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11.11享受双十一的优惠,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给江苏这个古城打个补丁</p> <p class="ql-block">杭嘉湖的鱼米之乡</p> <p class="ql-block">稻田秋色</p> <p class="ql-block">车过长江,恍然大悟原来扬州在长江以北哦</p> <p class="ql-block">夕阳下抵达扬州东站</p><p class="ql-block">扬州市,古称“广陵”“江都”“维扬”,江苏省辖地级市,地处江苏省中部地区(苏中),位于长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是长江三角洲中心区城市,东部与盐城市、泰州市毗邻,南部濒临长江,与镇江市隔江相望,西南部与南京市相连,西部与安徽省滁州市交界,北部、西北部与淮安市接壤,总面积6591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4908平方千米,水域面积(不含湿地面积)1683.21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扬州市历史悠久,是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始,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隋开皇九年(589年)始称“扬州”,并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车站不大,但秩序井然</p> <p class="ql-block">打车不到半小时就到了预定的酒店,酒店窗户外的扬州城是粉黛色的</p> <p class="ql-block">泡壶茶歇歇,研究一下酒店给的附近地图</p> <p class="ql-block">经酒店工作人员详细介绍,我从酒店旁边的小巷子走了几分钟就到了小秦淮河边</p> <p class="ql-block">小秦淮河是扬州古城唯一存留的内城河,旧称新城市河,北接北城河,南经龙头关汇入古运河,全长约2公里,为明清古城历史见证。其名源于南京秦淮河,据考可能与明代诗人林章"不知建业秦淮水,送到扬州第几桥"诗句相关,始称于清康熙年间。明代为新城与旧城的分界河,清代两岸形成盐商宅邸、古董店铺集聚的繁华商业区,沿河建筑风貌与南京秦淮河高度相似。河道现存11座古桥,半数属明清遗存,包括大东门桥、务本桥等。历史上多次经历淤塞与疏浚,乾隆六十年徽商余观德疏通河道,民国时期分段疏浚联通古运河与瘦西湖</p> <p class="ql-block">彩衣街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全长三百余米,建筑以明清风格为主,保留飞檐亭、马头墙等传统元素,因清代《扬州画舫录》记载其聚集裁缝铺、绣货店而得名。街道西接小秦淮河,东连东关街,兼具市井生活与历史风貌,现有传统小吃店、老字号商铺与现代服务业态交融。2024年改造后新增文化展示墙与休息区,强化服饰文化展示与非遗传习功能。春季桃花与古建筑相映成趣,形成特色文旅体验。</p> <p class="ql-block">东关街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古运河畔,东起古运河,西至国庆路,全长1122米,是扬州现存规模最大的历史文化街区。该街自唐宋起为水陆交通枢纽,明清时期形成商业、手工业及宗教文化中心,现存青石板路与鱼骨状街巷体系,保留前店后坊传统经营模式,聚集个园、逸圃、馥园等盐商宅第园林。街区现存文物保护单位包括个园、汪氏小苑等国家级文保建筑,存留李长乐故居等名人遗迹</p> <p class="ql-block">走入东关街有点走入杭州河坊街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东关街条街上“老字号”商家就有开业于1817年的四美酱园、1830年的谢馥春香粉店、1862年的潘广和五金店、1901年的夏广盛豆腐店、1908年的大和堂中医馆、1909年的陈同兴鞋子店、1912年的乾大昌纸店、1923年的震泰昌香粉店、1936年的张洪兴当铺、1938年的庆丰茶食店、1940年的四流春茶社、1941年的协丰南货店、1945年的凌大兴茶食店、1946年的富记当铺,此外还有周广兴帽子店、恒茂油麻店、顺泰南货店、恒泰祥颜色店,朱德记面粉店等。这里是扬州手工业的集中地,前店后坊的连家店遍及全街,如樊顺兴伞店、曹顺兴箩匾老铺、孙铸臣漆器作坊、源泰祥糖坊、孙记玉器作坊、董厚和袜厂等</p> <p class="ql-block">扬州“三把刀”是以厨刀、修脚刀、剃头刀为代表的扬州饮食、沐浴、美发行业及相关文化的统称,2006年列入扬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升级为江苏省级非遗,其中“扬州传统修脚术”于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其核心技艺包含淮扬菜精细刀工(如文思豆腐)、理发“七十二刀半”传统技法、修脚“十八般武器”工具体系,体现了扬州独特的生活方式与民俗文化</p> <p class="ql-block">这个梅花糕真的是好好吃的</p> <p class="ql-block">扬州满街都是泡脚店</p> <p class="ql-block">夜游扬州地标东关街</p> <p class="ql-block">2025.11.12,按既定目标直接打车去了大明寺。</p><p class="ql-block">大明寺(英文名:Daming Temple),又称法净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市区平山堂东路8号,占地面积约30公顷。