺,西湖如镜,苏堤横卧,三潭印月静浮水面,保俶塔纤影依稀。风从湖面吹来,带着千年的水汽与传说。我忽然觉得,雷峰塔之所以动人,正因为它从不单一:它是佛塔,是废墟,是传说的载体,是文化的符号,也是现代人回望历史的一扇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它不声张,却始终在说——说一个王朝的祈愿,一段爱情的悲歌,一场文明的崩塌与重生。而我们站在这里,不是为了看一座塔,而是为了在湖光塔影间,听见自己内心的回响:当传说被风化,信仰被解构,我们是否还能在喧嚣中,守住那一份对美、对真、对爱的执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雷峰塔下,传说未老,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风中继续流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