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姥姥家一汾阳杏花小相村

清风细雨

<p class="ql-block">我的姥姥家</p><p class="ql-block"> 一:我的姥姥家在山西省吕梁地区汾阳杏花镇小相村。这是个从历史至今都非常有名的村落。那是个地肥水美的地方。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人说山西好风光》这首歌,歌词所描绘的正是这一带的风俗民情。</p><p class="ql-block">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汾河水哗啦啦地流过我的小村庄”。郭兰英是晋中平遥人,平遥和汾阳地界相邻,土地相连,汾河水滋养了两岸的人民。据传汾阳还是山西地方剧种《晋剧》的发源地,晋剧中的说唱词中有明显的汾阳口音。</p><p class="ql-block"> 杏花村是中国名酒汾酒的故乡。晚唐诗人杜牧名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正是反映了当年汾酒已经闻名天下,文人骚客慕名而来,一品杏汾美酒后的美好赞誉。近年修建成了新的较大规模的汾阳文化酒城,也称中汾酒城,就座落在杏花镇小相村。</p><p class="ql-block"> 我的姥姥名叫李云梅,姥爷叫解应成。姥姥是小相村人。姥姥兄妹五人,两男二女。姥姥的大哥名叫李冬怀,十八岁就参加革命,参了军,是通信员。但两年后,在小相寨村一次和勾子军(当地的匪军)和日本人的战斗中,为保护团长而牺牲了。据妈妈后来回忆说,大舅那时非常疼爱她们,当她们小时候回姥姥家玩耍时,大舅总是把她们举高高,给她们留下好吃的核桃花生酸枣等,领她们出去玩耍。姥姥还有一个弟弟叫李冬胜。</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在旧社会,姥姥十五岁就嫁给了老实忠厚的姥爷。姥爷一直是种地和给别家做长工。姥姥十八岁生下了聪明健康的母亲,后来又生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 。母亲在小相村上到小学毕业,恰逢刚解放不久,汾阳城成立了汾阳棉纺织厂,在村里招收三名女工。当时姥姥正好在外走亲戚,回到村里时,招工已经结束了。姥姥是个十分聪明能干的人,知道后连夜去拍队长的门,村里的人都是沾亲带故的,队长还得称姥姥二姐,记得姥姥当年常提起的村干部叫任骨干和程孩儿(汾阳话)。</p><p class="ql-block"> 队长家门和姥姥家就在一条街的隔壁。在姥姥反复要求之下,队长只好想办法又向厂里增加了一个名额。星期天,母亲徒步走了十五里去汾阳城参加单独考试, 如愿录取到汾阳棉织厂,成为一名织布女工。</p><p class="ql-block"> 姥姥的人生初年其实也是很不幸的,唯一的儿子在十岁那年,是个荒年。村外经常有野狼出没,叨鸡叨鸭的事时有发生。小儿子出去玩要,一眨眼之间,村里人惊呼闹犸狐了,一个小孩让叨走了。左寻右找间,村里人提了棍棒赶走狼,在树丛间小儿子已无气息。姥姥闻讯,顿时昏了过去。姥姥在这件事上受到很大打击。及至老年仍会念叨,为没有儿子而感到痛苦。而二女儿我的姨姨出生于日本鬼子入侵山西之际。出生不久,忽听鬼子进村了,年青的姥姥往脸上抹一把锅灰,来不及抱走炕上的婴儿,慌忙躲往后山。等回到家来,几个月大的孩子躺在冰冷的土炕上,没吃没喝,落下了聋哑之症。还有一次姥爷早晨出去挑水,遇上勾子军抓壮丁,被扣押在村公所挨打。家里人必须交上几担粮食才能领回人来,否则只能送到前线做苦力或炮灰。姥姥只能托了熟人,送上钱粮才把已挨打的姥爷领回家中。