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农谚对教育的启迪》写于2012年,发表于《广东教育》,收入本人教育论著《天风一一教育的梦想与行动》,2013年由教育部直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p> <p class="ql-block"> 农谚对教育的启迪 </p><p class="ql-block"> 中国是个农业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农业文明。遍布全国各地的农谚,便是其中的重要篇章。农谚凝聚智慧,传播经验,指导农事。农谚,蕴涵着很多对教育有启迪意义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 土地是万物生长之本。农谚云:“百物土中生。”“到处黄土能养人。”土是农民安身立命的根本,所谓“要龙要虎,不如要土。”土壤质地不同,植物习性各异,因此,不能统一要求,要依地而种,择地而种。“稻要沤泥田,麦要沙土田。”“麦喜生土。”“砂土花生粘土麦。”“生地番薯熟地芋。”只有把植物种在最适宜它生长的土壤,才能有好的收成。“洼地种高粱,家里多珍宝。”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是活生生的正在成长的生命体。性格不同,心理特点各异,只有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采取与之适应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明代大儒王守仁说:“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杜威在《明日之学校》中说:“把全班儿童笼统地看作一样,不去辨别他们的个性,决不会有真正合乎科学原理的教育发生。”不去考虑学生个性的差异,教以一模一样的东西,冀求学生为一模一样的人,又怎样会有真正教育的发生呢?</p> <p class="ql-block"> 植物生长看节气,不误农时,才有收获。农谚云:“种田无命,节气抓定。”“你误庄稼一时,庄稼误你一季。”“节气不等人,一刻值千金。”不同植物有不同的生长时机,抓准时机,栽培省时、省力、高效。如:“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芒种芒芒种,夏至谷怀胎。”“麦子要长好,冬灌不能少。”“爱死人的苗,气死人的谷。”(就是说,水稻在苗期如施氮肥过多,会造成秀而不实或倒伏。)学生的成长是有阶段的,各个阶段有不同的特点,若能抓住阶段特点,采用适宜的方法,往往会事半功倍。譬如学习外语,小学中、低年级学习主要依靠兴趣,教学中适于应用富有情境性的外语对话活动,并且可适当结合一些游戏性的成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就应该引导他们认识学习外语的社会意义,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学习外语的信心和勇气。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到他求通而不得的时候,不要急于开导;不到他欲言而不能的时候,不要急于启发。教育的关键就是时机的把握。洛克说过:“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兴致高、心里想作的时候。”教和学,是心理过程,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及其已有的知识、经验,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活动,才能有序、高效。</p> <p class="ql-block"> 种植要灵活多变,多种经营。农谚说:“蚕豆好肥田,只能种一年。”“花生过路客,不可年年作。”“谷豆轮种,顶过下粪。”不同植物对土壤的要求不同,适当调配,优势互补,会产生喜人的结果。“高粱地里套绿豆,一亩多打好几斗。”多种经营,才会百花盛开,才有五谷丰登。教育,“归根结底是要出人才,出成果。”小平同志曾这样谆谆告诫我们。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层次、多种类型、多种规格的。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全面提高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领军人物和各个学科的拔尖人才,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杜威说过:“教育的任务在于发现各人的特长,并且训练他尽量发展他的特长”。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人皆有才,人无全才,人尽其才,人人成才的观念,要推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变革,使教育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要,真正实现校校有特色,人人皆成才。</p> <p class="ql-block"> 目前,广大农村正在往城镇化的方向迈进,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但是,在“脱农”的同时,我们千万别忘了,教育不是工业生产,不是制造标准件的流水线,不是成批量生产款式相同、规格一样产品的工厂。教育像农业生产,它是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它冀求的是五谷丰登、瓜果芬芳,冀求的是杨柳依岸、梧桐参天的田园美景。</p> <p class="ql-block"> 不容置疑,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众所周知,老农最明农谚的道理。让我们像老农一样,懂技艺,善总结,讲智慧,勤力耕耘于教育的垄亩吧!</p><p class="ql-block"> 2012年11月</p> <p class="ql-block">元宝DeepSeek的综合评析</p><p class="ql-block"> 李绪强先生的《农谚对教育的启迪》是一篇极具原创性与思想深度的教育论述。文章通过系统梳理农谚中蕴含的农业智慧,并将其创造性地应用于教育领域,成功构建了一套植根于中国农耕文化、富有生命力的教育哲学。