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航天城、大地之子、汉武雄风

花之谷

东  风  航  天  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东风航天城,又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位于甘肃省酒泉市和内蒙古阿拉善盟交界处,创建于1958年,是中国最早、最大的综合型导弹卫星发射中心,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多个第一,具备完善的发射场、指挥控制中心等设施。</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东风航天城的建设背景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中国为了发展原子弹事业和制造核武器,经过慎重选址,最终确定在这片人烟稀少、地势平坦、地质坚硬、水源充足且气候条件适宜的地区建设综合实验基地。建设过程中,中国人民志愿军20兵团和近十万建设大军在艰苦环境下仅用两年半时间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东风-41洲际战略核导弹是中国研制的多目标重返大气层的洲际弹道导弹,具备全球覆盖能力(射程12000-14000千米)、高速度(25-27马赫)、分导式多弹头(10枚×30万吨当量)及突防能力,2019年国庆阅兵首次亮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逃逸飞行器是CZ-2F运载火箭逃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在921工程载人航天中,当运载火箭在抛整流罩前发生重大危险并威胁航天员安全时,使航天员安全脱离危险区,为航天员安全着陆提供必要条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逃逸飞行器的介绍牌。它于1994年4月完成方案论证后开始设计,采用固体发动机结构,主要包括逃逸推进系统、逃逸结构机构、连接装置与飞船舱体等。1998年10月19日完成“0-0”(零高度、零速度)状态逃逸救生飞行试验,此后参加了“神舟一号”至“神舟七号”飞船任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航天纪念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航天主题纪念地的签名石,上面是中国航天员王亚平的签名,标注着“二〇一八年五月植”。王亚平是我国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这块签名石是当地航天文旅资源的一部分,用于纪念和展示中国航天人的风采,体现了当地对航天文化的传承与弘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这是刻有中国航天员刘伯明签名的纪念石,标注“二〇一八年五月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刘伯明是中国首批航天员之一,曾执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进行了中国首次太空行走,后续还参与了“神舟十二号”任务,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重要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这是中国航天员景海鹏、陈冬签名的纪念石,标注“二〇一六年十月植”。景海鹏是中国首批航天员,曾执行“神舟七号”“神舟九号”“神舟十一号”任务,是我国执行载人航天任务次数最多的航天员之一;陈冬是“神舟十一号”航天员,与景海鹏共同完成了为期33天的太空驻留任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中国航天员聂海胜签名的纪念石,标注“二〇一八年五月植”。聂海胜是中国首批航天员,曾执行“神舟六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二号”任务,是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参与者,为载人航天技术发展作出诸多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东风二号导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东风二号导弹的简介牌。1959年国防部五院在仿制1059导弹的同时开始自行设计,射程定位1200公里。是我国第一种正式装备部队的近程地对地弹道导弹,全长20.9米,弹径1.65米,起飞重量29.8吨,最大射程1500公里,为机动发射、单级、液体燃料、携带核弹头的导弹。1962年完成首发试验,1964年改进后试飞成功,现已全部退役。它是中国导弹发展史上的重要型号,为后续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体现了中国在国防科技领域的早期探索与突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飞天公园的标识石。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该地区因毗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文化底蕴深厚。公园以“飞天”命名,紧扣航天主题,是当地展示航天文化、供民众休闲且兼具科普功能的场所,体现了阿拉善盟对航天事业的纪念与对航天精神的弘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飞天雕塑。“飞天”形象源自敦煌莫高窟壁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翱翔天际的浪漫想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该雕塑将传统文化与航天精神结合,象征着中国从古代飞天梦到现代航天事业的跨越,体现了对航天梦想的传承与致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飞天赋》的诗文碑刻。诗文以“飞天”为主题,通过“娉婷挟紫气,婀娜沐红阳”等语句描绘航天的壮丽景象,“神箭空中舞,神舟天外唱”展现中国航天装备的发展,“戈壁立奇勋,东风国威扬”体现阿拉善盟毗邻的东风航天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航天功勋,最后“飞天千年梦,酒泉一脉香”呼应中国千年航天梦与酒泉航天基地的深厚渊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飞天公园的湖景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FB-1火箭即风暴一号(FengBao 1),是中国研制的两级常温液体运载火箭,主要用于低轨道卫星发射,是中国首次成功完成"一箭三星"发射的运载火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FB一1 研制背景与历程:1969年,中国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下达了"701工程"任务,要求上海抓总研制火箭和卫星。风暴一号的原型是中国第七机械工业部一分院正在研制的远程地地导弹,改型后为二级火箭。1970年,风暴一号开始研制。1972年8月10日,首次发射获得基本成功。1973年和1974年,两次发射失利。1975年7月26日,成功发射长空一号卫星。1982年,该火箭退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技术参数:高度:32.57.直径:3.35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起飞质量:192.679吨。</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航天城)的航天主题雕塑。雕塑以高耸的金属结构呈现,造型似火箭升空的姿态,中间的球体象征卫星或航天探索的核心,整体传递出中国航天事业锐意进取、探索宇宙的精神内核。</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东方红火箭发射场遗址,即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场,位于酒泉市东北、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称“东风航天城”)深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东方红卫星发射场的标志性水塔,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航天城)区域。水塔上“毛泽东思想万岁”的标语,承载着那个年代的精神印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东风·“两弹一星”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雄鸡高唱,东方初亮;共和新立,百端待张。可恨强敌意凶,忒敢意狞;奈何华夏不屈,我自朝天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领袖决策,定搞尖端国防;典章承禀,矢志航天兴邦。