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母亲离世六载,时光悄淌,轮椅身影与暖阳白发常入梦怀。念娘心切,提笔落字,权作再陪娘亲一叙。</p><p class="ql-block"> 妈妈曾随小妹住过一段时日,小妹心细如发,待娘温柔妥帖,将妈妈照料得气色红润、身量丰腴,日子过得安稳舒心。住在娄底的妹妹更是牵挂不已,每个星期都拎着大包小包的吃食用品赶去看望,陪妈妈说说话、梳梳发,琐碎的陪伴里满是沉甸甸的孝心。</p><p class="ql-block"> 我家的家风,原就是在这一辈辈对父母的尽责尽孝中沉淀下来的。父母在世时,曾轮流在每个子女家小住,无论到了谁家,都被捧在手心般疼惜。妹妹们的孝顺,尤其让人动容——她们不图什么,只想着让父母吃得香、睡得安,哪怕是给妈妈掖好被角、端杯热水这样的小事,也做得尽心尽力。</p><p class="ql-block"> 我现只写下妈妈在深圳的片段生活,其实那些散落在各处的时光里,处处都是妹妹们对父母的牵挂。就像妈妈中风后行动不便,妹妹们总想着法子让她舒心:今天这个送来爱吃的软糕,明天那个推着轮椅带她晒晒太阳,谁有空了就来帮着擦身、按摩,从没有过半句怨言。她们常说,父母养我们小,我们就得陪他们老,朴素的话语里,藏着最真挚的家风传承。</p><p class="ql-block"> 如今娘已远行,可想起妹妹们围着娘忙前忙后的模样,想起一家人凑在一块儿听娘咿呀比划的光景,心里仍暖融融的。这份对父母的恭敬与体贴,早已刻进了家里每个人的骨血里,成了我们兄妹间心照不宣的约定,也成了娘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念想。</p><p class="ql-block">今日我只记录母亲在深圳的生活片段,而她在妹妹家中的日子,藏着更动人的日常——那是妹妹们用细碎的体贴,将“孝”字熨帖在柴米油盐里:或许是小妹变着法做的软食,或许是娄底妹妹每周拎来的热乎糕点,又或是陪坐时耐心听她咿呀比划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这便是我家的家风,不喧哗,却在一辈辈对父母的尽心照料里愈发清晰。父母的晚年,就在这样的温情里,过得踏实而幸福。1</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念慈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客里光阴记鹏城,忽惊一别隔阴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音容历历心头驻,教诲谆谆耳畔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寸草难酬三春晖,千思总绕九回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家风应继孝为大,后辈须承世泽长。</p> <p class="ql-block">母亲生于1930年,2019年走完了八十九载人生路。2004年一场脑梗,让她留下了语言不清、右侧瘫痪的后遗症,虽需人协助洗澡,却仍能凭拐杖在屋内挪动,日常起居基本自理。</p><p class="ql-block"> 2008年,我们把七十八岁的母亲接到深圳同住。孙女与孙女婿待她格外亲厚,特意收拾出舒适的卧室。家在26楼,有电梯代步,倒也方便。除了雨天,我常推着轮椅载着母亲,妻子则用童车推着小外孙,一同去公园散步、逛商店。一家七口,四代同堂的天伦之乐,惹得邻里羡慕,母亲脸上总挂着笑意,我心里也满是欣慰。</p><p class="ql-block"> 可这份安稳在8月13日被打破。那天中午,母亲上完厕所往回走时,不慎后退一步坐倒在地。我慌忙将她抱到床上,她疼得直叫唤,我赶紧用轮椅送她去附近医院。放射检查显示脊椎轻度移位,回家后她便卧床不起,连解大小便都得靠人抱。那段日子,她不思饮食,大便也解不出,在坐便器上坐半天仍无动静,用了开塞露也不见效。我和妻子床前喂饭喂药,给她擦止痛药水;夜里怕她要解小便,我就睡在客厅沙发上,方便随时起身照应。每天还得用轮椅推她去留医部做两次理疗。