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市“七一”纤维厂沧桑岁月

燕山月

<p class="ql-block">文字 / 耿双全</p> <p class="ql-block">  在故乡张家口市当代经济发展史中,有一个厂的名字人们不应该忘记。这就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声名鹊起,曾经有过辉煌业绩的“张家口市七一化学纤维厂”。</p> <p class="ql-block">    七一化学纤维厂车间</p> <p class="ql-block"> 自力更生建新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半个世纪前的1968年,中国正处于史无前例的“文革”运动中,但是这年11月新华社向全国播发了一条重要消息: “我国第一座胡麻纤维纺织厂——张家口市七一化学纤维纺织厂以高速度建成,国庆前夕胜利喷丝投产。” 在当时全国正处于“革命造反”极左浪潮,经济建设停滞不前的历史背景下,这条报道张家口市经济建设消息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 </p><p class="ql-block">  张家口坝上的气候和土壤,非常适合胡麻的种植,自古以来就大量种植着胡麻。胡麻榨油后,含有丰富纤维的胡麻秸却被当地老乡用来当柴火烧了,一直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利用当地的胡麻秸来搞亚麻纺织是张家口纺织业技术人员多年的夙愿,想法由来已久。</p><p class="ql-block">  1966年张家口市棉织厂经市领导批准,开始用胡麻纤维为原料,试验生产粘胶纤维。参加试制人员每天紧张工作,精心钻研,群策群力,废寝忘食,昼夜奋战,终于在1968年4月试制出了纤维喷丝。</p><p class="ql-block">  之后,由试制人员乘飞机将实验试制出喷丝小样送到上海纺织实验所,在该所小样机上纺出 21 支纤维纱。回来后,在棉织厂的小样机上织出不同规格花色布样品,取名“富强纤维布”。后制作了 30 本纤维布样品册,由张家口市计委主任送到国家科委和纺织工业部申请资金和一万枚纱锭的建设项目。</p><p class="ql-block"> 看到“富强纤维布”试制成功的样品后,国家很快批准了该项目建设。1968年6月张家口市革命委员会决定在张宣公路旁新建化学纤维纺织厂。因为决定当年7月1日正式开工建设故名“七一”化学纤维纺织厂 (以下简称纤维厂)。</p> <p class="ql-block">  张家口市七一化学纤维厂产品样本</p> <p class="ql-block">  张家口市纤维厂是以张家口地区特产的胡麻秸为原料,设计为年产喷丝900吨、织布600万米的一座现代化中型联合企业。1968年7月1日集全市各行各业之力,开始动工兴建纤维厂,不到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浆沤、喷丝、纺纱、织布等车间的主体厂房建筑,并且自力更生地安装了机械设备三百六十多台(件)。</p><p class="ql-block"> 据《新华社》当时发文报道:开工前,存有保守思想的个别技术人员说:“光绘制土建施工图纸就需三个月,要喷丝最快也得三年!”但是,以工人为主体的工地指挥部的同志们,学习了毛主席关于“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教导,信心百倍,根据工人群众的意见,大胆果断地采取“边设计、边备料、边施工、边安装、边试车投”产的建厂方法,不到三个月就建成了。</p><p class="ql-block"> 这座纺织厂需要的专用机器设备,有的项目新,型号大,精密度高,外地没有生产厂家。为了保证工厂早日建成投产,市里就决定由当地的机械制造企业来生产这些设备。</p><p class="ql-block">  但当地工厂过去从来没有制造过这类纺织设备,接到生产任务后,工人们就大搞群众运动,开展共产主义大协作。在上海等地纺织企业老工人的支援下,以无高不可攀的英雄气概,克服了重重困难,在短短的四十多天中,就把包括五合机、喷丝机等大型精密成套设备制造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如张家口市内燃机厂是一个仅有一百人的小厂,设备简陋,他们承担了制造大型设备——烘燥机的任务。这件机器上的铁制传送带上有八十七万多个小眼,他们克服困难,因陋就简,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做得完全合乎规格。纤维厂的一台台机器,就是这样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群策群力地制造出来的。 </p><p class="ql-block"> 为了早日建成化纤厂,张家口市动员全市各单位群众都来厂工地参加义务劳动 ,当时,工地上红旗招展,战歌嘹亮,每天参加义务劳动的人很多。</p><p class="ql-block"> 1968年9月27日,为向国庆节献礼,张家口市纤维厂土建工程基本完工,浆泊、喷丝车间试车成功,正式喷丝。新华社和《人民日报》都做了新闻报道。</p><p class="ql-block"> 1968年这个工厂的建设时,正值“文革运动”正波涛汹涌地在全国开展,建设这个厂当时是作为“文化大革命”的成果来进行的。因此纤维厂从开工建设就带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工厂施工中实行了“边设计、边施工、边投产” 不科学的建设方案,一味追求时间,突出献礼,不顾工程质量。致使一些工程项目建成后,遗留问题很多,只能再扩建或改建,损失很大。实际这个厂实际建成,形成生产能力是在两年后的1970年8月30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张家口市纤维厂生产分化纤、纺纱、织布三大部分。有纺锭9115枚,1511型织机252台,开始大批量生产粘棉、混纺布。全厂年生产能力:化纤900吨,布600万米。