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观世界 重游美利坚——动静之间(9)

道法自然(北京)33010108

<p class="ql-block">夜幕初垂,站在时代广场,被无数流动光影与喧嚣的音浪包裹。广告牌空间,霓虹灯色彩,滴落在这片欲望的弹丸之地。各种肤色面孔的人群像潮水涌过,跟随着同一种急促的节奏。这里是物质的无休止自我表达。当转身拐入相邻的街道漫步着,一座高耸的石砌教堂静静地伫立在街头,哥特式尖顶在都市灯火映照下,投下沉默而庄严的剪影。跨过厚重的木门,喧嚣瞬间被隔绝,仿若两个世界。教堂内部,烛光摇曳,空气中弥漫着旧木与香烛气息,精美大气的建筑风格映入眼帘。人们散坐在长椅上,低头默祷,静静望着祭坛。此时,人们的脸上,没有街头行人的躁动,而是收敛的安宁。在这座以“寸土寸金”闻名的城市里,这片空间奢侈地保持着空旷与静谧。它不创造财富,却在心灵的停泊处,为人们提供另一种隐秘的必需品。在上东区的另一座教堂里,正举办着一场爵士音乐会。萨克斯的声音在拱顶下盘旋上升,爵士乐即兴的自由灵魂,被神圣空间赋予了某种克制的仪式感。</p> <p class="ql-block">人不多,他们并肩而坐,在音乐中轻轻摇摆。此时的宗教场所不是冰冷的宣讲地,成为了温暖器,将信仰、文化、族群悄然的融合。“Oh my God”,这句美国人脱口而出的感叹,成为理解宗教情怀的钥匙。它是危急时的本能呼求,也是惊喜时的自然流露。它关乎着信仰,渗透于日常。上帝之于美国,不只是神学意义的至高存在,也是这个移民国家建构身份认同的基石。当“五月花号”漂洋过海,清教徒踏上普利茅斯的礁石,他们不仅带来了生存的渴望,更是怀揣“山巅之城”的宗教理想。这种使命感,历经几个世纪演变,已内化为美利坚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无论是“上帝保佑美国”的政治修辞,还是硬币上“我们信仰上帝”的铭文,都昭示着宗教与国民精神的深度交融。然而,这种交融并非总是和谐的牧歌。步出教堂,回到五光十色的现实,困扰人类的世纪问题依然悬置:如果宗教真是凝聚群体的粘合剂,为何又常常成为区隔文明、引发纷争的界线?同一本圣经,曾被引证来为奴隶制辩护,也被用来呼唤种族平等。</p> <p class="ql-block">同一个上帝,既被视作和平的君王,也成为某些人心中圣战的号角。宗教如同火,能温暖一个社区,也能焚毁理解的桥梁。新世纪发生在纽约的“911”悲剧,就是两种宗教文明的碰撞。纽约动静之间,时代广场的喧嚣代表着面向未来、永不停歇的美国,而散布街角的教堂,则守护着一个需要传统、敬畏及内省的美国。前者向外扩张,征服物质世界,后者向内探索,安顿个体灵魂。这种双重性,或许是美国之所以为美国的奥秘。在动静交界处,在传统与变革中,在个体与社群对话里,上帝之于美国,或许就是那个既远又近的参照点。在追逐“更大、更快、更多”的同时,不被那些微小、缓慢、无声却维系人性的价值遗忘。这不仅是美国的困境,也许是每一个现代文明,必须面对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