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登二龙山

亮堂堂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初冬登二龙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白尚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龙山又名烈石山,不高也不太大,位于太原市中北大学校内,西邻汾河老龙头,为太原北部门户,现存有战争时期的碉堡、暗道等军事遗址。二龙山由校方长期维护建设,逐步开发为融自然风光与校园文化为一体的一个风景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龙山原名叫裂石山,文人雅士觉得“裂”字不雅,易名为“烈石山”。整座山裂石层叠块垒,原植被稀落,附近兰村人在山上圈羊,故又名羊圈山。据传民国初年张氏的两个弟兄,为改变村里缺少遮挡风沙大的状况,在山上植松树柏树,十几年后小树逐渐成荫。人们为纪念他们绿化的功绩,夸他俩是两条龙,故得名二龙山。也是民国初期,下属张维卿陪阎锡山和美国的煤油大王来此考察,当到达山顶时,阎锡山问此山何名,张维卿怕俗称羊圈山、裂石山不雅,为取悦上司即以“二龙山”为名告之,当然寓意阎锡山和煤油大王为两条龙了,阎锡山听后连声称好,从此“二龙山”名就自然流传了下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龙山以松柏林为主,时已冬季,虽无夏天山花烂漫鸟雀鸣脆之景色秀丽山景怡人之感,但漫山遍野苍松翠柏郁郁青青也同样有攀登之愉游怡之悦。我从校园南区北部、二龙山东北脚下沿石砌台阶登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刚进入景区就见石阶右边一块景观石上镌红色“龙园”二字,旁平坦处有不少石凳。我想,此处位于山脚下,想必平日里学子们定会在这里读书晨练,那该是一番很别致的韵味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远处左边一块文化石上有“益足道”三字,右下边是首打油诗:“喜踏小路,宜康亦寿。乐观巨变,足益足矣。”益足道”通常指一种以足部按摩和养生为主的非药物疗法,通过刺激足部反射区,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以调节人体生理机能,增强免疫力,达到保健强身等效果。 ‌“喜踏小路”、“乐观巨变”不正是养生智慧的体现吗?当今人们都知道规律生活、积极心态两者结合能有效促进身心健康。沿石阶攀登,抑或赤足走在细碎鹅卵石砌成的山路上,那种酸爽又畅快的感觉,不正是益足养生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山势陡峭,不一会便气喘吁吁后背渗汗了,不得不停下来歇缓一番。毕竟是大学校内,处处有文化韵味。石砌步道转弯处,励志标语时时在激励着你继续攀登。“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继续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马克思)”。“梯级不是为休息而设,它只是供人一足踏上使另一足更高而已(赫胥黎)”。“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片树林称“爱心林”,是中北大学勤工助学的学生们亲手栽种的,株株树木都饱含着他们的心血与爱心。漫步其间,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偶有风吹过,那“沙沙沙”的树叶响声,似乎在诉说着他们曾经的勤劳而又温暖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觉到了“爱心台”。爱心台的造型很独特,宛如一颗巨大的爱心镶嵌在山间,周围苍松翠柏与蓝色天空融为一体,是游客拍照的绝佳处所。不少游客从不同角度纷纷拍摄合照,我想,他们定格下的何止是美好的瞬间,更是爱心台对他们的眷顾和对他们的深情厚谊,更不用说此时此刻的愉悦心境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爱心台半周山壁上同样营造着浓浓的励志文化氛围。“今天所做的事,勿候明天。自己所做的事,勿候他人。要做一番伟大的事业,总得在青年时代开始(歌德)”。“如果不落在肥土中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叹息,它相信,有了阻力才有磨炼(夏衍)”。“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狄德罗)”。“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宋•王安石)”。也是啊!你看这些在瓦砾碎石间甚至墙壁上的生命,意志何其坚定,毅力何其坚韧,精神何其不屈不挠,正因如此,才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呈现出碧绿的“海洋”,绽放出生命的鲜花,演奏出熬人的、令人羡慕的赞歌。