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陶瓷之都”一德化山上的土

张柏龄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德化的先民,未曾想到,山上的素土,会成为莹润、温柔的“象牙白”“猪油白”。会成为声名远扬、惊艳世界的“中国白”。会成世界陶瓷史的瑰宝。会成为他们生活的根基。原以为山是沉默,眼里看见的是树影落叶的阴凉,是腐叶下可耕的薄土,却未必见得那褐黄的素土里,藏着穿越千年的泥光。他们以土为基,筑屋、耕田,把日子寄托在土里,以为这便是土与人间最寻常的羁绊,从没想过脚下素土的沉默,会有开口说话的那一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先觉醒的应该是窑火。当松木在龙窑膛里“噼啪”作响,浓烟裹着土坯的气息升上天空时,先民们或许还在忐忑、怀疑——这团被反复揉捏、拉坯、修坯的泥土,能撑过烈火的淬炼吗?直到窑门开启的那一刻,所有的等待都有了答案:原本粗粝的泥土,竟蜕变成了莹润的“象牙白”,宛如晨雾里凝成的露珠;又有着泛着猪油般的柔腻“猪油白”,指尖触摸,是温润、软和,似乎还带着窑火的余温。他们或许会愣住,或许会惊喜,这哪是山间的素土?这方取自大地的素土,竟能在千度烈焰中蜕变成为超越玉石的精灵,分明是被岁月磨亮的玉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更没人能料想到,这一窑又一窑白瓷,会让山上的土,走出群山,走出德化,乃至中国。你能相像?德化人不远万里,肩挑跋涉,崎岖山路上,德化汉子赤裸着古铜色的臂膀,宽厚的肩膀,稳稳挑着捆扎紧实的瓷竹框。白瓷的温润在日光下泛着微光,与肩头磨出包浆的木扁担相映,箱角隐约露出“德化”二字的窑印。他们弓着背,脚步踩过带露的青石板,汗珠顺着脖颈滑落,砸在山道的碎石上。目光却始终望向远方——山的尽头,那是泉州港翻腾的海浪,那里有等待载货的商船,正将这凝结着匠心的白瓷,运往欧洲、南洋、波斯乃至更远的国度。商船载着它们,从泉州港出发,穿云破浪,抵达遥远的西方海岸。那些带着山上泥土气息的白瓷,成了异国人眼中的“中国白”——似玉非玉胜似玉,没有繁锁、复杂的纹饰,那是纯粹的白、似玉的白、极致的白,足以承载东方的雅致。它们被异乡人视为比黄金更珍贵的奢侈品,常用来装饰宫殿、彰显身份。它曾是欧洲上流社会社交中的“硬通货”,贵族们用其摆进书房,布置餐桌、收藏陈列,甚至将其作为重要的外交礼物,更被奉作教堂里的圣器。德化白瓷每一道釉色的光泽里,都映着德化山的轮廓,映着先民们未曾想过的荣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再看德化的土,仍在窑火里流转,千年不熄。工匠们揉捏土坯时,指尖的力道,仍藏着祖辈的默契——他们知道,这土不只是土,是先民们未曾说出口的期许,是跨越山海的约定。当一窑又一窑白瓷出窑,阳光洒在瓷身上,那抹白依旧莹润,像极了先民们当年初见时的惊喜,也像极了这片土地,沉默里藏着的,永远的温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德化山上的土,是窑火里长出的诗,捏着千年匠心,也暖着人间烟火,轻轻一捧,尽是时光的温柔。从山间沉睡的泥土,到案上温润的瓷,德化山上的土,从未改变本质,只是以另一种姿态,把岁月的故事说给世界听。这方土,藏着德化的魂,烧得尽窑火,烧不尽的是它与瓷共生的传奇,岁岁年年,生生不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