攻科技前沿,是师是保;造两弹一星,锐志锐强。号令既出,十万大军西向阳关,战风沙度地境;祖国召唤,莘莘学子东归故土,砺剑铸盾卫疆。胡天雪地流沙情,外援骤离;红柳寒窑胡杨劲,创业顽强。无设备,无图纸,无资料,举步维艰;有苦思,有妙想,有热血,敢奉炎黄。产品靠自研,争气弹腾空出世;技术全自主,东方红响彻八荒。方驰之星返回,天道一贡三星;合作对外搭载,神州声威远扬。太平洋上舞巨浪,贝鲁特海阅天清。鸟瞰银流眠云海,艺赛他人傲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千秋伟业,光照青史;先驱之风,后人共仰。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此志何其壮;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此碑何其慷;计利当计国家利,留名应留集体名,此节何其亮。欣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此情何其长。问天征途,薪火不灭;吾侪请生,心向岐方。星辰大海,上下求索;东风颂歌,事业兴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这是“两弹一星”精神纪念碑,碑上刻着“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热爱祖国、自力更生、大力协同、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勇于登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两弹一星”历史资料展映厅**,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航天城)区域。</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向戈壁进军”的文字,左侧配有长征一号(CZ - 1)火箭模型。长征一号火箭:是中国研制的第一种国产航天火箭,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开启了中国航天的新纪元。体现了中国航天人当年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内蒙古阿拉善盟的戈壁荒漠,在艰苦环境中投身“两弹一星”和航天事业建设的奋斗精神,是对那段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历史的致敬与铭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为人民服务”的文字,左侧配有东风-5(DF-5)导弹模型。东风-5导弹:是中国研制的第一种洲际弹道导弹,具有射程远、威力大的特点,是中国战略核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具有关键意义。体现了中国航天和国防事业的根本宗旨,彰显了科研人员和国防工作者为国家、为人民奉献的精神,是对他们在研制尖端武器、保障国家安全过程中践行宗旨的致敬与诠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航天城)区域的一处历史遗存烟囱,上面写着“毛主席万岁”。它是东方红卫星发射场历史风貌的一部分,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精神印记,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早期在戈壁荒漠中艰苦创业的历程,如今作为航天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物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航天城)的老发射塔架,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区域。它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功勋塔架”,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从这里发射升空,开启了中国航天的新纪元;此后还承担了多次卫星发射任务,是中国早期航天发射能力的重要载体。塔架上“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万岁”的标语,以及“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标识,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精神印记,如今作为航天历史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核心景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这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航天城)的历史纪念拱门。拱门上方写有“紧跟毛主席奋勇前进”,两侧立柱分别有“五洲震荡风雷激”“四海翻腾云水怒”的文字,这些表述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精神指引,体现了当时航天工作者的信念与追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航天城)的“凯旋门”标识牌。“当年入此门,卫国铸利剑”的文字,生动诠释了早期航天和国防工作者进入这片戈壁荒漠,投身“两弹一星”事业、铸造国防利剑的奉献历程。作为航天历史的纪念标识,它承载着对老一辈航天人“隐姓埋名干事业,惊天动地创奇迹”精神的致敬,是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载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航天城)的历史遗存建筑。建筑上“奋发图强干革命,自力更生搞实验”的标语,生动体现了中国航天事业早期在艰苦条件下,依靠自身力量攻克技术难关、发展国防科技的奋斗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航天城)的历史纪念景观。景观中有火车造型的装置,上面写有“毛泽东思想万岁”,还有“革命加拼命为毛主席争光”“中国应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等标语牌。这些元素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精神信仰,体现了早期航天和国防工作者的信念追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航天城)的历史景观区域,画面中有写着“毛主席万岁”的建筑、“为人民服务”的标识,以及标志性的老发射塔架。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航天历史的场景化展示。</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长征一号(CZ - 1)火箭与发射塔架,位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航天城)的历史展示区域。</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长征一号是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开启了中国航天的新纪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长征一号火箭是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自力更生的标志性象征,如今作为航天历史遗迹和爱国主义教育展品,传递着“两弹一星”精神,激励着后人在航天领域持续探索奋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这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航天城)的历史遗存建筑。建筑上“不打无准备的仗,不打无把握的仗”的标语,体现了中国航天和国防事业早期在科研、发射等工作中秉持的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纪念碑"。碑文内容:记录了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利用“长征一号”三级运载火箭从5020工位发射成功,以20.009兆频率向全世界播送《东方红》乐曲的历史事件;强调其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注:原碑表述为“第四个”,现国际公认序列为第五个),实现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伟大号召,标志着我国进入宇宙空间。</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路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这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航天城)的精神标语建筑。