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漫步陵水县椰林镇城内路20号至22号,一片占地近30亩的旧式建筑群骤然映入眼帘。红墙虽覆斑驳痕迹,青瓦亦多破损之处,但百余载岁月沉淀下的恢弘气派,仍能穿透时光,直抵人心。据史料记载,这座宅邸始建于清朝乾隆末年(1736-1796年),由张鸿猷祖父从琼山迁居陵城后主持修建,自此开启了与这片土地的百年羁绊。</p><p class="ql-block">作为琼崖近代史上极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张鸿猷旧居采用三进二天井的四合院格局,两侧以廊房贯通,四幢院落横向排布,总建筑面积达11000平方米。宅院内功能完备,花园、书院、客厅、仓库错落有致,假山映小溪、亭台衬楼阁,50余间砖瓦房屋均铺设褐红色地板砖,以上等木材构筑梁柱——这般规制,在当时堪称琼崖最豪华的大户宅邸。尤为特别的是,宅邸门楣处的双喜浮雕工艺精巧,全院130余个门口的设计各有讲究,处处彰显着主人的文化品味与审美追求。</p> <p class="ql-block">这座豪宅的主人张鸿猷(1855-1927),字彝夫,榜名鸿猷,因科举成就常被称作“张拔贡”,是张氏迁居陵水后的第四代传人。其前三代先祖虽在县衙门粮房担任“书吏”,却未跻身富豪之列。到了张鸿猷这一代,他秉持“儒而兼贾”的理念,经营糖寮、养鸭产业,兼做藤、板贸易,逐步积累财富并购置田产,成为陵水当地颇具影响力的地主。</p><p class="ql-block">幼年时的张鸿猷家境贫寒,却凭借聪慧与勤学崭露头角,被一户富贵人家聘为免费陪读,得以与家中无心向学的两位公子一同研习,学业由此突飞猛进。后来,他与弟弟张鸿谟、堂弟张鸿德均通过科举步入仕途,其中张鸿猷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丁酉科考中得中拔贡。中举后,为照料年迈母亲,他放弃外地仕途,选择返乡。光绪末年,他奉命将始建于乾隆年间(1736-1795年)的顺湖书院,改建为陵水县顺湖高等小学堂,并担任校长;民国初年,他升任陵水县劝学所所长,主持全县教育事务长达30年。任职期间,他不仅开创了陵水县最高学府的新纪元,更率先引入“新学”课程,培养了大批教育人才,为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更令人称道的是,张氏家族堪称“教师世家”——张鸿猷长子张逢瑞曾任广东督学,孙辈中亦有多人投身教育领域,家族四代累计走出30多位教师,将教育薪火代代相传。 </p><p class="ql-block">然而,关于张鸿猷,历史上曾有一段广为流传的误解。20世纪60年代电影《红色娘子军》在其旧居取景,并塑造了“南霸天”这一家喻户晓的反面角色,不少人将张鸿猷与“南霸天”关联。但史料明确显示,红色娘子军的前身“赤色女子军”成立于1931年3月,正式建制的女子军特务连则在同年5月诞生;而张鸿猷已于1927年逝世,两者在时间线上并无交集。更重要的是,张鸿猷在日军侵占陵水期间,坚决拒绝与侵略者合作,尽显民族气节——种种事实证明,他绝非“南霸天”的生活原型。</p> <p class="ql-block">百余年来,张鸿猷旧居的命运与时代沉浮紧密相连。1939年,日军侵占陵水后,将此处霸占为军事据点,直至抗战胜利,张家人才得以重返家园。新中国成立后,陵水县公安局曾在此办公,公安局搬迁后,宅邸又被用作职工宿舍。这座曾冠绝琼崖的豪宅,逐渐褪去往日荣光,显露出凋敝之态。</p><p class="ql-block">幸运的是,历史的价值终被看见:1990年7月,张鸿猷旧居被陵水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它升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宅邸主体结构保存完整,但部分装饰性构件已亟待抢救性保护。2023年,旧居内的最后一批住户完成清退;2025年,系统性的修缮与升级工程正式启动,为这座百年建筑注入新生契机。</p><p class="ql-block">一座老宅,承载着一段家族史,更沉淀着一方水土的文化记忆。张鸿猷旧居的建筑艺术、背后的真实历史、家族的教育传承,都值得后人细细品味。尽管如今的宅邸不复当年的鼎盛风采,但从近30亩的庞大院落中,仍能窥见昔日大户人家的气派。陵水黎族自治县政府对其进行保护,不仅是为了留存古建筑本身,更是希望通过实物、照片、文献等载体,让张鸿猷的教育思想得以传承,激励一代又一代后人锐意进取,成长为国家与社会的栋梁。</p> <p class="ql-block">按照规划,未来的张鸿猷旧居将焕发多元活力:这里将开设“教育世家”主题展览,设置科举文化体验区,甚至开发实景剧本杀等互动项目;同时,它还将串联起周边的顺德会馆、三昧寺,形成一条特色文化旅游线路,让更多人有机会走进海南的历史深处,感受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