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孙女秦小梅为奶奶乔三女裹脚2005年1月摄</font></b></h3> <h1><b> 旧时人们把缠过的脚板子称之为“莲”,而不同大小的脚是不同等级的“莲”,大于四寸的为铁莲,四寸的为银莲,而三寸则为金莲。三寸金莲是旧社会妇女们最为追捧的小脚。</b></h1><h1><b> 2005年临近过大年,我到右玉县新城镇东街移民村进行春节慰问活动,村干部领着我走进乔三女老人家,敲门后暂免儿不开门,等到门开后,我看到一位老大娘盘腿坐在炕头上,小腿下面用行李苫单盖的严严实实,老人笑得跌倒骨碌。 支书说:“笑啥哩?县领导来慰问您啦。”大娘面带羞涩地说:“没头鬼,早不洗,迟不洗,可好你们来我洗她这两个臭脚板”。站在一旁的孙女秦小梅解释说:“我奶奶还是封建老一套,她的小脚从来怕人看,刚才我正给她洗脚,忽听敲门声,她慌忙揪下苫行李单将脚捂住。上点岁数的人都知道旧社会女人的脚一辈子只有两个人可以看,那便是母亲和丈夫。”我笑着说:“大娘没什么,新社会用不着讲究那些东西啦,洗得干颜骨净过大年多好”。</b></h1><h1><b> 见到此情此景,我这个“老摄鬼”即刻意识到这不正是千载难逢的民俗摄影好机遇吗?于是,我跟老人婉转地说:“大娘,您这个大学生孙女真是既有文化又孝顺,我想拍一张孙女给您洗脚的照片,洗出来放到县委大院的宣传栏里,让全县人都知道您有一个好孙女。”老人想了一阵儿,为难地说:“我倒快死着的人啦,也不怕个啥,我思谋大年时节怕冲坏你们的运气” 。听了大娘的话令我失笑,同时也让我感到男尊女卑的旧思想对那一代人统治是如此根深蒂固。我笑着回答:“哪有那么多穷讲究,您80多岁的人啦,身体这么硬朗,连孙女儿都这么孝顺,您不仅冲不了我们的运气,我们也想沾您一点儿福气。”</b></h1><h1><b> 大娘笑着说:“哪你们愿怎照就怎照吧。”我按照预先构图设想,先拍了一组洗脚的照片,然后又拍了几张小脚的特写镜头。紧接着我把该村剩下的几户慰问完毕,独自一人又杀了回马枪,对老人家进行了专门采访。</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乔三女小脚特写2005年1月摄</font></b></h3> <h1><b> 乔三女,1923年出生。她回忆起当年那段痛苦的缠脚史时说,4岁时母亲就开始为她裹脚,把每根脚趾硬生生地用布缠裹,窝蜷在像萝卜一样的小鞋里。痛得她每天大哭,母亲也跟着掉眼泪。母亲劝慰她说:慢慢地习惯了就好了,不裹小脚,日后叫人笑话哩,再说连个好女婿也找不上。谁叫你托生个女人呢?裹脚不到半年,在炎热的三伏天里,她的两只脚发凶(炎)了,流浓塌水好长时间好不了,天每日母亲用热水洗完后,从窗棂挡上扫点儿细绵绵土洒在脚趾黑拉里。一天晚上她发高烧,半夜说胡话,她大(父)跟她妈说,闺女嫁不出去也不能把她活活折磨死,咱闺女不做这营生啦。她妈说,我听你那屁话,咬咬牙难活上两三年就过去了,而不裹脚将来哪能寻上个好男人,那是她一辈子的大事。乔三女母亲讲得实在,旧时代,女子脚板子的形状和大小都是评判美丑的重要标准,作为一个女人是否缠脚,缠得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她个人的终身大事,至于身材、面相和修养之类的条件反倒是次要的,而男子娶媳妇,不管是贫民百姓,还是达官显贵均以女子大脚为耻,小脚为荣。尤其是清末时期选美便是选小脚,比赛谁的脚最小,绣鞋最精致,男子挑选配偶以小脚作为重要条件。</b></h1><h1><b> 因此,女子们不管忍受多大的折磨与痛苦都要适时进行缠脚。缠脚分为“试缠”、“试紧”、“紧缠”、“裹弯”四个阶段,先后总共需要三年多的漫长时间。女人缠脚后,体态弱柳扶风,胸部臀部分外突出,走路颤颤巍巍,耳环耳坠摇摇曳曳。此时,她的形容动作会更加勾引男人的目光,也更招惹男人的爱怜。林语堂说:“缠足自始至终都代表性意识的自然存在。”这话一语道破了天机。</b></h1><h1><b> 如今缠过脚的女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剩无几,曾经遍及天下的小脚,已经寥若星辰。可女人弓鞋的遗风依然存在,我们仍然会看到一些年轻美女穿着像泥瓦匠挂线锤一样的高跟鞋,她们不是也想通过高跟鞋展现自身的曲线美,演示出收腹、挺胸、提臀、束腰、摇曳、婀娜、浪漫、妩媚、性感、优雅的身姿吗?这和过去妇女裹脚不是异曲同工吗?</b></h1><h1><b> 关于“缠足”的起源,说法不一。始于五代十国说,它在南唐时就已经时兴起来了,并且先是从皇宫中风靡起来的。南唐灭亡后,宋朝的女子纷纷效仿,到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它更是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b></h1><h1><b> 缠脚,千百年来一直桎梏着中国妇女的精神和肉体,它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对于缠脚问题,有人把责任完全推给封建礼教,也有人把责任推给男权社会。应该说都有道理,但也不尽其然。笔者认为在约定成俗的社会风气里,人们臣服,互为牢笼,难脱其俗。</b></h1><h1><b> 那天,我采访完乔三女老人,她下地开柜取出一对早年自己给自己亲手做的结婚绣花弓鞋让我看。满鞋帮绣制了凤凰戏牡丹、荣华富贵不断头等图纹,针脚极为细密,显示出老人高超的刺绣女红技艺。过去女人一生当中有两件大事:一是缠足,再是为自个儿做两双绣花鞋。