</p><p class="ql-block"> 1968年为了庆祝纤维厂建成,张家口市还专门制作了刻有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题词的像章纪念。</p> <p class="ql-block">   1968年张家口市七一化学纤维厂落成纪念像章</p> <p class="ql-block">   当年刊登张家口市七一化学纤维厂建成投产的报纸</p> <p class="ql-block">   纤维厂细纱车间甲班职工欢送同事参军入伍</p> <p class="ql-block"> 艰苦创业出产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8年张家口市纤维厂建厂时,正赶上张家口市各中学1966、1967、1968年三届高、初中毕业生(即老三届)分配。全市共有14070名毕业生,当时给新建的化纤厂就分配去400多名。其中,张家口市二中就分配去了31名同学,我同班同学有杨俊娥、梁克勤、梁亚君、董秀梅、徐丽芬、臧青绵、支玉莲等7名同学都分配到这个厂。这些学生是化纤厂的第一批工人,后来经过培训,成为建厂初期的骨干力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张家口市七一化学纤维厂车间照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当年职工在厂门口留影</p> <p class="ql-block">  杨俊娥同学曾深情撰文回忆这段建厂初期的创业史:“我和同班同学支玉莲被分到厂织布车间。7月21日分配,办了十几天学习班,8月4日就直接到石家庄国棉六厂进行技术培训。剩下的同学晚一个月去了国棉五厂学习。</p><p class="ql-block">  我师傅姓蔚,留着齐耳的短发,端庄秀美气质非凡,说一口标准的石家庄方言。她穿衣讲究,几乎每天换一件花短袖衫,再配上白帽白围裙更显得风度翩翩 。蔚师傅技术特别好,说话很和善。她说,织布挡车工说起来简单,就是接头儿,掏纱,推闸把。可实际不然,要想做到产量高、质量好必须要有过硬的技术和很强的责任心才行。她告诉我,每天要提前半小时进车间。首先,全面检查机器有无故障或隐患,有问题就立牌儿,让修机师傅处理。其次,看经轴经纱有无杂乱不顺,并进行整理倒顺。再次,检查布面有无残次。检查完毕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接班后才能工作井井有条,不会手忙脚乱。</p><p class="ql-block">  我在班上,看到师傅两手轻抚布面,两眼左右一扫,有什么残次都逃不出她的眼睛。我跟在她后面边学边看,把师傅的教诲牢记在心。多年以后我也练就了一双火眼,就连去商店买衣服时一摸就知道是纯棉还是化纤,一看便认出哪里有残,售货员总说我眼特尖。技术方面除了练接头儿要快,做到小而结实外,最难学的是开车推闸把,弄不好就会卡梭 。轻者把布面卡残,重则把梭子卡烂,甚至使布机瘫痪。开始我怎么也不敢开,师傅就手把手教我。</p><p class="ql-block">  这样一个月下来才基本掌握了开车技术。可是独立挡车还是不行。一次,师傅去厕所故意时间长一点,可能是对我进行工作考验。不大一会儿,布机趴倒一大片,急得我团团转,全身冒汗 ! 师傅回来一看抿嘴乐了,只见她不慌不忙,像变魔术一般,把32台布机齐唰唰开了个全 !我彻底服了,知道自己的生产技术还差得很远。</p><p class="ql-block">  厂织布车间温度高、湿度大,机器上千台一开起来,噪音有90多分贝,声音很大。师傅为了教我,经常伏在我耳边大声喊,有时嗓子都喊哑了。后来,通过师傅认真教,我刻苦练,已经能上机熟练操作了。这时,我会给师傅倒上一杯水让她在一边休息,她见我逐渐应付自如,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下班后,我和支玉莲也不敢懈怠,在宿舍练习接线头儿(一分钟要求30个),一起切磋技艺。</p><p class="ql-block">  石家庄国棉六厂的三个月学习很快结束了。我们依依不舍的告别了师傅 ,回到了张家口市纤维厂上班。一开始上班,厂里没有班车也没有单身宿舍。我们只好两班倒,因为厂区在市郊,十几个女工结伴而行,走一个半小时才到厂。当时正至初冬,宽阔的张宣公路上人车稀少。两边的庄稼已经收割,只剩下一些秸秆和黑色的土地,马路显得特别宽,远远伸向前方,周围一片空旷。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叽叽喳喳,十几里路程很快就到了。到厂后换上工作服还要继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可是一点儿都不觉得累 。</p><p class="ql-block">  工厂的新车间,宽大明亮的玻璃窗,非常气派,车间里一排排新进的织布机一边安装,一边上轴,开始试车织布。最初只开了四台车,我们用了十几天的时间织就成了6米质量合格的麻棉布,厂领导敲锣打鼓拿着新产品,送到市委报了喜。我看着自己亲手织出的劳动成果,喜悦的心情真的是无以言表。</p><p class="ql-block">  几个月后,市公共汽车公司给厂里安排了一辆小班车,接送上下班的职工。由于人多车小,经常是挤得满满一车人。后来,随着企业经济效益好,厂里购进了大客车,再后来又盖了一排排单身宿舍,很多职工上下班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工作生活条件越来越好。</p><p class="ql-block">  回想起建厂初期的艰苦创业,我作为纤维厂的第一代纺织工人,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杨俊娥和支玉莲合影</p> <p class="ql-block">  纤维厂前纺车间女工在交流研讨生产技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厂职工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br></p> 曾经的辉煌业绩<br><br>  1974年张家口市纤维厂进行技术改造,成功建成河北省第一座大型二硫化碳电炉,试制生产出优质二硫化碳,为全省化学纤维纺织工业发展做出了贡献。<br>  1979年因市场销售原因,这个厂的化纤布生产停产,改名为张家口棉纺织厂。