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依山而居的,《贝家花园》

如一

<p class="ql-block">文字原创:如一</p><p class="ql-block">图片拍摄:如一</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初冬的一个下午,温和的阳光洒在半山腰,笔者一行踩着木阶石台,踏访群山环绕、深藏百年的贝家花园。此处依山而居的建筑群曾是法国友人贝熙业医生的山中别墅。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北安河村阳台山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半山腰立着“贝家花园”的石碑,上面刻有“1923”的字样和贝熙业先生的法国姓名全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门入口有座“中法人文交流基地”的横石牌。盛名之下,贝家花园还有诸多的名分挂牌。可见这个小众的旅游景区,蕴藏的历史故事颇为深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敬畏之心驱使,踩着专修的木栈道,走向大山深处的贝家花园。山谷草木凋谢之中,叶落色差斑斓,黄色、枫红依然出挑,足步履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法国医生贝熙业(1872~1958)1913年来华,时年41岁的他,出任法国驻华公使馆医官。这位有医学博士教育背景的西医,在法国军队做过随军医生,军衔至中校。多年医术积累外科技术精湛,来华后很快博得同道的认同,在京建立一所法国医院,并在协和医院任职,在燕京大学任校医,还受聘于总统府医疗顾问等,故有御医之称,孙中山、袁世凯等上层人物都因重患请贝熙业诊治过。他在社交活动中圈结交了一些社会名流,如梅兰芳、齐白石等,因而在民国初年的京城,贝熙业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由于他真诚待人,秉持博爱仁心,所见达官贵人或是普通百姓,看病一视同仁。为此社会人脉资源丰厚,生活顺风顺水。不幸的是妻子因病而逝,女儿也染上肺结核。1923年,在朋友的帮助下,他租赁了京郊阳台山下一闵姓人家的林场,租期为99年。建起位居山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贝家私人别墅。成为他和两个女儿生活乃疗疾的宅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贝家花园由三个建筑群组成,分别是防盗保安的碉楼;举办聚会待客的南大房;贝熙业及其家人住房生活起居的北大房。据说他每周都喜欢在山中别墅举办文化沙龙、聚会,畅聊国学文化,有时尚有名伶票友现场献艺,欢声笑语好不热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为附近百姓免费看病,减轻百姓缺医少药的困难。渐把初衷安全防盗的三层碉楼改为一层候诊就诊、二层为诊察室、三层为药房。深受当地百姓不尽的感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抗战爆发后,他毫不犹豫支持中国抗战,参加红十字会积极救治前线送来的伤病员,并用自己的汽车、自行车作为药品运输工具,从京城出发经过多道日本人把守的关卡检查,以外国人身份医师职业作掩护,通过贝家花园中转,给平西抗日根据地输送各种急需药品、器材和其他短缺物资,用于救治伤员。那时的贝家花园已然成为平西根据地的交通站。在五台山从事医疗工作的白求恩大夫,曾写信给贝熙业高度赞扬他。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推着自行车携带物品走山路的身影,屡屡出没在平西线上,成为一道永不退却的“驼峰航线”,他用不懈的国际人道主义援助,落下感人的真实故事。岁月流淌,八十多年之后动人事迹依然流芳。</span></p> <p class="ql-block">(碉楼)</p> <p class="ql-block">(碉楼入口)</p> <p class="ql-block">(碉楼一层室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碉楼室内一层摆设和墙壁图像,能感受一个简单诊治环境的大致轮廓。二层、三层未开放。走出碉楼,继续前行的一段上坡路,据说是当年的石头台阶,走上去就是贝家花园的南大房了。</span></p> <p class="ql-block">(去往南大房的石头台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去南大房的这段小道,树木渐渐肃萧,落叶斑驳静悄悄,蓦然回首沧桑的年轮,聚散离合,贝家早已人去楼空。此时秋入冬生态遂萧条冷寂,心中不免生出隐隐的悲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登上南大房,三个建筑群属它地势最高,是贝家花园举办沙龙活动的地方。可想当年各门类学者,各学科大家,一起讨论中国怎么摆脱贫困发展起来,中国文化的沃土,中国和世界的未来,那场面肯定是激荡人心的。果然,南大房厅内一张老照片正是这样场面的缩影。</span></p> <p class="ql-block">(贝熙业就在南大房组织文化沙龙)</p> <p class="ql-block">(南大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南大房正厅如今辟为展厅,东西套间摆设有家具。正厅内有一座贝熙业的半身铜像,是由法国雕塑家设计的。2024年5月,由里昂新中法大学协会在法国授予全国人大中法友好小组,后于2024年7月,全国人大中法友好小组赠予贝家花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厅内矗立的贝先生铜像,目光深邃,看着不胜感慨,这位曾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做出贡献的法国医生、国际友人,在离开中国70周年(1954年回国)诞辰152周年之际,其铜像归于贝家花园,他终于又回家了,回到他眷恋的热土!致敬,已故的贝先生!铜像归,贝家花园在,中国对您的铭记永在!</span></p> <p class="ql-block">(贝熙业和他的中国妻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南大房出来,向北大房走去,中间还有一段路。北大房是座二层别墅,庭院设有一小喷水池,荡秋千的藤萝架,遥想当年贝先生的两个可爱的女儿,喷池水花放,秋千晃荡漾,玩耍得多高兴!庭院山石堆砌围垒,形成院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北大房两层全是展厅,有齐白石、康同壁赠送的字画(复制版)。另有图片介绍贝熙业、斯诺、白求恩、林迈可等国际友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北大房的一角还有一座小碉楼,有高石阶通向碉楼…看来住山中墅地,把握安全第一,故碉楼设“岗”瞭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群山巍巍缭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贝家花园独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岁月悠悠生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百年传奇顺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踏访感慨万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好人一生平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