</p><p class="ql-block"> 据妈妈回忆,为了躲避日本鬼子和勾子军,老百姓把粮食装在瓮里埋在地里,遇上扫荡,一家人带些干粮和水常常躲在村后的白土山里,家家户户在山里挖个不足一人高的洞,几天出来,整个人上下都变白了。只有当打探消息的人说鬼子已经离开村庄,人们才敢陆续回村。在艰难困苦的连绵不绝的战乱年代里,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p><p class="ql-block"> 二: 在我小时候五到六岁期间,有两次住姥姥家的经历,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非常细致清晰的印象。在此之前,哥哥也已经在那里待了一年多的时间。村里的乡亲邻里对哥哥的淘气和顽皮在我面前每每提及。</p><p class="ql-block"> 小相村是个古老的村落,住有二百来户人家。姥姥家所在的一条街叫北门街,是个东西走向的小街,宽度可对走一驾马车。出了村东头向北,有一座入村的大青砖砌就的门楼。门楼非常厚重结实,此门楼据说建于明朝末年,己经有五百年的历史。楼门匾曰:镇河楼,建造此门楼的目的是为了镇河的。原来村外有一季节性河流,河水经常泛滥成灾。门楼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建造阁楼,阁楼叫玉皇楼。阁楼内原来供奉有玉皇大帝,承载了村民的宗教信仰。下面门洞是半圆形顶,中间过道可走马车行人。阁楼朝向村外一面有两个圆形的窗户,就像俩只大眼睛,可以向村外暸望。大门一闭就是个封闭的村落,当初的设计和建筑非常注重安全,而且有镇灾的功能用途。</p><p class="ql-block"> 当时村里的院子都是一座挨着一座的二进式或三进式院子,这要看院主人的财力程度。第一进院子,一般来讲就是个菜园和果园。院中一般栽有枣树,苹果树,柿子树等。记得第一次随姥姥回家,是在春天,推开院门,迎面就看到一颗小枣树,小叶子嫩油油的,叶子间结满了一串串绿色的米粒大的小葡萄,姥姥摘下一串,非要让我尝一尝,是酸涩的味道,姥姥告诉我,这是小的枣子,让我非常好奇和长知识。还有东边一家院内搭了架子,种植了一大片的葡萄。后来我们一帮小孩子总是偷偷地从门缝里看那一片葡萄园。总想乘机进去摘葡萄吃。姥姥家院中靠西墙的位置还有一口水井,水井上方架有摇水的轱辘,井口用二块对开的青石板盖住,姥姥警告我不许靠近。有一天上午,乘人不注意,我小心走过去,爬在井边,看到了不太深的井口,井底有清洌的水波微动。走进二门,二进院子就是住人的院子,但在东西两侧的房子盖得较为低矮,为造型简单的耳房或柴房,一为堆砌杂物和粮食,也为佣工的佣房。正面的正房才是主人的房屋。汾阳房屋的正房都是砖砌的三间大窑洞,冬暖夏凉。进得正房是待客的客厅,中间摆放一张八仙桌,两边一对清式太师椅。墙正中就挂了大笔书写的山水字画对联。两侧的厢房才是主人起居的卧室。院中东西侧房一般做了厨房或客房。</p><p class="ql-block"> 记得姥姥家是个二进的院子,里面住了三家,正房是个叫田毛胜(大概是外号)的独居老头,有五十左右,胡子头发总是乱糟糟的,衣服也不整齐。姥姥家是西户两间较小的房屋,对面东边还有一户,记得住着一家人,主妇常戴一顶小白帽,忙忙碌碌的。</p><p class="ql-block"> 汾阳讲究的大户人家的院子的正中央,一般还摆有接雨水的水缸,有时还会养几条金鱼在里面。房屋大门旁边摆了几只大花盆,里面种有一人多高的桃柳、无花果及石榴树,姥姥告诉我,这三种花俗称三君子,要一起栽种的,是有讲究的,缺一不可。那年夏天,我和姥姥去上堡老姑家做客,院子里桃柳和石榴都开了花,粉色的桃柳,鲜红的石榴花,一簇一簇,綴满枝头,满院飘着清香。