后来因进食太少、排便困难,又辗转市人民医院消化专科、肠胃外科,打吊针、服药后,大便才终于通畅。一个星期后,她的伤痛渐渐好转,能坐在轮椅上由我们推去厕所了。再经市人民医院脊柱门诊专家看片,确定脊椎移位是老年性问题,与跌倒无关,这才解开了母亲和我们的心结。历经18天的照料与调理,8月31日,她竟又能拄着拐杖走路了。我虽因操劳瘦了一圈,可看着母亲康复,心里头比什么都宽畅。</p><p class="ql-block"> 母亲这场病,让我感触良多。儿子本是母亲的心头肉,她的痛,儿女都感同身受。人老了,病了,失了行动能力,依赖性就格外强,一时半会儿都离不得儿女,真是应了“老小老小”的说法。我晚上有事回来很晚,她要等我回来才睡,有人来看她给的红包,左手接着立马就给我。我常跟母亲说:“您当年把我们当宝,如今我们也把您当宝,就像待孩子一样疼您。”这话总能让她眼眶发热,精神上也多了份慰藉。</p><p class="ql-block">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拉扯大,太不容易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的关心爱护最是真挚无私,为儿女耗尽了毕生心血,这份恩情比天高、比地厚,哪里说得尽、道得完?我们唯有知恩、感恩、报恩,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靠、老有所乐,病了有人治、有人伺候。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可若不尽心照料,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只剩空自悲切。能让母亲安享晚年,平安走完最后一程,便是我们做儿女的心愿。</p><p class="ql-block"> 家里弟妹虽多,可各自条件不同,尽孝从不能攀比计较,全凭自己的能力、责任与孝心。我是老大,从不愿指手画脚、发号施令,只想着以身作则,给弟妹们做个榜样。自己先做到了,他们自然会信服、尊重,妹妹都出钱出力,齐心孝敬父母。对父母多一份爱心,对弟妹便多一份理解,日子才能和顺。</p><p class="ql-block"> 都说“孝顺各尽责,存心自有天知”,好人自有好报。自己待父母尽心,便是给子女树榜样,他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将来我们老了,也会学着孝敬。</p><p class="ql-block"> 母亲这一生,曾两次从死亡边缘被我们拉回。一次是2013年,她因长期服药引发胃炎,停了中风药后,在上洗手间时跌倒。小女儿急忙送她去伤科医院,检查虽没伤着骨头,可回到家时,她已气息奄奄,我们都开始准备后事了。我仔细琢磨她的病情,觉得不像跌伤所致,倒像是二次中风,便买来步长脑心通,加量让她服用。没想到,她竟一天天好转,算是从鬼门关抢了回来。只是经此一事,她大小便失禁,彻底没了自理能力,照料起来更难了。病好后,她随小女儿一家来深圳过年——小女儿当时在深圳陪读,一直由她照顾奶奶。住了半年多,母亲又开始吞不下饭,喂进去就往外吐。我放心不下,又把她送到小女儿家,仔细观察后发现,她吞不下东西或许是口腔溃疡闹的,便给她用了牛黄解毒片、华素片和维生素B2。慢慢的,她能吃东西了,身体也渐渐恢复过来,这是第二次从死亡边缘把她拉回来。</p><p class="ql-block"> 后来,老伴年事已高,伺候母亲渐渐力不从心。小女儿当时没工作,我们便商量着由她照顾奶奶,我和她姑姑按月给她开工资,算是请了个专职保姆。小女儿照料得格外尽心,母亲大小便失禁,她从不嫌脏,细心抹洗、更换尿不湿,一口口喂饭喂水。天气好时,她帮奶奶洗完澡,就用轮椅推到阳台上晒太阳。每次看到母亲气色好了些,胖了点,精神头也足了,我就打心底里欣慰。</p><p class="ql-block"> 母亲回湖南后,日子过得也舒心。小妹常接她去家里吃饭,外孙开车带她出门散心,娄底的妹妹也常回来看她,陪她说话解闷。大女儿工作忙,是家里的经济支柱,也常想着资助妹妹。一家人各尽所能,和睦相处,倒也平安安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