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的世界孩子如何理解?

青叶

<p class="ql-block">  按照儿子昨晚的叮嘱,今早趁他吃早饭的时候,要给他讲解一下昨晚没来得及消化的一篇阅读理解。于是,在把高三的女儿送出家门,把衣服塞进洗衣机,练完八段锦之后,我边吃早饭边预习起儿子昨晚写的那篇阅读理解,以作好从容应对的准备,以免我这个当年211大学文学院科班出身的大学生在小学生面前失了自信。</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篇幅不长,共六七百字,围绕家乡的炊烟展开,几个章节分别写母亲、父亲和我小时候与炊烟的有关的场景。内容乍看并不难理解,但真正要领会其中包含的感情就需要仔细琢磨和体会。前几个题目回答起来还算简单,只需结合课文内容略加思考就可以得分,但最后一题这样问到:文中最后一段写“若干年后,我仍记得那笔直和淡淡的炊烟”,请问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的用意何在?儿子在自己的答案上打了个大大的红“×”,我想这应该是他要我给他解析的主要原因。时间紧迫,我在脑子里迅速整理了一下思路,准备给儿子深入浅出地讲解一番。</p><p class="ql-block"> 冷空气的突然降临给冬天小朋友的起床又增加了难度系数,但儿子为了解决昨晚没来得及思考的难题还是颇为麻利地穿好了衣服,按时坐到了餐桌前。本想给儿子一两分清醒的时间,但想着上学不能迟到,我还是残忍地开始了。我首先安慰儿子,这一道他没能准确回答的题目,对于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确实有难度,因为要想把这一题拿满分,就要能充分领会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而作者当时的心情,应该是在他经历了几十年人生阅历后对自己童年的一种回忆,所以,在儿子这个年龄段不理解作者的真实心情是完全正常的。经我这么一解释,儿子似乎对于自己没能答好这一题感到释怀了。为了帮助儿子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心情,我引导儿子:“想一想,你有没有对阿公阿婆家的哪一样东西感到特别怀念啊?”儿子思索片刻:“有,柴火灶、水井。”“对啦,这应该就是你将来童年记忆中最难忘的东西了,因为你每次去阿公阿婆家,最喜欢玩的就是这两样。因为你喜欢,所以印象最深,即使好多年过去,也不会忘记。另外,人有时候对于失去的东西也会特别怀念,就像妈妈在年轻的时候,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多喜欢农村生活,总想着要离开,独自出去闯荡;现在年纪大了,却开始怀念以前农村的生活,怀念以前去地里摘棉花,去河里钓龙虾……所有这些,都是随着人不断长大才会有的,是对自己一去不复返的青春的怀念。”儿子一边嚼着阿公从老家寄来的重阳糕,一边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我想这重阳糕也会成为儿子最美好的童年记忆之一。</p><p class="ql-block"> 紧张而充实的清晨开启了新一天的忙碌,每个人忙着送娃上学,忙着赶路上班,忙着在地铁里刷视频,忙得连片刻思考的间隙都没有。我们总想着要快一点,再快一点,本该是初中生学的知识提前让小学生去学,该是高中生的知识也提前让初中生去学。没错,看起来现在孩子的知识是比我们以前学的更多更深了,但是他们的实际认知能力和心智又如何呢?当一个读研的学生提出“我们的大学应该给我们开一门教我们如何学习的课”想法的时候,我们是该嘲笑这个研究生的无知和幼稚,还是该对我们现行教育模式进行质疑和反思?试问:一个只有十岁的小学四年级孩子,如何能够精准体会到一个中年人的人生感悟?即便回答再接近参考答案,恐怕更多的也只是答题的套路和词汇的堆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孩子才能更好地理解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也才能真正地得到认知能力的提升。</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还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留下属于他们这个年龄段最美好的回忆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