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镇纪念馆,位于嘉善县魏塘街道花园路178号,2000年8月建成,占地面积3600㎡,建筑面积2078㎡。整个纪念馆分梅花庵古迹区和山门外区域两部分。馆内仿明清风格建筑与梅花庵、吴镇墓古迹交融,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梅香竹修、鸟鸣鱼跃,是江南著名的人文景观。<div><br></div><div><div><b>吴镇墓</b>:</div><div>1963年3月,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div><div>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div><div><br></div><div><b>吴镇纪念馆</b>:<br></div><div>1998年2月,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div><div>2001年12月,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div><div>2020年9月,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命名为第九批浙江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br></div></div> <b>吴镇</b>(1280—1354年),嘉善魏塘人,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工词翰,草书学辩光,山水师巨然,墨竹宗文同,与黄公望、王蒙、倪瓒并称元“四大家”,是嘉兴人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的一座丰碑。善用墨,淋漓雄厚,兼工梅花,亦能写真。“每画山水竹石,辄题诗其上,时人号为三绝”。作品《嘉禾八景图》等44幅(计84张)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上海、辽宁、天津以及美国、日本等博物馆。 <b>梅花庵</b><br><br>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道士徐氏为守墓重建。明泰昌元年(1620年),状元、翰林院修撰钱士升谋之知县吴道昌于原址重筑堂三楹、亭三楹、僧舍五楹,并由当时的礼部尚书、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题写匾额。太平天国时遭兵火毁前殿,后按原样修复,其后又多次修缮,基本形制保持不变。 吴镇年少时,颇有才气,但他无意功名,早年离家,壮游天下,归来时已年近半百。此时家人已亡故,旧居只剩下残垣断壁。他便在旧基上重建三间陋室,四周遍植梅花。一日,他坐在屋内饮酒作诗,见门前有枝梅花分生五丫,枝上花儿朵朵绽开。观赏之余,他悟出梅花冷傲品性与自己性格相同,遂名居室为“梅花庵”,自号“梅花和尚”。<br> <b>吴镇墓</b><br><br>位于梅花庵西侧,墓址为吴镇生前自选,元至正十四年甲午九月十五日(1354年)吴镇逝世,棺木停放于地面,垒土为山。墓坐北朝南,底部用长条石砌成八角形,墓壁圆形,泥土封顶呈圆锥形,670多年来保存完好。墓碑为明朝万历年嘉善知县谢应祥题刻篆书“此画隐吴仲圭高士之墓”。 1930年,张大千、黄宾虹等拜谒吴镇墓(嘉善博物馆提供) <b>梅花亭</b> <b>草书心经碑廊</b><br><br>草书心经是吴镇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幅单独书法作品。原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吴镇晚年时寄托佛教“空无”思想、陶冶性情的典型书作。 <b>八竹碑</b><br><br>明书画鉴赏家李日华于崇祯二年(1629)将家藏吴镇八幅画作勒石而置梅花庵中,世称“八竹碑”。康熙二十四年,里人钱黯得到原拓本后请人重刻,遗迹遂复存,保存至今300多年。作品内容一律为竹子和石头构成的双清图。 <b>梅园</b> <b>吴镇陈列馆</b>主要展示吴镇生平传略、艺术成就及“高士垂范”内容。 吴镇《竹谱册》题画诗:俯仰元无心,曲直知有节。空山木落时,不改霜雪叶。画状其形,诗言其志,这首题画诗其实是吴镇的自我写照。 <b>“梅花和尚之塔”碑</b>,吴镇自书,上书已残,仅存“花和尚之塔”。 <b>吴镇《嘉禾八景》长卷</b>,作于元至正四年(1344),绢本设色,纵37.5厘米,横566厘米。此画曾被日本田中武平所藏,后又流入美国,为侨居美国的华人罗氏所有,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div><br><div><div>此画是仿北宋“潇湘八景”前例,绘当时嘉兴(又称嘉禾)一带八处胜境:空翠风烟、龙潭暮云、鸳湖春晓、春波烟雨、月波秋霁、三闸奔湍、胥山松涛、武水幽澜,合称为“嘉禾八景”。把当时嘉兴名胜古迹尽收,也是宋元嘉兴风光现存的唯一写照。此画最大的特点就是每段图画配上一段文字,地名一一标出,以留白手法串连各点,并利用其相对位置布排构图,注重远近距离的表达,其中景物虽丰,安排自各成大段落,井然有序中又不致凌乱涣散,塑造的是烟波浩渺、峰峦隐现、清旷野逸之景趣。作品中的线条沉郁稳健,在笔中表现丰富的墨韵,颇见其个性。与此同时,吴镇在画中还融入了书法的笔意,追求诗的意境。全作布局简略,用笔不多,气韵古朴,表现了大自然宁静典雅的情调。</div></div></div> 题跋:“胜景者,独潇湘八景,得其名广其传唯洞庭秋月、潇湘夜雨吾我乡也,岂独无可揽可采之景与?闲阅图经,得胜景八,亦足以梯潇湘之趣。笔而成之图,拾俚语,倚钱唐潘阆仙酒泉子曲子寓题云。至正四年,岁甲申,冬十一月阳生日,书于橡林旧隐。梅花道人镇顿首。”<div><br></div><div><b>空翠风烟</b><br><br>在县西二十七里,檇李亭后三过堂之北。空翠亭四围竹可十余亩,本觉僧刹也。</div><div><br>万寿山前,屹立一亭名檇李。堂阴数亩竹涓涓,空翠锁风烟。骚人隐士留题咏,红尘不到苍苔径。子瞻三过见文师,壁上有题诗。<br><br>空翠亭,三过堂,本觉禅寺,檇李亭,万寿山<br></div><div><br></div><div><b>龙潭暮云</b><br><br>在县西通越门外三里,三塔寺前,龙王祠下。水急而深,遇旱则祈于此,时有风涛可畏。<br><br>三塔龙潭,古龙祠下千年迹。几番残毁喜犹存,静胜独归僧。阴森一径松杉夜,楼阁层层耀金碧。祈丰祷旱最通灵,祠下暮云生。<br><br>白龙潭,三塔湾,龙王祠,景德禅寺<br></div> <b>鸳湖春晓</b><div><br></div><div>在县西南三里,真如寺北,城南澄海门外。<br><br>湖合鸳鸯,一道长虹横跨水,涵波塔影见中流,终日射渔舟。彩云依傍真如墓,长水塔前有奇树,雪峰古甃冷于秋,策杖几经游。<br><br>长水法师塔前有仁杏,叶长生果实。<br><br>真如塔,长水法师塔,彩云墓,雪峰井,五龙庙,鸯湖,双湖桥,鸳湖,金明寺<br></div> <b>春波烟雨</b><div><br></div><div>在嘉禾东春波门外,旧日高氏圃中烟雨楼。<br><br>一掌春波,矗矗醝帆闹如市。昔年烟雨最高楼,几度暮云收。三贤古迹通歧路,窣堵玲珑插壕罟。荷花袅袅间菰蒲,依约小西湖。<br><br>三贤者陆宣公、陈贤良、朱买臣<br><br>濠罟、三贤堂、放生桥、梓檀祠、马场湖、盐仓、烟雨楼、,陆贽祠、宣公桥、秦住山、乍浦<br></div> <b>月波秋霁</b><div><b><br></b></div><div>在县西城堞上,下嵌金鱼池,昔李氏废圃也。<br><br>粉堞危楼,栏下波光摇月色,金鱼池畔草蒙茸,荒圃瞰楼东。亭亭遥峙梁朝桧,屈曲槎牙接苍翠,独怜天际欠青山,却喜水回环。<br><br>月波楼,金鱼池,水西寺,爽溪,祥符寺,仁寿寺,天福寺,梁朝桧,楞严塔院,九品观<b><br></b></div> <b>三闸奔湍</b><div><b><br></b></div><div>在嘉禾北望吴门外,端平桥之北杉青闸。<br><br>三闸奔湍,一塘远接吴淞水,两行垂柳绿如云,今古送行人。买妻耻醮藏羞墓,秋茂邮亭递书处,路逢樵子莫呼名,惊起墓中灵。<br><br>华光楼,端平桥,施侯祠,上闸,杉青闸,下闸,秋茂铺,吴江塔,震泽,洞庭山<b><br></b></div> <b>胥山松涛</b><div><b><br></b></div><div>在县东南十八里德化乡。山约百亩余,荷锸翁墓其下。子胥古迹也。