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黑馒头

雷庄镇刘志文

黑面含香,古今相融<br> 清晨的早餐摊前,黝黑发亮的五黑馒头总能吸引不少食客。这由黑芝麻、黑豆、黑米、黑枸杞、黑桑葚研磨成粉制成的食物,既没有白面馒头的细腻光泽,也没有糕点的精致造型,却在当下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五黑馒头的走红,绝非偶然,它承载着传统食材的养生智慧,契合了现代生活的健康需求,更彰显着创新赋能传统的时代价值。<br> 五黑馒头的底色,是千年传承的养生智慧。中医古籍早有“黑色入肾”的记载,《黄帝内经》便强调“肾者,其色黑”,将黑色食材与人体脏腑调理紧密相连。古人虽无现代营养学知识,却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黑色食材的滋补功效:黑芝麻润肠养发,黑豆健脾益肾,黑米滋阴补虚。<br> 五黑馒头的走红,更是对现代生活需求的精准回应。随着生活水平提升,“三高”“亚健康”等问题日益凸显,人们开始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白米白面虽口感细腻,却因加工精细流失大量营养,而五黑馒头富含膳食纤维、蛋白质和微量元素,恰好弥补了精制食品的不足。写字楼里的上班族用它替代高热量早餐,注重养生的中老年人将其作为主食首选,健身爱好者视其为优质碳水来源。这种需求导向下的流行,本质是大众健康意识觉醒的体现,五黑馒头则成为传统养生与现代健康理念对话的桥梁。<br> 更值得深思的是,五黑馒头的成功,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提供了有益借鉴。它没有固守“黑色食材只能煮粥煲汤”的旧有认知,而是以馒头这一国民化主食为载体,通过口感改良让粗糙的杂粮变得松软适口。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在尊重食材本性基础上的优化升级。正如故宫文创将文物元素融入生活用品,传统戏曲与现代舞台技术结合焕发新生,五黑馒头用最朴素的方式证明:传统文化只要找准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就能突破圈层限制,收获广泛认同。<br> 一枚小小的五黑馒头,藏着饮食文化的传承与革新。它用黝黑的色泽提醒我们:传统从未过时,只是需要新的表达;它用醇厚的香气告诉我们:健康不必刻意追求,恰在日常饮食的智慧中。当传统智慧遇上现代需求,当匠心创新赋能文化传承,便会孕育出如五黑馒头般兼具温度与价值的时代产物,这正是我们在文化传承中应秉持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