大人们在屋里聊天,我跑到屋外,看桃柳花儿开得十分美丽,一直再闻桃柳花的香气。花间有蝴蝶翩翩飞舞,蜜蜂也在花芯里嗡嗡地采蜜,暖暖的阳光温和地在天空照耀,院中一派祥和之景。</p><p class="ql-block"> 汾阳窑洞的屋顶就是个小型的晒场,特别的是,院子正房西边靠墙根都有青砖砌的梯阶花式护墙直达屋顶。秋天丰收时收获的玉米,麦子,大豆等,都会晾晒在屋顶平整的晒场上。还有主妇为储存过冬的蔬菜而腌制的胡萝干和芥菜做的老咸菜。记得咸菜要三晒两煮,那是只有姥姥家才能做出来的有嚼头,口味清香的风味老咸菜。也有成串的红辣椒等晾晒在屋顶。</p><p class="ql-block"> 三: 沿村走到东头出了村口向南拐,在人民公社生产队的年代,路西是村里小相村生产队的大片的菜园子。周围用砖和篱笆围起来。菜园子路东有一口机井,一整天哗啦啦地流着一股很大的清甜的井水。水顺着小水渠源源不息地穿过路中央,流淌进菜园,灌溉着那里肥沃的土地。那从机井喷涌而出的井水,清冽冽地在砖砌的水渠里流淌着,那是我童年的乐园。在小时候住姥姥家的日子里,炎热夏季的晌午,我总是一个人溜出来,和村里的小伙伴在机井的小水渠中玩水,把脚丫子放在水渠里,看清水漫过脚面,享受水流过时的清凉和新奇快感,那是城里孩子无法想像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菜园里品种十分丰富,有西红柿,茄子,豆角,芹菜,蒜苔,胡萝卜,大葱,土豆等,应有尽有。孩提时代对蔬菜的种植和认识,由此而来。有一次,受了小伙伴的怂恿,几个孩子偷偷潜进菜园子拨胡萝卜,虽然是刚刚浇过水的湿地,但萝卜扎根地里很深,萝卜叶子水灵灵,绿茵茵的,煞是可爱。费了半天劲终于连根带泥拨出了几个小萝卜,被负责种菜和管理菜园子的姥爷发现了,毫不留情地把我和小伙伴一起轰出了菜园子。我们几个连滚带爬地跑出来,到机井前把萝卜洗干净,一起分享甜脆的果实,那种撒野和放肆的感觉,村里小伙伴无拘无束,无所不敢为又勤劳朴实的性格给童年拘谨的我以很大的影响和释放。晚上我没事人似地回了家。憨厚的姥爷大概护犊情深,也并没有多说我一句。</p><p class="ql-block"> 村东头再往南走,有一个大院子,是那时候生产队的队部。一进门左侧有个酿酱油的铺子,用高梁小麦等熬成糖稀,然后熬制成酱油。那酱油味道非常浓都,直接用来拌面也很香。姥姥经常让我拿个瓶子去打酱油,打酱油的认得我是二姐家外孙,就顺手用高梁细杆绕点糖稀给我品尝。有一次去打酱油,我边走边玩,一扭头,就撞到对面小树上,树枝划破了脸,留下了个小疤痕。</p><p class="ql-block"> 汾阳是个缺乏煤炭的地方,平时生火做饭取暖全靠柴禾。到了夏天,姥姥家在院里支个棚子,屋角砌了个灶,灶旁通个风箱,一边塞柴,一边拉风箱。这也是汾阳生活一大特色。我那时觉得拉风箱很好玩,总想过去拉风箱,被姥姥阻止了,让我站一边去。拉风箱主要靠姥爷,姥姥负责蒸馒头,熬稀饭,炒菜。</p><p class="ql-block"> 秋天里,我也曾偷偷地和小伙伴穿越后山,去棉花地拣棉花杆。小伙伴熟练地帮我捆好柴禾,背在背上。回来悄悄放在院里的柴禾堆上,心里觉得自己为家里做事很能干,很自豪。</p><p class="ql-block"> 冬天快到过年,有一天出门,看到街上有个小孩再吹汽球一样的东西,回来和姥姥说了,姥姥说你到村西顶头那个院子里,看人家给不给你一个。我就傻乎乎地一直走进那个院子,原来是队里正在杀年羊。案板上捆着一个,地上有一个身首己分离。那案板上的羊还再流泪,地上的羊的身体还在抽动。我在那里看得吓傻了,看了一会儿,也忘了自己去干什么了。一言不发地走回了家。此后一生,我再也不能看屠宰的场面,也奉行从不杀生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四: 村西头出了路口,往北走是一个较为开阔的地带,有一道土围墙把整个村子围起来,只留有一个豁口供人畜出入。