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老周摩挲着手里的长笛,银质的笛身在晨光里泛着温润的光,窗外社区广场的晨风吹进来,带着几分熟悉的旋律感。</p><p class="ql-block"> 那是1965年的清晨,家里的有线广播还没正式开播,《东方红》的前奏就已穿透薄雾,钻进他的耳朵。后来上了小学一年级,音乐课上跟着老师唱《小燕子》,“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稚嫩的歌声里,藏着最纯粹的欢喜。再大些,教室里回荡的是《义勇军进行曲》的激昂,是《国际歌》的深沉,还有那些朗朗上口的语录歌,成了少年时光里最鲜明的注脚。</p><p class="ql-block"> 真正与音乐“结缘”是在初中。初一的乐理课上,老师在黑板上画下一个个音阶,do、re、mi、fa、sol、la、si,像一串神奇的密码,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加入了学校文艺宣传队,第一次摸到简谱乐谱——有的谱子密密麻麻记着旋律,有的则标注着伴奏的节奏型。在老师的耐心辅导下,他捧着谱子反复琢磨,手指在长笛的按键上笨拙地练习,哪怕一知半解,也乐在其中。后来,他又开始啃起了五线谱,那些跳动的音符,渐渐成了他青春里最动人的陪伴。</p><p class="ql-block"> 高中毕业后,生活被工作和家庭填满,乐谱被束之高阁。日子里的音乐,变成了唱机里的黑胶唱片,录放机里的磁带,还有电视机里偶尔响起的插曲。他只是偶尔跟着哼几句,那些识谱、演奏的技艺,便在时光里慢慢淡了。</p><p class="ql-block"> 直到退休那天,整理旧物时,他翻出了当年的五线谱本,纸页已经泛黄,上面的笔记却依旧清晰。心血来潮之下,他报了社区的管乐班,重新拿起了长笛。当熟悉的五线谱再次铺在眼前,那些沉睡的记忆突然苏醒。他跟着社区管乐队的伙伴们一起练习,吹起《茉莉花》,奏响《走向复兴》,音符顺着长笛的笛管流淌,仿佛穿越了半生时光,将童年的歌声、少年的执着、中年的沉淀,都串联成了一首完整的乐章。</p><p class="ql-block"> 如今,每个清晨,老周都会带着长笛去社区广场,和管乐队的朋友们一起演奏。阳光洒在他们身上,银质的长笛在光影里流转,那些陪伴他走过半生的音乐,依旧在岁月里,温柔同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