大明寺,因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年)而得名。1500余年来,寺名多有变化,如隋代称“栖灵寺”、“西寺”,唐末称“秤平”等。清代,因讳“大明”二字,一度沿称“栖灵寺”,乾隆三十年皇帝亲笔题书“敕题法净寺”。1980年,大明寺恢复原名。据《旧五代史》载,公元887年,庐州刺史杨行密与宣州刺史秦彦对战时,在此扎营。2002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2006年5月25日,扬州大明寺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啊这么多台阶</p> <p class="ql-block">扬州大明寺的塔是栖灵塔,位于寺庙右侧,是大明寺的重要标志之一。栖灵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为隋文帝杨坚六十寿辰时在全国建塔30座之一,用以供奉佛舍利。塔高九层,被誉为“中国之尤峻特者”,故寺亦称“栖灵寺”</p> <p class="ql-block">碑亭内耸立着汉白玉须弥座横碑,正面为郭沫若所书“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背面为赵朴初撰书纪念鉴真圆寂1200周年的碑文和颂辞,因而被誉为当代的“三绝碑”。院中立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所赠石灯笼,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日本国会演讲时说:“在扬州大明寺内有一个石灯笼,它与日本唐招提寺的石灯笼是一对,至今还在燃烧着,象征着中日友谊长明不灭。”正堂仿鉴真在日本主持建造的唐招提寺金堂,纪念堂正中供奉着鉴真法师坐像,这尊坐像是仿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鉴真像,用楠木雕刻干漆夹纻而成。坐像前有一只铜香炉,为日本天皇所赠。纪念堂门厅对面原为晴空阁,现为鉴真生平事迹文物史料陈列室。</p> <p class="ql-block">鉴真东渡日本前,曾为大明寺住持。从唐天宝元年(742年)起,先后十余年,历尽艰险,至第六次东渡成功,将我国佛学、医学、语言文学、建筑、雕塑、书法、印刷等介绍到日本,为发展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大殿西侧,有“仙人旧馆”门额,入门即是有名的平山堂。平山堂是北宋大学家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所建。堂前花木扶疏,庭院幽静,凭栏远眺江南诸山,恰与视线相平,“远山来与此堂平”,故称“平山堂”。堂前有联曰:“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是欧阳修当年潇洒流运的生动写照。后来苏东坡任扬州太守时,常来此凭吊,并在后面为欧阳建造了“谷林堂”和“欧阳河”。谷林堂取自苏东坡“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的诗句。欧阳祠内有欧阳修石刻画像,供人凭吊</p> <p class="ql-block">斋面。大明寺素食起源于隋唐时期,至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寺庙里的猫</p> <p class="ql-block">大明寺全景</p> <p class="ql-block">大明寺旁边的尼姑庵</p> <p class="ql-block">大明寺斜对面就是瘦西湖。</p><p class="ql-block">瘦西湖(Slender West Lake)原名保障湖,属于京杭大运河扬州段水系,是京杭大运河扬州段的支流,位于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大虹桥路28号,水域面积700亩。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9°44'77",北纬32°46'50"。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瘦西湖由古代隋唐大运河水系和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城壕连缀而成。瘦西湖在清代康乾时期已形成基本现有格局。瘦西湖是典型的小型浅水湖泊,其源水来自京杭大运河。瘦西湖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景区充分利用河流、山丘等自然风貌,亭台楼阁依水而建,形成集锦式的“湖上古典园林”群落,是全国“湖上园林”的杰出代表。其主要分为14大景点,包括五亭桥、白塔、徐园、二十四桥、长堤春柳等。1988年,瘦西湖作为“扬州市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被列为扬州园林特色的国家重点名胜区。2010年,作为“扬州市瘦西湖风景区”的组成部分,被授予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14年6月22日,作为“中国大运河”遗产点之一的瘦西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瘦西湖”之名最早见于文献记载为清初吴绮《扬州鼓吹词序》:“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清乾隆元年(1736年),钱塘(杭州)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在饱览了这里的美景后,与家乡的西湖作比较,赋诗道:“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p> <p class="ql-block">秋色渐浓</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桥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诗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p> <p class="ql-block">等了好久终于可以坐摇橹船游瘦西湖了</p> <p class="ql-block">白塔塔身白色,又称观音寺白塔。