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凝视比萨</p><p class="ql-block"> (2004年5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罗马出发,沿着公路一直向西北,用不上几个小时,就到了比萨城下。</p><p class="ql-block">古朴的城门,厚实的城墙,城墙角上胖胖的、昂首长啸的石狮,这一切,都告诉我,这是一座有悠久历史的古城。</p><p class="ql-block">小金说,在历史上,比萨曾是海滨城市。随着陆地的渐渐扩展,它离海水越来越远了。但这并不能使人遗忘,它曾作为海上共和国威震八方的历史,以及它作为连接东西方的纽带曾起的作用。而且,也正因为它的历史,它的建筑,使它成为今天的旅游名城。</p><p class="ql-block">走进城门,一幅在各种媒体上常见的“图画”映入眼帘:绿茵茵的草坪上,坐落着洁白的洗礼堂、主教堂和那个闻名于世的钟楼------斜塔。</p><p class="ql-block">小金还悄悄地告诉我,这个斜塔还被人称为“欧洲性感的符号”。他大概是怕那几个女同胞听见。</p><p class="ql-block">我记得在中学学物理的时候,在教科书上就见过这个斜塔。但那时的印象就是一座倾斜的塔。怎么也没想到,它其实是主教堂旁的钟楼,当然更想不到什么“性感符号”之类。</p><p class="ql-block">就在我怀着十分好奇的心情,凝视这组建筑时,小金开始了他的讲解。我一边看着,一边听着,渐渐地对比萨斜塔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公元4世纪之后,欧洲各地相继建起了教堂。比萨大教堂建筑群先后经历了三期建设。</p><p class="ql-block">第一期,最先动工兴建的是主教堂。从1063开始,到1092年落成。主教堂的平面风格虽然是巴西里卡式,但其层叠的券廊,十分明显地呈现出罗马式。</p><p class="ql-block">第二期,洗礼堂,始建于1152年。是一座圆形的大理石建筑,采用白绿相间的色彩构成墙面,锥台为半球形,一圈精巧的哥特式尖券环绕着中央的穹顶。</p><p class="ql-block">第三期,钟楼,于1174年动工兴建,1350年大体完工。这个钟楼为八层圆柱形建筑,全部采用白色大理石砌成。钟楼高54.5米,顶部厚约2米,楼体总重量据说达1.42万吨。在底层,有圆柱15根。中部共6层,每层各有圆柱31根。顶层,有圆柱12根。这些圆柱,自上而下一起构成了8重213个拱形门。钟,置于顶层。</p><p class="ql-block">据说,初建时,楼身还是笔直向上的。但建至第三层时,发现楼体开始倾斜。于是,工程被迫停工。96年后,又开始复工。为了防止楼身再度倾斜,工程师们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但建成后,楼顶中心点还是偏离楼中心线2米左右。经过600年风风雨雨,到现在,钟楼顶点超过楼的垂直中心线5.1米,但仍然不倒。</p><p class="ql-block">尽管人们采取了不少干预措施,但不能不说它是一个建筑史上的奇迹。虽然如此,世界上的斜塔不止一座。在比萨城就有好几座。为什么只有这座斜塔闻名于世呢?原来,真正的原因还是1590年,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在这个塔上做了自由落体的实验。随着实验的成功,比萨斜塔便和自由落体定律一起,走进了教科书、走进了教室、走向了世界。</p><p class="ql-block">我凝视着斜塔,仿佛看见伽利略还在进行着伟大的实验。这实验,不仅把自由落体定律告诉了人们,而且还告诉人们,无论什么事物、什么人,只要能和真理融合在一起,就会像宇宙的恒星一样,永放光芒。</p><p class="ql-block">小金的话把我从沉思中拉了出来:“现在,斜塔还在继续倾斜”。是啊,人们为了使其避免倾倒的厄运,从19世纪以来,采取了各种措施,但都没能彻底解决问题。比萨斜塔用自己的命运,又向人们的智慧提出了新的挑战。它正期待着一个新的“伽利略”!</p><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由于各种既得利益集团的掣肘和体制的滞后,改革创新在这里日益拖沓,乃至出现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出现了”欧洲就像这斜塔一样,不能挺起”的说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