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祭中山陵——随看廖仲恺、何香凝等墓地

北路居士

<p class="ql-block">(图中山陵祭堂)</p><p class="ql-block">中山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始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寝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图中山陵祭堂)</p><p class="ql-block">中山陵总占地面积达130平方千米,由中山陵陵园,廖仲恺、何香凝墓,邓演达墓,谭延闿墓,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和中山陵附属革命历史图书馆旧址,共六部分组成,并以陵园为中心,分散四周。</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祭堂前留影)</p><p class="ql-block">中山陵是中国首批受西方现代建筑思想影响而建成的礼制建筑群,是重要的公共建筑,具有时代特征性、文化经典性、丰厚内涵性、世界意义性。</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中山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园牌坊前留影)</p><p class="ql-block">2016年9月29日,中山陵被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公布为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园牌坊前留影)</p><p class="ql-block">民国十四年(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胆囊癌在北平(今北京)铁狮子胡同行辕(今孙中山行馆)逝世,享年59岁。</p> <p class="ql-block">(观众游览中山陵)</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祭堂)</p><p class="ql-block">民国十五年(1926年)1月,遵照孙中山生前遗愿,中山陵在南京紫金山动工兴建。</p><p class="ql-block">民国十八年(1929年),中山陵主体工程竣工。同年6月1日,孙中山遗体从北京碧云寺迁葬至中山陵。</p> <p class="ql-block">(博爱坊)</p><p class="ql-block">去中山陵拜谒,行走路线是从博爱坊开始。</p><p class="ql-block">博爱坊位于陵前广场以北,置于广场台阶顶处的长方形石座之上,为一座三阙门花岗岩牌坊,因牌坊上镌刻着孙中山手书的“博爱”二字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墓道处留影)</p> <p class="ql-block">(墓道处留影)</p><p class="ql-block">墓道位于博爱坊以北,是一条长480多米、宽约40米的缓坡墓道。墓道分为三道。封建王朝的墓道两旁都是石人石马。而中山陵的墓道两旁都是树。这不得不让人钦佩。</p> <p class="ql-block">(墓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陵门)</p><p class="ql-block">陵门位于墓道最北端,坐北朝南,为一座三拱形石门,宽27米,高16.5米,进深8.8米,由福建花岗岩建造,屋顶为歇山式,上铺宝蓝色琉璃瓦,门额为孙中山手迹“天下为公”。</p> <p class="ql-block">(陵门处留影)</p><p class="ql-block">陵门是陵区的正式入口,从这里才能正式进入中山陵。</p><p class="ql-block">陵门不仅是陵区起点,更体现孙中山的政治理想(“天下为公”)和三民主义精神。 ‌</p> <p class="ql-block">(碑亭)</p><p class="ql-block">过了陵门便是碑亭,碑亭高9米,花岗石碑。</p> <p class="ql-block">(碑文刻有,谭延闿题写的“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等字。</p> <p class="ql-block">整体陵寝依山而建,中轴对称布局,从陵门至墓室全长700米,高差70米,融合中西建筑风格。 ‌</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祭堂)</p><p class="ql-block">祭堂与墓室‌:祭堂为仿宫殿式建筑,门楣刻“民族、民生、民权”横额,内供孙中山大理石坐像。</p> <p class="ql-block">(祭堂一角儿)</p> <p class="ql-block">(祭堂内孙中山先生雕像)</p> <p class="ql-block">(祭堂内孙中山先生雕像)</p> <p class="ql-block">(墓室)</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墓室雕像)</p><p class="ql-block">墓室中央安放汉白玉卧像。‌‌</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墓室雕像)</p><p class="ql-block">据说,真正的墓室棺椁在雕像的下边。</p> <p class="ql-block">(祭堂前留影)</p><p class="ql-block">中山陵不仅是孙中山先生的安息之地,更承载着其“博爱”“天下为公”的革命精神与理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游客游览中山陵)</p> <p class="ql-block">(廖仲恺何香凝墓地)</p><p class="ql-block">廖仲恺、何香凝墓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是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与革命家何香凝的合葬墓,具有重要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廖仲恺何香凝墓地)</p><p class="ql-block">此墓地建成时间:1935年廖仲恺迁葬于此,1972年与何香凝合葬。