塔平面呈八角形,由高大的束腰须弥座、八角重亭式塔身、硕大的窣堵波和顶部的十三天相轮组成</p> <p class="ql-block">五亭桥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仿北京北海的五龙亭和十七孔桥而建。“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桥洞正侧凡十有五。”建筑风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曾评价说:“中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壮美的桥是卢沟桥,最秀美、最富艺术代表性的桥,就是扬州的五亭桥</p> <p class="ql-block">扬州国宾馆码头</p> <p class="ql-block">游瘦西湖、坐摇橹船、听扬州小调</p> <p class="ql-block">偶遇金黄</p> <p class="ql-block">打卡扬州八怪纪念馆。扬州八怪纪念馆,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驼岭巷18号,占地面积为4452平方米。1993年11月22日,扬州八怪纪念馆建成并对外开放。2016年扬州八怪纪念馆进行修缮保护工作。纪念馆由大雄宝殿(主厅)与两边的东西廊房及珍品陈列厅组成“U”形结构。截至2019年末,扬州八怪纪念馆共有藏品175件/套,举办展览21个,开展教育活动7次,参观人数14.17万人次</p> <p class="ql-block">楠木大殿前是两副抱柱楹联,一副是郑板桥的“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是郑板桥在山东潍坊做官时写给他的学生韩镐的联句,郑板桥曾告诉他做文章要立意明确,务求简练,以“二月花”比拟新颖独特、与众不同,达到标新立异的境界;还以“三秋树”喻指遣词造句要务求精简练达,体现了郑板桥的艺术思想。另一副是金农的“三千余岁上下古,八十一家文字奇”对联,“三千余岁”指的是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八十一家”指的是历史上的文化精英,其意表述了中国有着古老的文化传统,而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众多的人物。这两副对联也具有书法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大殿为主展厅,以扬州漆画的形式展示18世纪时扬州的风土人情,包括便利的交通和繁荣的经济,这是“扬州八怪”孕育之地;大殿中有十五尊“八怪”的雕像,或站或坐,雕塑背后是当代学者江树峰歌颂“扬州八怪”所撰的《水调歌头》。词曰:“何为文人画,绘事重抒情。‘八怪’扬州崛起,画史永留名。衙斋闲闻箫竹,狮猫爱鱼灭鼠,半榻乱书横。凉叶飘香处,鸡唱唤人心。与隶凶,如马踢,不堪行,环磨怀素玩砚,东坡对菊琴。三祝、西方旧寺,画马酸嘶悲愤,古拙出凡尘。《弹指阁》图在,傲骨石涛钦</p> <p class="ql-block">扬州八怪纪念馆以图文介绍了“扬州八怪”的生平,展示了他们在一起讨论书画时的热闹场景,陈列出了他们的代表作书画作品;纪念馆还有金农寄居室复原陈列,展现了“扬州八怪”书画创作生活的历史氛围。截至2019年末,扬州八怪纪念馆共有藏品175件/套</p> <p class="ql-block">郑板桥</p> <p class="ql-block">名人字画</p> <p class="ql-block">金农寄居室展现了“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书画创作生活的历史氛围,为西方寺方丈室。金农晚年信佛,专事画佛写经,金农寄居室内复原了他起居绘画的陈设,他在寺中曾题诗壁上:“无佛又无僧,空堂一盏灯。杯贪京口酒,书杀剡中藤。占梦今都应,谀人老未能。此时何所想,池上鹤窥冰。”在寄居室前后进之间有一小庭院,中有两株百年桂花树,西边靠墙种芭蕉,竖怪石是依金农的《蕉石图》拟之,其题诗“绿得僧窗梦不成,芭蕉偏傍短墙生。秋来夜上无情雨,白了人头是此声”。寄居室后进三间,东为卧室、中为客厅、西为画室。卧室墙壁上挂着金农的《采菱图》《自撰七绝漆书》,写道:“东家邻上花开落,西舍池头月缺圆。酒不招人山隔面,扬州何苦住年年”。客厅正中墙壁上的对联“恶衣恶食诗更好,非佛非仙人出奇”是集唐人句赠送给老友汪士慎的。中间有一幅金农的自画像,左右两壁挂四张书画即金农的《壶天春色图》、汪士慎的《梅枝图》、郑板桥的《题画诗》和罗聘的《竹石图》,其意象征着四位好友正在品茗畅叙。画屋靠北这张拓片较为珍贵,是石涛的《荷叶观音》,看观音身上的衣褶都是以荷叶的结构来造型的,左上有“大涤清湘子”(石涛之号)所署题款三行。画室中陈列了书橱、多宝橱、画桌及画桌上还有一幅尚未完成的梅枝</p> <p class="ql-block">银杏添色</p> <p class="ql-block">天色渐暗,东关街口觅食</p> <p class="ql-block">这家餐厅很不错</p> <p class="ql-block">体验扬州三把刀之一的修脚刀,第一次遇到这么文质彬彬的女修脚师</p> <p class="ql-block">2025.11.13,前一日预约了扬州人都推荐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途径文昌阁。