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童年的故乡(副本)

海文

<p class="ql-block">  脚步辗转,35年前我参军走出了大别山南麓一个小村庄,当兵、工作、结婚、生子。事事嘈杂中,似乎把城市当成故乡,白天繁忙中匆匆而过,可是晚上时常梦思故乡---这永不褪色的风景,总是在我脑际,让我魂牵梦萦。</p> <p class="ql-block">  故乡那小村庄处在国家4A景区花凉湖东北部,独立封闭,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孕育了一代宗师赵朴初先生。现在那百年仍繁盛的古樟,那雨后田间沟壑中的蛙鸣,那村前村后山坡上的野花,仍然依旧美丽。</p> <p class="ql-block"> 每次回到梦回萦绕的儿时生活的地方。我都有意在村里悠走,去寻找小时候经常爬上爬下果树,去看看有没有掉下来板栗,去近视那时村里人都离不开的石磨、水井、池塘、、、</p> <p class="ql-block">  回去后看到屋前那空场地,就会想起和发小们一起躲猫猫、滚铁环、打陀螺、踢键子、丢沙包、老鹰捉小鸡、、、虽然往往因为输赢争得面红耳赤,但乐此不疲;当然那时候放学后,我大多数都跟哥哥姐姐们不是捡柴就是割草去。只有在节日的时候,我们才能敞开来玩,直到夜幕降临、月朗星稀,家家瓦屋顶上升起了袅袅炊烟,母亲们拖着长音叫着小孩的乳名,催着回家吃饭才恋恋散去。那长短各异的声声呼唤,夹着鸡鸭归圈的欢叫声,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山村晚景。如今,这空场地还在,但是那己是往日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小村庄里有一个一、二年级班土房子教室,是我最早接受知识萌牙的地方,就是从土房子里慢慢地打开了我渴求知识的窗口,我知道了有美丽的宝岛台湾、曾母暗沙,知道了北京有天安门、长城、、、村里土房墙上用白石灰写的大字:“全民皆兵” “备战备荒为人民”"农业学大寨"、、、那时候我望着这些字不明白什么意思,而脑里又有想知道这意思的渴望,如今土房子已经变楼房,字故然消失,时代的变迁土房子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p> <p class="ql-block">  原来被踩踏的光光的土路现已经被树丛覆盖,并且长满了翠竹。望着林木茂密,郁郁葱葱的村庄,这似乎不是我脑海的小村庄,土路而如今另铺了水泥路。现已无法再走的土路,小时候就是这土路每天都要走几次,大清早去上课,家家户户都没有钟表,是父母听着鸡叫,然后叫我们起床,我们就呼朋引伴汇集到土路上,在土路上走过了年少的岁月。也就是从这土路上,我走出了小山村,认识了外面的大世界。也就是从这土路上,我插上翅膀,飞向远方。</p> <p class="ql-block">  现在无论我飞多远,无论我年龄有多大,故乡一直静静地停泊在我心灵的深处。铁龙村-----生我养我的地方,不会忘记,我会永远记得那村里的水井,那层梯的稻田,那被烟火熏蒸得漆黑的土房子;无论走多远,我还会记得回来的路。因为那里有我童年的记忆,有生我养我的父老乡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