“自力更生 奋发图强”的标语,是中国航天事业早期在戈壁荒漠中,依靠自身力量发展国防科技、攻克航天技术难关的精神写照,体现了“两弹一星”精神的核心要义。</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建筑上“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的标语,体现了中国航天和国防事业早期在科研、生产、发射等全流程中秉持的严谨细致、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这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航天城)的138地下控制室。它是早期航天发射任务的指挥控制核心区域之一,承担着火箭、卫星发射的指令发送、状态监控等关键功能。</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航天城)的“第一次为国外提供卫星搭载服务”纪念标识。1987年8月5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为国外提供卫星搭载服务,这是中国航天迈向国际合作的重要一步,展示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可靠性与开放性。</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航天城)的“第一次发射一箭三星”纪念标识。1981年9月2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一箭三星”,这是中国航天技术在多星发射领域的重要突破,标志着中国航天在火箭运载能力和卫星发射技术上的显著进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航天城)的“第一次向太平洋发射洲际导弹”纪念标识。1980年5月18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向太平洋发射洲际导弹,这是中国国防科技和航天技术在远程打击能力上的重大突破,彰显了中国的战略威慑能力和航天技术实力。</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航天城)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纪念标识。1975年11月26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卫星在轨运行后顺利返回地面,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标志着中国航天在卫星回收领域实现重大突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航天城)的“第一颗‘东方红’一号卫星”纪念标识。1970年4月24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这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开启了中国航天的新纪元。</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这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航天城)138地下控制室的纪念标识。“指令此地发,捷报普天传”的标语,体现了138地下控制室作为航天发射指令发送核心区域的关键作用,它是航天任务成功的“指令中枢”,承载着从指令发出到任务捷报传遍全国的重要功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中国第一卫星发射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安葬着为中国航天和国防事业牺牲的英烈,他们为“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航天任务,以及国防建设奉献了生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内的聂荣臻同墓地。聂荣臻是中国“两弹一星”事业的重要领导者,为中国航天和国防科技事业的奠基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东风革命烈士纪念碑。由聂荣臻元帅题写的。聂荣臻是中国“两弹一星”事业的重要领导者,为中国航天和国防科技事业的奠基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亲笔题写“东风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名,以此缅怀为航天和国防事业牺牲的英烈,传承“两弹一星”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标识。</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载人航天发射塔架。是中国载人航天任务的核心发射设施,承担了“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天宫”空间实验室等载人航天任务的发射工作,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关键的发射保障。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四号”等一系列任务的成功发射,从无人试验到载人飞行、从单船飞行到空间交会对接、从短期驻留到长期在轨,它是中国载人航天一步步实现突破的“起点地标”,承载着中国航天人探索宇宙、追求卓越的梦想与担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span></p> 大 地 之 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甘肃瓜州的“大地之子”雕塑景观。</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地理位置:处于青甘环线旅游线路上,是瓜州的网红打卡地之一,周围是荒漠地貌,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大地之子是大型户外艺术雕塑,由艺术家董书兵创作,以婴儿为造型,趴在荒漠大地上,寓意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大地之子》是位于甘肃省瓜州县戈壁滩上的一座大型户外主题雕塑作品,由董书兵教授于2016年设计并制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大地之子雕塑长15米、高4.3米、宽9米,采用红砂岩为主要材质,通过三维扫描获取模型数据,再分块进行3D雕刻,最后逐块雕砌安装成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大地之子雕塑位于中国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距离瓜州城南约20公里的红山坡茫茫戈壁滩上,属于瓜州戈壁国际雕塑艺术长廊的组成部分,呈现出趴伏在地、恬然入睡的婴儿状,大地之子由此得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董书兵,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中国雕塑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北京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他负责设计并制作了《大地之子》这一大型户外主题雕塑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董书兵对目前国内可运用的大型雕塑创作材料进行应用尝试后,最终选择以红砂岩为主要材质、利用三维扫描获取模型数据进行3D雕刻,最后逐块拼接而成的大型户外主题雕塑作品。</span></p> 汉 武 雄 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雕塑作品《汉武雄风》的介绍。青年雕塑家张万兴以丝路文明为背景创作的大型户外雕塑作品,以红砂岩为主要材质,利用数字技术创建数据,分块3D雕刻后逐块雕砌安装成型,坐落于甘肃瓜州县茫茫戈壁之上,总高15米,展现汉武帝理想形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汉武帝雄才大略,开辟丝绸之路,将西域纳入中华版图,开拓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该作品通过塑造汉武帝光辉形象,将历史人物与地域文化、特定事件紧密相连,风格远承汉唐雄伟气韵,质朴无华的美学追求与苍茫戈壁气象相得益彰,且契合当今时代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公元前87年),西汉第七位皇帝(前141年—前87年在位),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文学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汉武大帝雕塑介绍</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