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砚台笔墨观</p><p class="ql-block"> 文/鹿 鸣</p><p class="ql-block"> 昨天,我在一朋友家,看到了两幅字。一幅是,由据说还是某市书协主席“书法大咖”写成,挂在他家客厅沙发墙上的“行草”:另一幅是,存在手机收藏夹、他自己炼就的“隶楷”。</p><p class="ql-block"> 我的印象是:前者,让我云里雾里、其中的不少字、我还认不出它写的是什么。后者,却让我耳目一新。</p><p class="ql-block"> 我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没想到,他包括另一位绘画大咖却不以然,还说出“你不懂!”这样的话。</p><p class="ql-block"> 我承认,对书法我确实是不懂。尤其是,对那些早已甚嚣尘上的“吼书”“射书”,我的看法,基本上就是八个字:装腔作势,黑云烂狗。</p><p class="ql-block"> “书法的好坏,有什么评判标准吗?”我问,但是二人没有正面回答。我猜,那个所谓的“标准”,正如:一百多年前,那位叫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早年的奥地利人,后来的英国佬所说,它只是一个早已被定义好的“语言”,并且还只是一幅已框在他们脑海里的一幅“图象”。他们没办法,为我给出一个类似“公式、概念、定理”之类具象化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看书法,更倾向于自己的第一感觉。比如: 小时候,我第一次看到《兰亭序》,我并不知道王羲芝是干什么的。我只觉得他的字,就是“漂亮”,用现在人的话来说,那叫:平和自然,委婉含蓄,遒美健秀。直到后来看到主席的“狂草”,就有所不同了,主席是全中国人心中的“红太阳”,品味他的字,“先入为主”的好感在所难免,但他那“笔走龙蛇”的恢宏气势,全中国,估什也没几个人敢不心悦诚服。</p><p class="ql-block"> 这么看来,我对书法,至少,不能说是“一窍不通”吧?</p><p class="ql-block"> 我也捉摸过,欣赏书法的一些“窍门”,不怕“丟人现眼”,现分享如下:</p><p class="ql-block"> 第一是,你要相信自己的眼晴。只要是能让你“爽心悦目”的字,就是好的书法。至于,它是雄强有力,还是清秀飘逸?是规整庄严,还是潇洒奔放?是古朴厚重,还是现代奇崛?就全凭你的眼力见了。</p><p class="ql-block"> 第二是,书法的好坏,重在它的形质。</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笔法,你要看每一个字的起笔,行笔和收笔。如果,你看出了,写字人的字,起笔像是在打“借条”,羞羞答答。行笔像“久病未愈”,气若游丝。收笔如“死刑划押”,万念俱灰。肯定就不是什么好字。</p><p class="ql-block"> 其次是每个字的字法。是端庄平稳,还是欹侧险峻?追求的是平衡中的变化。即:疏密有度,粗细有别。讲究的是,笔画间的空间分割得当,即所谓的:疏可走马,密难透风,互有顾盼。</p><p class="ql-block"> 再次是整幅的布局。讲究的是行气连贯流畅,布白是否具备建筑结构一般的空间美?全篇是否和谐统一,既不拘谨,也不突兀。</p><p class="ql-block"> 第三是要看神韵。这一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是所有欣赏书法的人,最难把握的。但公道自在人心,一幅书法是否真正形神兼备,与书写人,欣赏者双方的个性、格调、修养系系相关。重在互动中,增加相互的理解和信任。</p><p class="ql-block"> 否则,再好的书法,也只是描在宣纸上的青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