植物松柏树如此,作为人又何尝不是?想起了这样两句话:“如果没有天赋,那就一直重复,当重复成为了你的本能,你的重复就成为了别人眼里的天赋。哪有那么多的天赋异禀,只不过是百炼成钢罢了。”不是吗?奥斯特洛夫斯基给出了答案: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个平台上立有一通浅灰色花岗岩镌红字的“世纪碑”。看深褐色基座为“1999年国际老年人年,由华北工学院老龄委立”。此碑建造与国际老年人年相关,目的是弘扬尊老敬老精神。看背面,镌有红字“继往开来”,基座有《世纪碑赋》:“龙山毓秀,汾水长流。烽火诞生,薪传太行。世纪开章,植碑山膀。冀学校如磐石之坚,迎朝阳而昂扬,承社会大任,育时代栋梁;希师生睹碑勖勉,振鸿鹄志,明军工魂,倚红色基因,继往开来铸辉煌,奋力双一流,实现百年百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继续攀登,气喘吁吁间歇缓于密林边缘处。向东望去,阳光朗照,大学高楼栉比鳞次,远处的城市建筑错落有致。向北望去,连绵的远山,一碧万顷的近峰峦丘,构成了一幅纯天然画卷,让人心旷神怡,沉醉其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终于到达了山顶。山顶依西高东低态势筑了一座长达95米的长廊,远观长廊,似一条不规则“之”字形巨龙横卧其间。长廊由东西两座四角攒尖顶亭夹中间27间廊构成,依坡势起伏,错落有致,色彩古朴大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近东亭细细观赏。亭子呈正方形,从每个侧面看都有四根明柱,挂落雀替,额枋彩绘,插飞锦瓦,飞头万字,椽头虎眼,琉璃瓦覆顶,飞檐翘角,攒尖顶;内部亭顶砌藻井,层层叠木,垂柱艳然,柱头金黄。整座亭子既古色古香又美轮美奂。亭子中间开四个花门相互贯通,其中西门连接之西的长廊。四个花门上部黑底灰字介绍时为华北工学院六十年发展简史:“华北工学院是一所由国防科委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山西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综合性高等理科院校,位于太原市风景秀丽的二龙山下汾水河畔……”中北大学前身为1941年创办的太行工业学校,历经太原机械学院等发展阶段,于1993年更名为华北工学院,2004年正式更名为中北大学,被誉为中国的“军工泰斗”、“人民兵工第一校”。本长廊建于2001年,故称“华北工学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长廊中部依西高东低态势筑层叠抬高式廊间,看上去呈多出阙台的样式,成为一大独特景观。两面坡度上各卧一条头西尾东隔长廊相望的巨龙,突出此山的称谓与灵性。北边坡底有一“林”字形标识,基座背面有文字介绍:“开辟此林,意在促进人与人的良好关系,唤起人们爱家、爱校、爱社会的情愫,积极进取,共建小康家园。 华北工学院工会二00三年三月八日”。原来这里也是一片“爱心林”。站在高坡廊下望四周,松树更苍翠了,柏树更挺拔了,天空更蓝了。而西南方向的一片翠绿深深吸引了我,在苍松翠柏簇拥间,绵延群山环抱中,蓝天白云佛照下,碧绿如茵的四个绿字“中北大学”甚是醒目,那是中北人的勃勃生机与精神风貌,那是二龙山的照拂与庇佑,那是大自然的恩赐与泽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长廊西端有一座与东端相同的四角攒尖顶亭,不过四个花门上部黑底灰字依次为“自强”、“求精”、“务实”、“团结”。这是中北大学前身太原机械学院的校训,尽管如今有变,但其校训精神作为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一直延续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正拍照间,听得一声带有点生硬的女中音:“你——好——”回头一看,是一位金发碧眼皮肤白皙亭亭玉立的欧美女郎,与其相随的是一位身材稍矮戴着帽子的欧美女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停止拍照,我回敬:“你好!你俩来自欧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No,No,我们是美国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看不出她们是20岁还是30岁,我比划着慢慢问:“你们两位是这里的留学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No,No,我在这里教英语七年了。”指了指另一位,“她也三年了。”原来是外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英语教授?”她微微含笑,点头称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该怎么称呼您?”她好半天才明白我的问话,说了一连串英语,可惜我听不懂,只听了个“安尼”什么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你喜欢这?”