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食”刻相伴——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p> <p class="ql-block"> 陈鹤琴先生所言:“幼儿时期对儿童的一生是十分重要的,儿童在这个时期关于习惯、知识、言语、思想等方面都会打下很深的根基……”幼儿期是人生的奠基时期,是身体、智力迅速发展与良好的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黄金时期,家长自身的教育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那么,父母要如何去培养孩子良好的进餐习惯呢?</p> 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p class="ql-block"> “父母言传身教,孩子耳濡目染”,父母的修养为子女的进餐习惯塑造提供了直接的榜样,家庭整体的进餐习惯则潜移默化的完成孩子进餐习惯的构建。所以家长要抓住家中难得的教育时机,坚持对孩子进行良好的进餐习惯的培养:</p> <p class="ql-block"> 1.家长要鼓励孩子参与大人的做饭活动,比如:可以让他们洗菜,收拾碗筷,这样就可以促进孩子进餐的兴趣。</p> <p class="ql-block"> 2.家长在吃饭前,要积极地向孩子逐一介绍饭菜,激发孩子对进餐的兴趣和好感,引发食欲,并与孩子一起品尝味道、观察事物的颜色,点评饭菜。</p> <p class="ql-block"> 3.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带孩子一起把水果、蔬菜装饰成“水果娃娃”“蔬菜娃娃”使之拟人化,同时利用这些“娃娃”自编小故事给孩子听,使孩子逐渐从情感上接受并喜爱他们。</p> <p class="ql-block"> 4.可以变化食物的形状,例如把孩子不爱吃的青菜或胡萝卜剁碎,混进饺子肉馅里,或做成丸子,让孩子也有机会吃到他不爱吃的食物,才不会营养失衡。</p> (二)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 01.家园共育控制零食 <p class="ql-block"> 一般在幼儿园里,是不允许孩子吃零食的。但在家里,许多家长都是由着孩子来,孩子的零食不离口,没有饥饿感,不利于幼儿的身体发育。 </p> 02.以身作则科学进餐 <p class="ql-block"> 挑食是幼儿在用餐中常见的不良习惯,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的以身作则。通过了解和调查得出,很多幼儿对于一些食物的排斥和他们生活的家庭有着某种特定的联系。比如:幼儿往往从成人平时的言谈举止中或者一些家长本身的餐饮或挑食习惯中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一些影响。在平时,家长可以在幼儿在场时有意识的谈些他们不爱吃食物的营养所在;也可以在餐桌上和幼儿一起尝试;还可以多变化一些烹饪的方式,同一种菜的不同口味也会吸引到幼儿的。</p> 03.餐前安静活动 <p class="ql-block"> 帮助幼儿调节情绪,让幼儿在良好和愉悦的情绪下进餐是餐前安静活动的主要目的。餐前的谈话活动可以使幼儿较为兴奋的情绪逐渐恢复到平静;通过转移注意力,使心情不好的幼儿把负面情绪降到最低……这一系列的举措根本目的就是让幼儿带着一个愉悦的心情去用餐。 </p> 04.酝酿愉快的用餐气氛 <p class="ql-block"> 为了保证幼儿吃饭时的良好情绪,在幼儿进餐前后不要处理问题或批评幼儿。要等他吃完饭再做处理,以免影响幼儿的食欲。要保证幼儿的进餐愉快,绝对不能让幼儿哭叫,以免将食物吸进气管,更不能用禁止吃饭作为体罚的手段。 </p> <p class="ql-block"> 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家长和幼儿持之以恒的努力。成人细节上的一次疏漏,都需要用十倍的努力去弥补。同样,对于幼儿的偏差行为,给予及时的纠正。良好的进餐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幼儿园、家庭、社会,都要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氛围,使幼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并茁壮成长。</p> 重视幼儿饮食卫生 <p class="ql-block"> 幼儿胃肠道对食物的消化能力有限,对外界感染的抵抗力低,需要格外重视幼儿饮食卫生。要选择新鲜不变质的食品,不吃隔夜饭和变质的食物;选用半成品或者熟食时,应彻底清洁且加热消毒;培养幼儿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以减少肠道细菌、病毒以及寄生虫感染的机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