</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乔三女的凤戏牡丹纹三寸金莲鞋 长14厘米 民国</font></b></h3> <h1><b> 头双是婚鞋,在女人生活中的份量,不亚于金银首饰,甚至于比金银首饰更重要,金银首饰可以花钱买来,这双弓鞋,却是非得自己做不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过去女人的脚之大小尺寸,属于绝对机密,哪有透露给外人请人做鞋之理。再则,当时女性没有其它途径实现自己的价值,只能从自己的三寸金莲,以及为自己精心制作的绣花鞋里找到自信。<br></b><b> 近年来,在我收藏民间剪纸过程中,接触了不少剪纸、刺绣技艺高超的乡村老太太,同时也亲眼见识了许多精美的结婚绣花弓鞋,这些古董级的绣花鞋,现世存量极少,古玩市场它们的价位一般均在三至五千元不等,有的甚至愈万。造成“三寸金莲”鞋子金贵的主要原因,一来是因缺者为贵,再有它们的确都是艺术品,在它们身上充分展示出古老的刺绣艺术、贴花工艺和绗缝拼接技巧。各种古老的弓鞋上均绣有精美的图案,并且有着高度的象征意义,揭示了中国许多过去的社会与文化信息。一双不点儿长的三寸小鞋上,绣着牡丹,象征着富贵;绣一对鸳鸯说明为婚礼而做;绣着鱼戏莲寓意男欢女爱;绣着花生、葫芦,象征着幸福美满;绣着童趣表示生儿育女……</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老太太装老鞋 民国</font></b></h3> <h1><b> 另外,当人生走到尽头时,女人们也会认认真真、洋洋气气为自己做一双装老弓鞋,准备风风光光走进另一个世界,这种鞋上的图纹内容也是极其丰富的。我姨母生前曾跟我说过,装老鞋上绣莲花,表示后辈子孙旺盛,且辈辈都会出贵子;绣云梯,是帮助亡人荣登极乐世界;绣蝉蛾,是送她过奈河;绣元宝,寓意大富大贵;绣座山,表示有靠山;绣三枝、六叶、十二桂(桂花),阎王爷见了不收费……</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福在眼前纹三寸金莲鞋清代</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狮子滚绣球纹小脚鞋长14厘米民国</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武强小脚仕女年画 清代</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2007年翻拍于右卫老城裴克让家存清代老照片</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三寸金莲红皮鞋长13厘米民国</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三寸金莲木鞋楦 清代</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天津老美化小脚黑皮鞋长14厘米</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小脚毡鞋长18厘米 民国</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作者姨大娘的灯芯绒家做鞋长15厘米上世纪80年代</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小脚雨鞋上世纪70年代</font></b></h3> <h1><b> 缠足习俗,已成为千年来中国妇女的文化特色,虽说三寸金莲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退出我们的生活,年轻的一代或许不知道古代妇女穿着绣花小鞋所受得折磨与痛苦。为了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了解三寸金莲这种奇特的文化现象。新世纪初,我到陕北考察民间剪纸,在当地掏大价买回两双清末、民初的绣花弓鞋。2006年我去河北武强考察木板年画,特意买了一对清代的小脚仕女木版年画。2007年我进右卫老城在裴克让家中翻拍了小脚女人的清代老照片。</b></h1><h1><b> 上世纪70年代我在天津当兵,几乎每次回乡探亲,都为婶婶大娘们从老美化商店代购两三双小脚皮鞋,后老人相继都离开了人世,她们走时都没有穿皮鞋,按当地风俗习惯,人死不穿皮,说是怕来世转牲口。因此,我回村拾掇回近似新皮鞋三对,因为她们在世时,除了过大年,平素绝对舍不得穿。</b></h1><h1><b> 右玉是晋北地区最寒冷的县份之一,数九寒天人们为了防寒御冷,男女人肯穿皮袄皮裤毛靰鞡,靰鞡意为毡鞋,我有幸在李达窑乡收攒到一双老太太小脚毡靴,这也难得少见。另外,我还在右卫老城收藏到一个三寸金莲的木鞋楦,那更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缘分。</b></h1><h1><b> 以上这些三寸金莲的老物件,如今均为我们了解三寸金莲不可多得的实物见证,我把它们整理出来呈现给大家,以供欣赏。哩哩啦啦写得不少啦,就此停笔,再扯下去便成了懒婆娘的裹脚布。</b></h1><h1><b><span class="ql-cursor"></span>2016年10月31日于朔州</b></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