</p><p class="ql-block"> 围墙内有一座造型秀美的砖塔,高耸入云,直逼苍穹。此塔为六边型砖石结构,层高十三阶,名曰药师七佛宝塔,建于大明嘉靖28年,被梁思成称为"晋冀两省一种晚明砖塔的代表"。远远看上去巍然挺拔,婉丽可人。塔前原来有三座铁佛,现留存于世的一张林徽因仰望铁佛的照片,正是拍摄于杏花小相村。铁佛后来在抗战时,为了制造武器打击日寇溶化了。但宝塔作为国家保护文物仍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我们七八个小孩常常在塔旁玩耍。到了秋天,玉米收割后,新鲜的秸杆堆满了塔对面的墙角。小伙伴们招呼我,一块去折甜秸杆吃。小孩子们年纪虽小,但生活经验丰富,很会挑选并找到那些颜色深汁水甜的玉米杆,然后就津津有味的嚼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在塔的护荫下,向北有座观音寺,据说曾叫灵岩护国寺。据相传,这座灵岩寺可是不得了的古刹,南北朝始建,兴盛于唐、宋、元、明、清,规模最大时殿宇林立可逾余里,即便是到了清末寺院的面积也有大半里。据清康熙《汾阳县志》载,该寺建于南北朝时期,唐李世民狩猎时曾在此避雨,许愿有朝一日将重振此寺,其登基后,便命尉迟敬德大兴土木付诸承诺,并将灵岩院改名灵岩寺。查文献记载确有"护国灵岩寺"之说。这座寺院旧时香火旺盛,观音显灵,逢求必应。每逢初一,十五,前来烧香,叩拜的香客络绎不绝。前些年捐资重修,虽没有恢复昔日隆盛景象,但红墙碧瓦的新建的十多间庙堂,还有墙角一座飞檐状的钟楼也给人清秀雅致之感。</p><p class="ql-block"> 但这座寺院是后来重新捐款修复的,小的时候,这座寺庙在文革中破坏殆尽了,几乎成了虚墟。</p><p class="ql-block"> 出了村外,即是大片平整的土地,一望无际。到了夏天,金黄的麦浪随风起伏,硕大的麦穗压弯了枝头。远处公路边的柳枝随风飘舞,那种寂寞安然的景象,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p><p class="ql-block"> 虽然在姥姥家住的近一年时间里,我结识了众多小伙伴,一同在乡村无忧无虑地玩耍,享受乡村生活的自由随性,但在一个三伏天的晌午,当父亲突然出现在姥姥家门口,利用出差间隙来看望我的时候,我正埋头和小伙伴玩羊骨头掷骨子的游戏。第一眼望见父亲,我还是哇的一声哭出声来,过去紧紧抱住父亲的双腿。</p><p class="ql-block"> 父亲把我抱起来,托在臂弯里,旁边站着的邻里大妈,用标准的汾阳乡音说道,还是见了爸妈亲呀!姥姥只是站在旁边憨憨地微笑着。幼儿的我完全不顾她们再谈论什么,只是紧紧依偎着父亲抹眼泪。想来父亲也是想念我的,和姥姥商量好后,决定带我回家。</p><p class="ql-block"> 父亲领我从西面的村口走出,穿过大片的麦田,来到了汽道上(汾阳人当时这样称呼公路)。那时天气还较热,我们一边等车,我一边在公路边玩耍。父亲为怕我中暑,折了路边的柳枝,做成柳枝圈给我戴在头上遮阳。在路边足足等了有四个小时,四点多钟,一辆大卡车从西向东驶来,父亲拦住车,抱我坐到轿子里。走了三个多小时,待回到榆次家中见到妈妈,已近天黑了。</p><p class="ql-block"> 此一别,我没有再回到汾阳姥姥家。从此和爸妈哥哥在榆次新集街小院内,生活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修改于2025.11.1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