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退休后我喜欢收藏,在第一套人民币的诞生印记中,触摸新中国金融与工业起步的脉搏。这不仅是一次货币的巡礼,更是一段浓缩的历史回响。</span></p> <p class="ql-block">第一套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于1948年12月1日发行的法定货币,由董必武题写行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适应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胜利进军的形势而发行,旨在统一各解放区货币体系。</p> <p class="ql-block">该套货币最初在华北、山东、西北解放区流通,涵盖1元至5万元共12种面额、62种版别,票面图案以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及名胜古迹为主题,生动展现了中国解放事业成就和人民群众建设新社会的热情,采用石印、胶印等多种印制技术。</p> <p class="ql-block">第一套人民币1950年版50000元券正面主景图案“收割机”,手工雕刻华维寿。</p><p class="ql-block">在大自然景色的衬托下,联合收割机成为画面中心。雕刻师华维寿以疏密相间的点线排列,充满弹性的线条,重笔雕刻近处庄稼,产生摇曳感及丰富的肌理效果。</p> <p class="ql-block">为震撼的是1950年版五万元券,正面收割机在田野中穿行,雕刻师华维寿以疏密有致的刀法刻画出庄稼的摇曳与云彩的轻盈,近实远虚之间尽显艺术匠心;背面炼钢场景由吴彭越操刀,钢水辉光映照工人坚毅身影,烟雾缭绕中烘托出那个年代“钢铁报国”的澎湃激情。这一正一背,正是新中国工业化征程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在泛黄的纸币纹理间,我仿佛听见了时代前进的脚步。多张伍仟圆与壹万圆纸币并列呈现,桥梁、山水、骆驼商队、马群奔腾、帆船远航,每一幅图案都诉说着建国初期对农业、工业与交通发展的热切期盼。这些设计既保留传统美学,又注入现代叙事,展现出百废待兴中的希望图景。1</p> <p class="ql-block">第一套人民币1950年版50000元券正面主景图案“收割机”。</p><p class="ql-block">在大自然景色的衬托下,联合收割机成为画面中心。</p> <p class="ql-block">那些壹仟圆纸币上并置的传统耕牛与现代拖拉机,则象征着农业社会向机械化迈进的坚定步伐,历史在此交汇,文明由此递进。</p> <p class="ql-block">钢铁生产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生产的重中之重,也是人民币票面所要表现的重要内容。这张第一套人民币50000元券的背面主景是“炼钢场景”。画面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用写实的手法,表现近、中、远不同的工人动态,在工厂的烟雾弥漫中主题鲜明地塑造了敦实的炼钢工人的群像。</p> <p class="ql-block">从三元绿币上的民族文字,到五元红票中的劳动人群,再到一分纸币上麦穗环绕的国徽,每一张纸币都是多民族共融、工农联盟理念的视觉见证。它们静静陈列,却如洪钟大吕,回荡着一个时代的理想与信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流通于市井乡野的纸币,它们已不再是交易媒介,而是承载记忆的信物,讲述着属于中国的重生故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