</p> <p class="ql-block">(廖仲恺何香凝墓地)</p><p class="ql-block">廖仲恺、何香凝墓墓冢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上半部呈半球形,高约7.4米,底径9.6米,下半部为八角形,底座仿须弥座,四周环绕24根圆形混凝土柱。</p> <p class="ql-block">(廖仲恺何香凝墓地)</p><p class="ql-block">墓冢前立有墓碑,通高8.2米,正面阴刻廖承志手书“廖仲恺(一八七七—一九二五年)何香凝(一八七八—一九七二年)之墓”。墓碑前有祭台,两侧建有方亭。</p> <p class="ql-block">(邓演达墓地)</p><p class="ql-block">紫金山邓演达墓位于南京市玄武区中山陵东侧,是中国农工民主党为纪念国民党左派领导人邓演达而建的纪念地。</p><p class="ql-block">邓演达1931年11月29日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于南京麒麟门外沙子岗,时年36岁。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邓演达墓地)</p><p class="ql-block">1953年,时任江苏省副省长季方提议迁葬,最终选定灵谷寺东侧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第二公墓作为墓址。 ‌1957年,中国农工民主党正式筹建墓地,迁葬完成。 ‌</p> <p class="ql-block">(邓演达墓地)</p><p class="ql-block">墓道入口处为圆形花坛,现为草坪,中间有十字形水泥甬道。 ‌甬道尽头为水泥平台,墓碑位于平台中央,高4.8米,宽1.2米,正面刻“邓演达烈士之墓”七字,背面为农工民主党中央撰写的碑文。 ‌</p><p class="ql-block">墓前设紫藤长廊,可休憩或骑行。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邓演达雕像)</p><p class="ql-block">邓演达曾任黄埔军校教育长、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参与北伐。 ‌</p><p class="ql-block">1927年国民党清党后转向左派,反对蒋介石独裁,1931年因反蒋被捕并遇害。 ‌</p> <p class="ql-block">(谭延闿墓)</p><p class="ql-block">紫金山谭延闿墓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是中华民国时期重要政治人物谭延闿的安葬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谭延闿墓)</p><p class="ql-block">谭延闿(1880-1930),字受甫,湖南茶陵人,中华民国时期政治家、书法家,曾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等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谭延闿墓)</p><p class="ql-block">谭延闿是民国初年的重要政治人物,曾参与辛亥革命,后长期在国民党内担任要职。1930年因病去世后,葬于紫金山,墓地选址与中山陵相近,体现了其历史地位。</p> <p class="ql-block">谭延闿墓)</p> <p class="ql-block">谭延闿墓)</p> <p class="ql-block">(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p><p class="ql-block">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江苏省南京市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中山陵东侧,始建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纪念性公墓建筑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p><p class="ql-block">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平面成“十字架”形,沿南北向中轴布置,由南向北依次是正门、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牌坊、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祭堂、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馆、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p> <p class="ql-block">(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p><p class="ql-block">公墓有三座,分别位于祭堂以北和祭堂东西各约1000米的山坳中。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反映了墨菲的建筑设计理念,基本适应了国民政府的功能需求,也体现了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p><p class="ql-block">2001年6月25日,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归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山陵。</p> <p class="ql-block">(祭堂)</p><p class="ql-block">中山陵值得拜祭!</p> <p class="ql-block">(陵门处留影)</p> <p class="ql-block">(陵门处留影)</p> <p class="ql-block">(祭堂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陵门外留影)</p> <p class="ql-block">(陵门外留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