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续上篇,接着阐述我所认知的“中国茶道精神”。</p><p class="ql-block"> 继续按照我的思路,依据哲学思辨和美学的思维去理解“精”、“敬”、“悦”和“归”。(之419)</p><p class="ql-block"> 本篇,继续探讨“中国茶道精神”中的茶德。今天,着重谈谈本人是如何修炼自己的茶德的。(实践方面365)</p> <p class="ql-block"> 前面几篇,尽管都是说到“水”的故事,好像与茶的关联不大,没办法啊,写作嘛,总是得有点“铺垫”,也讲究“水到渠成”,更是要按照“时间、事件、线路”关联性。才能把想说的事情说清楚。</p> <p class="ql-block"> 喝茶的人,都喜欢说“水是茶之母”,如何达到一定的境界,才算是理解到位了呢?以前, 我写过陆羽“辨水”的故事。在现实生活里,也确实有这样的人(是我的同事,水文地质专家,他对我们附近的水域的水,那是极为熟悉,他自己说,是能尝出来,你提供的水,是哪一个区域的,那也是够神奇的了吧?)。</p> <p class="ql-block"> 苏轼喜欢好水,懂水,也是达到一个高峰。可他在前期并没有这样的“高明”,而是另外一位高人,把他“逼”出来的。这位高人,就是他同时代的王安石。</p><p class="ql-block"> 我将费点笔墨,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说的完整一点,也算是单独一个篇章了。我们知道的苏轼,都基本上是“百度”搜出来的结果,或者是一些研究者的论文,还有一类是一些“写手”自己“写出来”的,他们不大喜欢“正史”,反而是寻找一些“野史”、“传说”、“新编故事”之类的资料,添油加醋,博取眼球。我现在,也是在写“茶故事”,不过,我得睁大眼睛,反复斟酌,才敢把一些我认为是“真实的史实”的资料,综合起来用。</p> <p class="ql-block"> 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三人,都很厉害。而苏轼和苏辙,是真正的“科班出身”。苏洵却是唯一没有进士出身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被夫人“逼”的没办法,只好在公元1056年(宋仁宗嘉祐元年),带着两个儿子进京赶考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这一段历史,虽然事实很清楚,但即使是大平台信息,也出现了不应有的差错。比如,有信息这样描述。</p><p class="ql-block"> 其随父赴京赶考,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及第,名震京师。嘉祐二年(1057),通过制科考试,入三等(最高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p> <p class="ql-block"> 这里,问题就出现在对“嘉佑”纪年与公元纪年的错位,同时,对宋代的科举制度缺乏了解。实际情况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 一是,宋仁宗改年号,是他的一大癖好。一共使用了九个年号。是非常罕见的。到了晚年,他身体不好,又没有子嗣接班。他非常着急,就想通过再一次改年号,祈福。终于在公元1056年把原来的“致和”改为“嘉佑”。所以,这一年,应该是嘉佑元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是,嘉佑二年的科考。史上被称之为“千年第一榜”。原因是这样几个。</p><p class="ql-block"> 这次参加科考的学子,共有400人。欧阳修是主考官。竟然一次性录取了388名进士。仅有十二人落榜。估计,也是一个奇迹了。</p><p class="ql-block"> 这些人当中,后来有一位大将军(王韶),三大文豪(苏轼、苏辙和曾巩),还有九位宰相。还有两位经常被忽视,这是最大的悲哀啊,那就是著名的思想家张载和程颢。这还得了啊?</p> <p class="ql-block"> 不过呢,宋代的科考制度,变化莫测,非常繁琐。一次大考,得三个层次,就是解试、省试和殿试。一次考试,分四个项目(四轮,最早有单败制或单轮淘汰制,后被废除),如诗赋、论、策和墨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这样的科考中,苏轼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各种表述比较多。篇幅所限,只能下回详细解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注:图片均为随手拍。</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且听下回分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