1980年厂的三个化纤生产车间,改造为毛毯生产车间。1981年市政府又将张家口市毛纺织厂年产8万条的毛毯车间分出迁入,与毛毯生产车间合并,成立了张家口市第三毛纺织厂,专门生产毛毯。<br><br>  <br> <p class="ql-block"> 纤维厂生产车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纤维厂纺纱车间青年女工开展劳动竞赛,交流操作技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纤维厂细纱车间甲班好姐妹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83年张家口棉纺织厂自筹资金15万元,购置1511型织机42台,开发出亚麻产品。1985年国家贴息贷款381万元,开发出年产650吨的麻棉纱,次年投产,生产出棉麻混纺布,1987年投放香港市场,很受东南亚地区欢迎。</p><p class="ql-block">  1988年厂又贷款资金2301万元,从前苏联和法国、西德引进细纱、精梳、除尘等设备发展长麻产品,形成年产6000吨长麻麻纱的生产能力。</p><p class="ql-block">  据查张家口市统计局资料记载,1988年这个厂固定资产净值1254万元,有职工4097人,年生产麻棉纱3000吨,麻棉布600万米,完成产值2945万元,上交税金176万元,实现利润464万元,成为企业发展的最辉煌时期。</p><p class="ql-block">  1998年在国有“企业改制”的改革大潮中,国营的张家口市棉纺厂变为股份制的张家口市新元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具有棉纺、麻纺、织造、制衣等多功能的综合大型二类企业。公司规模发展到拥有总资产26500万元,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职工3000多人。主要生产设备:棉纺纱锭7万枚,麻纺纱锭5.5千枚,气流纺机520头,布机1041台。年产棉纱7000吨,麻纱1000吨,棉布2500万米。并组织开发生产了亚麻凉席,袜子等亚麻新产品。公司主导产品“雪驼”牌30纯棉细布获得河北省名牌产品称号,“雪驼”牌亚麻纱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权,1999年获得“两纱两布”出口经营权,2001年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 </p><p class="ql-block">  2003年在国有企业“国退民进”又一轮的改革浪潮中,张家口市新元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又被浙江金鹰股份有限公司出资收购,改名换姓成为一家民营企业——张家口金鹰纺织有限公司。此后,又建成金鹰花园小区,盖起居民住宅楼。</p><p class="ql-block">  一个曾经在张家口市工业经济舞台独树一帜,曾经有过辉煌业绩的国营大型纺织企业,就这样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在国有企业名录中销声匿迹了。</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1968年进厂的青年学生,现在都已经是七十左右的老者。回顾这个企业走过的沧桑之路,探究其衰落的原因,是因为市场大潮的“大浪淘沙”?还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国有企业改制所为?只能由将来历史做出正确的结论了。现在留给世人的只有难忘的回忆和深深的惋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纤维厂职工各班组合影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82年纤维厂厂职工代表大会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厂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女演员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光阴似箭,日新月异。面对与日剧增的激烈市场竞争环境和产业结构及工业布局调整趋势,张家口市昔日的不少老企业已“关、停、并、转”,不复存在,渐渐退出了经济舞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那些老企业的广大干部和职工当年那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勤俭创业的精神,用辛勤劳动和汗水所建立起来的卓著功绩,将永载于张家口市经济发展史册。</p><p class="ql-block"> 当年,在那个艰苦时期,张家口市工人阶级所体现出敢于拼搏、无私奉献、苦干实干的“铁人”精神,可贵的优良传统,将成为激励后人继往开来、开拓创新的正能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19年绵纺厂织布车间春节联谊会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当年织布车间姐妹合影</p> <p class="ql-block">  附录:1968年张家口市二中分配纤维厂工作同学名单:杨俊娥、梁克勤、梁亚君、董秀梅、徐丽芬、臧青绵、支玉莲、章冠武、侯玉喜、张桂云、张兰敏、武修伟、崔秀琴、李璧茹、范云霞、权可芬、董建德、侯仲魁、梁淑贞、魏荣英、李淑珍、吕世慧、孟庆锡、付玉生、崔新生、刘金权、刘 迪、章 智、李淑敏、胡惠星、羡玉梅。 </p><p class="ql-block">  (本文的部分照片和同学名单由原厂职工杨俊娥、董秀梅、梁亚君等提供)</p><p class="ql-block">  (此文根据有关历史资料整理,2014年《张家口文史》49辑刊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