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无忧的美篇:隆中风景永清幽一隆中纪行

乐无忧

<p class="ql-block">隆中风景永清幽</p><p class="ql-block">_隆中纪行</p> <p class="ql-block">隆中风景永清幽</p><p class="ql-block">——隆中纪行</p><p class="ql-block">几次去襄樊,总逢天不作美——不是风雨如晦,便是万木凋零。早年便萌生的念头——去隆中拜谒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故居——一直未能实现。这次终于赶上了风和日丽,盼望已久的心愿总算得以实现。</p><p class="ql-block">这天早晨,天刚亮,我便起床叫醒外甥,请他陪同我搭乘八点从襄樊直达隆中的首班车。他睁开惺忪的睡眼,瞧了瞧墙上的挂钟,才五点五分:“还早呢,去隆中的起点站离咱家不远。”可做外甥的终究拗不过舅舅。我们匆匆吃了些早点,便出门候车了。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车站口早已有十几人排队等候,我们便尾随其后。不一会儿,又陆陆续续来了几十人。将近八点,我回头一看,呵!队伍好长,从街头一直排到街尾。我不禁轻声惊叹。外甥却不以为然:“这还算旅游淡季呢。一到春暖花开,来隆中观光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听他这么一说,再看眼前人流,我游览隆中的心情愈发迫切。</p><p class="ql-block">我们很幸运,搭上了前往隆中的第一班车。</p><p class="ql-block">汽车缓缓启动,随即加速,驶过雄伟的襄江大桥,穿过繁华的襄阳市区,奔驰在辽阔的原野上。大约不到一节课的工夫,汽车翻过一道山岗,外甥指着前方说:“舅,你看,那就是隆中。”我顺着他指的方向,透过敞开的车窗望去——“好一处名胜之地!”我不由赞叹。只见卧龙岗上,满山青松古柏,如人工修剪般齐齐整整;晨光映照,碧绿的枝叶泛出一层铝灰色的光泽。山风徐来,带着未散的晨露,送来缕缕清香,令人恍如置身仙境……</p><p class="ql-block">隆中站到了。我们随着人流,穿行于青山幽谷之间。迎面是一座雄伟的石刻牌坊,掩映于参天古柏中。牌坊正中刻着“古隆中”三个大字,两侧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在透过翠柏洒下的阳光下熠熠生辉。我们立于牌坊前,举目远眺——那古色古香的殿宇楼阁,清幽别致的台榭画廊,高大崔嵬的石碑木塔,一一映入眼帘,予人一种清雅古朴之感。</p><p class="ql-block">绕过牌坊,拾级而上,我们来到气宇轩昂的武侯祠。这是一座坐西朝东、依山而建的古式建筑,共分三进,中设庭院。正堂供奉诸葛亮塑像,姿态雄伟,造型逼真,将一位温文儒雅、卓尔不凡的英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祠内四壁分别悬挂董必武所题“卧龙遗址”匾额,以及“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等对联;还有郭沫若所题“诸葛草庐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以及诸多古代文人墨客的题词、匾额与对联。祠内亦陈列有诸葛亮生平简介与襄樊出土文物。其中,一面铜战鼓尤为引人注目。它于清同治年间在广西出土,相传为诸葛亮西征时“七擒孟获”所用。鼓身花纹细腻,鼓声响亮,实为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p><p class="ql-block">出了武侯祠,我们向右折下,来到三顾堂。据说这里原是一片树林,刘备三顾茅庐时曾在此拴马,后人遂依此建起一座四合院。院内四周长廊排满历代官宦文人镌刻的石碑,并陈列有岳飞手书的《出师表》。院中花草繁茂,香气袭人。外甥向我介绍:“每逢清明,这里的牡丹争芳斗艳。当地人说:‘阳春三月三,隆中看牡丹。’那才是游览隆中的最佳时节。”听他这么一说,我略感遗憾——若能赶在清明时节来此,岂不更妙?</p><p class="ql-block">结束三顾堂的游览,我们返回后方,这里便是后人称颂的南阳诸葛庐——草庐。相传此处既是诸葛亮的故居,也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所在。离此约数十米处,立有一块宽约一米、高逾三米的龙首龟座大石碑。碑的正面刻“草庐”二字,背面刻“卧龙处”三字,笔力遒劲,据说是隆中现存年代最久的一块碑刻。</p><p class="ql-block">隆中古建筑的至高之处,当属野云庵。我们顶着正午的烈日,从草庐沿石阶登上隆中半山腰,来到野云庵。它东、西、北三面掩映于古松翠柏之中,南面则植满许多不知名的花卉。这里乃是后人依想象所建的诸葛亮卧室,曾被称为“卧龙深处”。据说当年隆中树木不似如今繁茂,因此立于此处,可俯瞰隆中全貌,远眺滚滚东去的汉水,望见古老的襄、樊二城,乃至辽阔的鄂北平原。择此高地而居,意义何其深远。遥想当年诸葛,高瞻远瞩,心忧天下,该是何等气魄非凡的景象。</p><p class="ql-block">在野云庵稍作停留并合影后,我们又观赏了“抱膝亭”,踏访了“躬耕田”,且在“小虹桥”上徜徉片刻。最后,还参观了“六角井”“老龙洞”“梁父岩”“半月溪”等景致。</p><p class="ql-block">游览完毕,走出隆中时,已是夕阳欲坠。落日的余晖洒在翠绿的树木与古朴的建筑上,一层乳白色的薄雾缓缓升起,为整个隆中披上了一袭神秘的面纱。</p><p class="ql-block">我们搭乘末班车离开隆中。车上,外甥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假如当年没有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还会像今天这样名扬四海、誉贯古今吗?”我没有回答。我想,江山如此辽阔,英雄怎会偏安一隅、苦守寒山?又怎会没有用武之地呢!</p><p class="ql-block">是啊,我们的祖国江山如画,孕育了多少英雄豪杰;而多少英雄豪杰,又为装点这如画的江山各显其能、各展其才……</p><p class="ql-block">后记:这是我于20世纪80年代初写的一篇游记散文。隆中因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诸葛亮“躬耕陇亩”和刘备“三顾茅庐”而闻名遐迩,20世纪90年代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文化和旅游部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如今的隆中,愈发焕发出时代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p><p class="ql-block">在中师读书时,曾学习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后来又读过他的《后出师表》。“不求闻达于诸侯”“奉命于危难之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的忠诚与奉献精神溢于字里行间,令无数后人景仰不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