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新闻:</p><p class="ql-block">上海明确,新建中小学校食堂应按照餐位设座率不低于50%、至少满足学生分2个批次就餐要求的标准进行规划设计,更好满足学生的就餐体验。</p><p class="ql-block">点评:</p><p class="ql-block">以过去我们在校食堂“打饭”的经历来看,此为多此一举。但我们的这个经历所带来的经验有些落后时代了。因为我们那时,拿起饭盒在食堂窗口“打饭”,然后自找地方或边走边吃就解决了,简单省时。如今还要设餐位坐在那里慢慢“体验”就餐,当然是社会进步了。进步的关键,还是由于学生生活水准的提高,已经由以前的“打饭“转变未“就餐”了。过去“打饭”,以饭(主食)为主,菜就一两个,可以装进饭盒就走。如今菜品多了,还真需要有餐位摆放才可从容就餐。</p><p class="ql-block">新闻:</p><p class="ql-block">一年级校服970元,2套夏季、2套秋季、1套冬季,周一必须穿。"杭州萧山一位家长寥寥数语的论坛发帖,意外掀开了中小学校服争议的冰山一角,触动了万千家庭的敏感神经。这看似平常的日常吐槽,实则折射出当前教育领域一个普遍存在却又常被忽视的痛点——校服,这个承载着集体记忆与校园文化的符号,正逐渐异化为许多家庭的隐性经济负担。</p><p class="ql-block">点评:</p><p class="ql-block">校服问题,家长的各种反应甚多。经济负担,为主要话题。一涉及“经济”,难免有“利益操作”的质疑。</p><p class="ql-block">还有,各校校服成本的高低和式样的好坏,也成了各校学生的“身份标签”,弊端多多。总而言之,这是不可忽略的“教育之痛”。</p><p class="ql-block">新闻:</p><p class="ql-block">最近,山东航空给乘务员上新制服了。表面看是件衣服的事,实际上是一次风格改写——裙装、裤装自由选,平底鞋直接成标配。</p><p class="ql-block">一句话总结:不再逼着空姐穿高跟鞋挤笑脸了,舒服优先。</p><p class="ql-block">这波操作立刻火上热搜,有人感叹“终于有人关心乘务员的脚了”,也有人夸“山航是制服界的清流”。</p><p class="ql-block">毕竟,在不少航空公司还把“高跟鞋+统一裙装”当标配的今天,山航直接走了另一条路:不是非得穿高跟鞋才叫职业范儿,穿得自在,也能走出风度。</p><p class="ql-block">点评:</p><p class="ql-block">航空公司服务员,过去为多数人所羡慕,是人们心目中的“高、美”职业。其实,这“高、美”的背后,有不少这个职业的辛苦。比如就业资格,就是变相“选美”的外观的等次歧视。还有服装“高跟鞋+统一裙装”的标配,就很束缚服务的作为。</p><p class="ql-block">物以稀为贵,如今已无此环境基础。面对现状,航空服务员的数量增和航空经济的现状,都不支持固守过去的“标配”了。</p><p class="ql-block">可以预料,在不远的将来,“空姐”的称呼都可能淡化,因为这个队伍,不再会是清一色的小姐姐们的专利,还会有“空嫂”以及男性等。</p><p class="ql-block">新闻:</p><p class="ql-block">今年7月,扬子晚报关于“智能燃气表自身耗电费用”的报道引发热议。南京市凤凰西街小区住户薛先生向扬子晚报【紫牛问政】栏目反映,前几年,其小区陆续改用智能燃气表后,南京港华燃气公司(简称“港华燃气”)节省了人工抄表成本,但在未提前告知和合同约定的情况下,让用户承担智能燃气表自身运转产生的耗电费用;如果电池没电,连个招呼都不打,燃气立即就停了。</p><p class="ql-block">点评:</p><p class="ql-block">说此举为“巧取豪夺”,并不为过。所谓“巧取”,是巧立名目;所谓“豪夺”,一旦电池没电,不打招呼,燃气立即就停了。</p><p class="ql-block">巧立名目之“名目”,似乎表面上还有点道理。但这种“道理”掩盖了一个事实,即通过用电的自动读表,节省了燃气公司抄表员的人工成本以及结算等程序的时间成本。两相比较,那点电费还值得计较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