她指了指长廊问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明白她的意思是指这古建筑,于是回答道:“是的。”并指着长廊比划着慢慢说,“中国古建筑博大精深,不但美观,而且每个构件都具有文化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尽管如此,人家也没都听懂我夹杂着方言又生硬的普通话,显出似懂非懂的表情,有点调皮地问我:“你是哪个国家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hina”</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是住太原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客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她不懂客居是什么意思,待我给解释完后,她俩双手一摊,双肩一耸,相视一笑,前仰后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转了个话题我比划着问她:“什么原因选择在这里做教授?”半天才明白我的意思后,她用汉语夹杂着英语说了一大滩,大意是说中国人很热情善良,这里的师生对她很好,薪水也不错,还重复说这大学里学生有毅力,很上进好学,中国发展潜力很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长廊之西有一道黄灰色墙,橙色琉璃瓦覆顶,中间开圆券门,门额处有黑底灰色“脊梁”二字。过圆券门就是旷野,我不解“脊梁”二字意义何在。门两旁有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两幅标语,一幅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另一幅是“‘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追求进步,是青年最宝贵的特质,也是党和人民最殷切的希望。”联想到那位外教最后说的那番话,我豁然明白了,青年学子就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就是未来,就是脊梁。也忽然间想起了毛主席曾经对青年学子的信任与期望:“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脊梁,是国家、民族赋予青年学子的希冀与重任,更是使命和担当。</span></p> <p class="ql-block">(低凹处有碉堡遗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山之西南沿石阶而下,沿途有战争时期留下的暗道,还有四周留有射击孔、甚是坚固的碉堡,可见这里曾是兵家必争之地和重要的军事要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跟一位师傅闲聊碉堡与暗堡区别时,自然就聊到了阎锡山跟美国煤油大王来这里考察而得山名的事。他说山下还有阎锡山故居,我诧异,怎么这里会有阎锡山故居,不可能吧。另一位师傅接话说,是阎锡山的行宫,在这里考察完后就回行宫歇息去了,具体方位在窦大夫祠东。于是,我便有了个想法,想去阎锡山行宫看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继续下山,在一个拐弯处驻足。回望山上,石阶呈天梯延伸向白云飘着的蓝天。旁边的松柏树冒严寒顶风霜仍郁郁青青,丝毫看不出冬天的迹象。我想,这不也是一种精神嘛,中北大学的莘莘学子他们不也是具备这种精神肩负使命和担当矢志报国嘛!向西南望去,对面绿色山坡边缘处刀削斧砍的断崖真是鬼斧神工,甚是惹眼。稍近处汾河水从峡谷中汹涌奔出,溅起一道雪白的浪花。山脚下“烈石寒泉”的池潭清晰可辨,旁边的窦大夫祠尽收眼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山脚下,沿碎鹅卵石砌成的小路向西走到尽头,是一座飞檐翘角的四柱四角攒尖顶“瞻远亭”。坐亭中休息一会儿。旁边老龙头汾河急流从峡谷(后来知急流来自汾河二库)奔出的咆哮声不绝于耳,飞溅起的浪花与对岸碧绿的群山构成了一幅水天一色色彩艳丽赏心悦目的图画。斜对面窦大夫祠中的琉璃瓦剪边在阳光映射下,熠熠生辉,光芒四射。向一位女士打听阎锡山行宫,她思索了一下说好像就在窦大夫祠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还是沿鹅卵碎石砌就的小路到大学柏林园出校门,向一位出租车司机打听阎锡山行宫,他也是思索了半天,说在这里跑出租几年了,没听说有阎锡山行宫。他的一位同伴说有,当年阎锡山的政府官员常在那里歇脚疗养,还开会呢,省政府主席赵戴文不是就埋在那里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噢,我明白了。原来当地人说的阎锡山行宫就是我早几天去过的赵戴文公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11</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