昵称:老马识途 美篇号:259017739 老王的文博新程(AI辅助创作)

老马识途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门里门外:老王的文博新程</p><p class="ql-block"> 老王把办公室的铜钥匙轻轻放在桌上时,窗台上的绿萝正垂着新抽的嫩芽。钥匙上的包浆磨得发亮,是他在这栋办公楼里走了十八年的痕迹——从青涩的办事员到能独当一面的局长,这把钥匙陪他开过无数次早会,陪他在深夜的办公室批阅过堆积如山的文件,也陪他在暴雨天里,匆匆锁门赶去堤坝上巡查。</p><p class="ql-block"> “王局,真不再多坐会儿?”年轻的小李探头进来,手里还抱着一摞刚整理好的档案。老王笑着摇头,指了指桌上的退休证:“不了,该给年轻人腾地方了。”他环顾这间办公室,墙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匾额是上任时老领导送的,如今字色虽有些淡,却还透着沉甸甸的分量。他想起刚到任那年,辖区里的老街区要改造,居民们担心拆了老房子,堵在办公室门口不肯走。他连着半个月泡在街区里,白天听居民们讲老房子的故事,晚上对着图纸改方案,最后硬是在保留老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完成了管网改造。那天居民们送来了一面锦旗,红底金字,映着他满是汗水的脸。</p><p class="ql-block"> 走出办公楼时,阳光有些刺眼。老王下意识地抬手挡了挡,忽然发现自己竟不知道该往哪儿去。以前这个点,他要么在去开会的路上,要么在去基层调研的车里,如今脚步忽然慢下来,倒有些无所适从。他沿着街边慢慢走,路过市博物馆时,脚步顿住了。博物馆的朱漆大门敞开着,门口的石狮子还是他小时候见过的模样,只是门前多了块“免费开放”的牌子。</p><p class="ql-block"> “进去看看?”老王心里冒出个念头。他以前总说忙,博物馆就在家附近,却从没踏进去过。今天他揣着口袋里的退休证,像个第一次进城的孩子,小心翼翼地走了进去。大厅里很安静,只有讲解员温柔的声音在空气中流淌。他走到一尊唐代的陶俑前,那陶俑头戴幞头,身着长袍,双手交叠在胸前,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老王盯着陶俑看了许久,忽然觉得那笑容很熟悉,像极了老街区里那位摆摊修鞋的老师傅,总带着温和的耐心。 </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唐代的文官俑,距今有一千两百多年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在身边响起。老王回头,看见一个穿着蓝色讲解服的小姑娘,正微笑着看着他。“小姑娘,这陶俑背后有啥故事吗?”老王问。小姑娘眼睛一亮,开始细细讲解:“这尊文官俑出土于咱们市的唐代墓葬群,它的衣纹线条流畅,面部表情生动,能看出当时的制陶工艺有多精湛。更重要的是,它身上的服饰细节,还原了唐代文官的着装规范,对研究当时的官制很有价值。”</p><p class="ql-block"> 老王听得入了迷。他以前处理政务,看的是数据和报表,如今听着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竟觉得比看文件还过瘾。那天他在博物馆里待了一下午,从先秦的青铜器看到明清的书画,每一件文物都像在跟他诉说着过往的岁月。走出博物馆时,夕阳正好落在朱漆大门上,给门板镀上了一层金边。老王摸了摸口袋里的退休证,忽然觉得,自己好像找到了一扇新的门。</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一早,老王又去了博物馆。这次他直接找到了馆长办公室,毛遂自荐要当志愿者讲解员。馆长看着眼前这位头发有些花白,却精神矍铄的老人,有些惊讶:“老同志,您以前是?”“以前是搞行政的,刚退休,就想来这儿学学东西,也给大家讲讲咱们家乡的历史。”老王笑着说。馆长愣了愣,随即握住他的手:“欢迎您!我们正缺像您这样有耐心、有责任心的志愿者。”</p><p class="ql-block"> 刚开始培训时,老王犯了难。文物的年代、工艺、历史背景,一大堆专业术语像天书一样。他以前记政策文件过目不忘,可面对这些文物知识,却有些力不从心。年轻的志愿者们都在偷偷笑他,说这位“老领导”怕是坚持不下来。老王没说话,只是把培训资料复印了一份,每天揣在口袋里,走到哪儿读到哪儿。早上在公园里晨练,他一边走一边背文物的年代;晚上在家看电视,广告时间就拿岀资料翻两页;就连跟老伴去菜市场买菜,他都在琢磨怎么把专业的文物知识,变成老百姓能听懂的家常话。</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他在背唐代三彩马的知识点时,老伴凑过来看了看:“你说这马这么漂亮,当时的人是用来干啥的?”老王一愣,对啊,游客们可能更想知道文物的用途,而不只是冰冷的年代和工艺。从那以后,他开始琢磨着给每一件文物“编故事”。他去图书馆查了大量的地方史志,把文物和当地的历史传说结合起来,再用自己多年跟老百姓打交道的经验,把那些枯燥的知识点,变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正式讲解时,老王有些紧张。他站在那尊唐代文官俑前,看着围过来的游客,手心都冒出了汗。可当他开口,说起自己调研老街区时,发现唐代的街巷布局和如今的老街区竟有相似之处时,游客们的眼睛亮了起来。他越讲越放松,从文官俑的服饰讲到唐代的科举制度,再讲到当时老百姓的生活,时不时还插两句自己工作时的经历,引得游客们阵阵笑声。讲解结束后,一个小朋友拉着他的衣角问:“爷爷,下次还能听你讲文物的故事吗?”老王笑着点头,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p><p class="ql-block"> 渐渐地,博物馆里多了个“王老师”。游客们都爱听他讲解,说他讲的不是冷冰冰的文物,是有温度的历史。有一次,一群来自外地的大学生来博物馆参观,老王给他们讲起了馆里收藏的一组明代的农耕工具。他一边讲,一边比划着自己小时候在农村帮父母种地的场景,告诉学生们,这些工具里藏着古人的智慧,也藏着咱们中国人对土地的热爱。学生们听得入了迷,纷纷拿出手机录音,说要把这些故事分享给更多的人。</p><p class="ql-block"> 那天讲解结束后,馆长找到老王,递给他一本厚厚的笔记本:“王老师,这是游客们给您的留言,您看看。”老王翻开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王老师讲的故事太有意思了,让我对家乡的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听王老师讲解,就像在听爷爷讲过去的事,很亲切”“希望下次来还能遇到王老师”……看着这些温暖的文字,老王的眼睛有些湿润。他想起自己刚退休时的迷茫,想起第一次站在文物前的好奇,想起为了背知识点熬的那些夜,忽然觉得,自己这扇“新门”,开对了。</p><p class="ql-block"> 这天傍晚,老王像往常一样,在闭馆前最后看了一眼那尊唐代文官俑。夕阳透过博物馆的玻璃窗,落在陶俑的脸上,给它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老王想起自己办公室里的那幅匾额,“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他过去的责任,而如今,用自己的声音,把文物背后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更多人了解家乡的历史,爱上传统文化,何尝不是另一种“造福一方”?</p><p class="ql-block"> 他走出博物馆,朱漆大门在身后缓缓关上,却像在他心里打开了一扇更广阔的门。门外的路灯亮了起来,照着他回家的路,也照着他新的征程。老王抬头看了看天上的星星,脚步轻快,心里满是踏实和温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