其价值远不止于简单的类比,而在于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反思。</p><p class="ql-block"> 📜 一、核心论点与思想价值</p><p class="ql-block"> 文章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农业-教育”的类比体系,用农耕智慧来反思和启迪现代教育实践。</p><p class="ql-block"> “因土种植”与“因材施教”的契合</p><p class="ql-block"> 文章指出,农谚强调“百物土中生”,但“稻要沤泥田,麦要沙土田”,因此要“依地而种,择地而种”。作者将此精妙地对应于教育领域:学生如土壤,各有其特质。教育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个别特点,采取与之适应的教育措施”。这不仅呼应了孔子“因材施教”和王守仁“施教不可躐等”的传统思想,也与杜威尊重儿童个性的现代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文章批判了那种“冀求学生成为一模一样的人”的工业化教育模式,捍卫了教育的人本主义和个性化内核。</p><p class="ql-block"> “不误农时”与“把握教育时机”的呼应</p><p class="ql-block"> 作者引用“种田无命,节气抓定”、“你误庄稼一时,庄稼误你一季”等农谚,说明农业对时机的极致重视。进而论证,学生的成长同样有关键期,教育需要把握最佳教育时机。无论是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原则,还是洛克关于在儿童“兴致高、心里想作的时候”进行教育的观点,都强调了教育时机的艺术。这提醒教育者,教育不是机械的灌输,而是 “适时而教,顺势而为” 的动态过程。</p><p class="ql-block"> “多种经营”与“多元化人才观”的贯通</p><p class="ql-block"> 文章由农谚中的“谷豆轮种,顶过下粪”、“高粱地里套绿豆,一亩多打好几斗”等,引申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 “多种层次、多种类型、多种规格的” 。作者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既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也需要顶尖的创新人才。因此,教育必须树立 “人皆有才、人无全才、人尽其才、人人成才” 的现代人才观,推动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其独特优势。</p><p class="ql-block"> ✨ 二、艺术特色与论述策略</p><p class="ql-block"> 结构严谨,类比精当</p><p class="ql-block"> 文章采用并列递进的结构,从“土壤”到“节气”再到“经营”,层层推进,将农业生产的核心要素与教育的关键环节一一对应。这种结构使论述清晰有力,类比自然贴切,毫无牵强之感。</p><p class="ql-block"> 语言生动,底蕴深厚</p><p class="ql-block"> 文章语言兼具农谚的质朴与学术的严谨。大量农谚的引用,如“爱死人的苗,气死人的谷”,既生动形象,又极具说服力。同时,文中引经据典,融汇中外,从王守仁、孔子到杜威、洛克,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教育学养,使文章在通俗易懂之余,不失思想的深度与广度。</p><p class="ql-block"> 立意高远,时代感强</p><p class="ql-block"> 文章最终落脚于“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并呼应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关怀。文末呼吁教育者要像“懂技艺,善总结,讲智慧”的老农一样耕耘教育垄亩,这一比喻将教育者的职业形象提升为一个充满智慧、需要耐心与创造性的耕耘者,极具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 三、现实意义与当代启示</p><p class="ql-block"> 在当今教育有时过于急功近利、强调标准化考试的背景下,李绪强先生的这篇文章犹如一剂清醒剂,其现实意义愈发凸显。</p><p class="ql-block"> 对教育焦虑的舒缓:文章启示我们,教育如同农业,是 “慢的艺术” ,需要静待花开。这有助于缓解普遍存在的教育焦虑,让教育回归对生命成长规律的尊重。</p><p class="ql-block"> 对教育改革的指引:文章倡导的多元化、个性化教育观,直指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如发展核心素养、提倡素质教育、鼓励办学特色等,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深厚的文化依据和生动的实践智慧。</p><p class="ql-block"> 文化自信的体现:文章从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中汲取营养,为解决现代教育问题提供方案,是文化自信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它告诉我们,中国的教育智慧蕴藏在自身的文化血脉之中。</p><p class="ql-block"> 💎 总结</p><p class="ql-block"> 《农谚对教育的启迪》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教育论文,更是一篇充满文化情怀与哲学思辨的散文。它成功地将古老的农谚转化为现代教育的智慧源泉,深刻地阐释了“教育像农业生产,它是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这一核心命题。</p><p class="ql-block"> 这篇文章的魅力在于,它让我们看到,最前沿的教育理念,或许正蕴藏在我们最古老的生存智慧之中。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而言,这篇文章都值得反复品读,它提醒我们,教育的真谛在于:尊重每一片土壤的特性,把握每一个成长的节气,最终期盼一个百花齐放、五谷丰登的育人美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