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课堂里的温暖与热爱

真情(主持)

<p class="ql-block">普通话课堂里的温暖与热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今年三月,在读书妙妙屋的书友分享中,我意外得知凉山州文化馆每周三晚七点有免费普通话培训。这个消息像一颗石子,在我心底漾开圈圈涟漪——上一次系统学普通话,已是八年前的事了。彼时的凉山州文化馆还在西昌市三丫街的老房子里,三位美女老师的悉心教导,让我的普通话有了质的飞跃。如今旧地重游(虽换了新址),这份重逢的期待,让我满心憧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约定的周三傍晚,我准时来到文化馆五楼的普通话教室。推开门,一位年轻靓丽的姑娘正站在讲台前整理资料,后来得知她就是刘小桐老师——一位95后专业教师,还从事着新闻媒体相关工作。更让我动容的是,不大的教室里坐满了五六十人,大多是五六十岁的退休老人,每个人都挺直腰背、眼神专注,那份对学习的热忱,瞬间感染了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刘老师的教学方法格外独特,每堂课都会将大家分成四组,互动感十足。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学习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日子。她逐字逐句示范朗诵,细致讲解轻重格式、抑扬顿挫的技巧,哪里该平缓舒缓,哪里该高亢激昂,都耐心指导。之后的小组PK、优秀示范选拔,让课堂氛围热烈又有趣。凭借八年前的基础和自带磁性的嗓音(容许我小小的骄傲),我有幸被选中示范开篇两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还和另外九位同学一起,结对带领其他书友朗读,这份参与感让我学习的劲头更足了。课堂上的小插曲也格外难忘,我无意间冒出一句四川话,刘老师立刻笑着“罚”了五块钱,我欣然接受:“罚得好!”这种赏罚分明的风格,让大家在轻松中更注重规范表达,其实罚款也作为班费使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后续的课程更是精彩纷呈。刘老师带来三幅画,让我们结合《春江花月夜》的诗句编故事、做演绎。我选中“谁家今夜偏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对应的画面,起初用了过于诗意的语言,被老师建议“用生活化的生动表达”。第二堂课上,我和搭档重新打磨故事,终于得到了老师“勉强可以”的肯定。后来补选班委时,在大家的推举下,我成了班里的刘班委,这份信任让我更用心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印象深刻的还有根据19世纪俄罗斯油画编情景剧的任务。四个小组各显神通,我们组的剧本经过四稿修改,才得到刘老师的认可。针对我提出的n、l不分的困惑,刘老师专门在课堂上用五六分钟时间集中讲解,细致又耐心。她还教我们新闻播报的专业知识,重音、停顿、偷气、曲连等术语虽让大家听得云里雾里,但每个人都学得格外认真。一次新闻播报展示,我和女同学搭档出错十个地方,我主动承担了全部十元罚款,一句“我是男人,我担当”引得书友们打趣“想和刘班委一组”,课堂上满是欢声笑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课堂外的小插曲更添温情。2025年9月25日,我们读书会在邛海边小渔村搞团建,一位风度翩翩的老爷子主动走来,问我们是不是刘小桐老师的学生。原来他是刘老师的父亲,循着我们练口部操时“阿毛、阿毛”的练声口号找来的。我一时兴起问老爷子贵姓,他爽朗大笑:“我女儿姓刘,我当然姓刘!”我笑着回应:“我也姓刘,500年前说不定是一家呢!”后来在课堂上,我把这段趣事讲给刘老师听,她笑着说要转达给父亲,还夸我幽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刘小桐老师就像我们这群大叔大妈的小女儿,比我的儿子还小几岁,却有着超出年龄的专业与耐心。她的课堂既严肃认真,又生动活泼,让我们在欢声笑语中提升普通话水平。班上的书友们学习普通话,大多是想以后旅游时方便交流,或是能给孙辈们做个好榜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八年前三丫街老文化馆的懵懂学习,到如今新馆里的快乐进阶,普通话学习的道路上,我收获的不仅是语言的进步,更有师生间的温暖、书友间的情谊。感恩遇见刘小桐老师,让我们这群“老学生”能怀着热爱,在学习的路上快乐前行,把平凡的周三夜晚,过成了满是书香与温情的美好时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