<br><br>百亩胥峰,道是子胥磨剑处,嶙磷响白石几番童,时有兔狐踪。山前万个长身树,下有高人琴,剑墓,周回苍蔚四时青,终日战涛声。<br><br>石田,子胥试剑石,荷锸亭,胥山,存吾堂,白石祠,石龟,听云亭<b><br></b></div> <b>武水幽澜</b><div><br>在县东三十六里武水北,景德教寺西廊。幽澜井泉品第七也。<br><br>一甃幽澜,景德廊西苔藓合,茶经第七品其泉,清冽有灵源。亭间梁栋书题满,翠竹萧森映,池馆门前一水接华亭,魏武两其名。<br><br>武水,幽澜泉,景德教寺,吉祥大圣寺,魏塘,云间九峰<br><br>幽澜泉乃嘉禾八景之一,而亭将摧。在山师欲改作而力不暇给。惟展图者思有以助之,亦清事也。梅华道人镇劝缘。<br></div> 画上有明代著名画家文徵明、文彭父子以及嘉兴收藏家项元汴的鉴赏收藏印记。 <b>《墨竹图》</b>(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div><br></div><div>吴镇工词翰、善书法,善山水、梅花, 精写竹,晚年更是专写墨竹,他存世作品数量最多的也是墨竹。<br><br>吴镇的墨竹各具姿态,竹笋、新篁、嫩枝、老干、垂叶、坡竹、崖竹、雨竹、风竹、雪竹等,四时不同,无不用笔精妙、形神兼备,随意不拘,任性自然。<br><br>最重要的其中的清俊凌云之气,“抱节元无心,凌云如有意”。吴镇墨竹图最震撼人心的正是这种精神气质。<br><br>吴镇墨竹宗文同、苏轼,得湖州竹派精髓,曾受李衍、赵孟頫影响,他曾自题“梅花道人学竹半生,历观文苏之作”。他以书法用笔,将诗、书、画完美结合,通过题画诗使墨竹人格化。<br><br>后世对吴镇墨竹评价极高, 画竹名家郑板桥赞其“画竹之法,不贵拘泥成局,要在会心人得神,所以梅道人能超最上乘也”,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称“梅道人(画竹)始究极其变”,“真”与“妙”统一。<br></div> <b>《洞庭渔隐图》</b>(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div><br></div><div>吴镇山水师法董源、巨然,以隐逸山水闻名于世,尤喜渔父图。渔父图也是吴镇影响最大的一类作品,国学大师饶宗颐称其“集以渔父为题一类词画之大成”。吴镇的渔父图多画暮色苍茫中,江海的激浪排空中的一叶小舟,无所依靠, 他在江湖中追求平宁,包含着“乐在风波”的思想,“超越‘隐者’的思维,强调内在心性的修养”,渔父们不是天地之“客”,而是世界之“主”。</div><div><br>水墨苍茫,浑厚清旷,吴镇的山水意不在山水,而在于表现其精神人格。如果说墨竹表达了他“斫头不屈,强项风雪”的品节坚守,那么渔父图体现的则是他的价值追求。<br></div> <b>吴镇书画院</b> 《嘉兴历代先贤像传·吴镇》(现藏嘉兴美术馆) <b>《义门吴氏谱》</b><div><br><div>吴镇为义门吴氏第二十世,是北宋开国元勋吴廷祚之后,南宋丞相吴潜玄孙。祖父吴泽投身抗元,南宋灭亡后,回归乡里,确立吴家“宋亡不臣元”的政治品性。<br></div></div> 吴镇父亲吴禾,字君嘉,是吴泽的长子,将嘉、禾嵌入名字中,以海上贸易为业,家巨富,被称为“大船吴”。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吴镇以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丰富和发展了水墨山水画的艺术表现经验与技法,终成一代宗师。从《四库全书》中的记载,到明代的董其昌、清代的郑板桥,再到现代的黄宾虹等人,均给予吴镇很高评价。作为江南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吴镇对嘉善文化传承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人格魅力同样滋养丰润了一方人文气韵。 在中国绘画史上,吴镇以终身隐居,擅画隐逸题材著称,在文人画鼎盛的元代,吴镇的作品独具风貌,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画所特有的文化品质,开创了文人画的新纪元,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