</p><p class="ql-block">文昌阁,又名文昌楼、扬州文昌阁,为魁星楼建筑制式的明代建筑,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文昌中路与汶河北路交会处,占地面积160平方米。阁高约24.25米,三层三重檐,圆顶,上盖筒瓦,顶置葫芦,阁身呈八角三级砖木结构,底层四面辟拱门连通街道,第二、三层设木桶扇虚窗,整体形制与北京天坛祈年殿相仿。明弘治九年(1496年)建文津桥直通府学,万历十三年(1585年)增建文昌阁于桥上,祀文昌帝君,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阁遭火焚后次年重建,清代重修,同治年间曾倒塌荒芜。1952年填汶河筑路,文津桥埋于地下,文昌阁得以保留。清代每逢科考年份,扬州府县官员在此设宴为士子饯行。现存建筑为扬州府学建筑群仅存遗迹,与文津桥同属大运河历史遗存,建筑风格独特。1999年、2019年分别进行大修,2019年修缮后在底层墙面嵌《文昌阁修缮碑记》《扬州府学文津桥记》《重修府学县学记》三碑。2011年,文昌阁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简称“中运博”,全称“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运博路1号(三湾湿地公园西北侧约150米),占地200亩,总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隶属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是集文物保护、科研展陈、休闲体验为一体的地方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标志性项目。2019年5月5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筹)奠基仪式举行。同年9月27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正式开工建设。2020年1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批复同意博物馆正式命名为“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2021年6月16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成开放。截止2021年末,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藏有自春秋至当代反映运河主题的古籍文献、书画、碑刻、陶瓷器、金属器、杂项等各类文物展品1万多件(套)。博物馆设有3个常设展、6个专题展、“河之恋”数字化沉浸式展览、1个展演传统戏曲的小型剧场等,并馆藏了自春秋至当代反映运河主题的古籍文献、书画、碑刻、陶瓷器、金属器、杂项等各类文物展品。馆内藏品4350件(套</p> <p class="ql-block">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占地200亩,总建筑面积79373.59平方米,主体由博物馆和大运塔两部分组成。该博物馆整体基调为唐代建筑风格,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张锦秋领衔设计。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整体馆型采用了巨型船只造型,同时融入风帆元素,就像运河边一艘即将扬帆起航的巨船。大运塔则以唐塔的风格设计,塔高百米,可通过馆顶建设的长虹卧波式长廊进入高塔。大运塔距离文峰寺的文峰塔大概1.2千米,距离高旻寺天中塔大概4千米,站在三湾风景区最高的观景台远眺,南北两方分别可以看到一座塔尖:北边是文峰塔,曾是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的起点;南边是天中塔,曾是清朝皇帝的行宫所在。文峰塔、大运塔、天中塔在运河边形成了“三塔映三湾”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内设“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因运而生——大运河沿岸的传统生活”等11个专题展,以大运河发展变迁为时间轴,空间上涵盖大运河全流域</p> <p class="ql-block">作为全景展示中国大运河历史面貌与文化价值的通史展,展览分为“运河沧桑、王朝基业”“天工慧光、中华勋业”“融通九州、社稷鸿业”“泽被天下、万民生业”“通古达今、千秋伟业”五个部分,以紧握历史脉络的叙事方式,着力开拓世界文化遗产的宏观视野,全力撷取运河沿线省市的亮点特色,通过文物、辅助展品、图表、照片</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自隋唐“北通涿郡”开始,在各个历史时期,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商贸等方面,一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元、明、清以来,三千多里长的京杭大运河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动脉,京城尤其是紫禁城所需各种物资多由此而来。“紫禁城与大运河”分为“运河漂来紫禁城”“天下美物聚宫城”两个部分,阐释了紫禁城营建与大运河的密切关系,并以北上宫廷的瓷器、漆器、玉器等文物将清代宫廷生活片段一一呈现</p> <p class="ql-block">展览通过“盛世东都、汴水繁华”“财赋京师、富甲齐郡”“漕运枢纽、往来盐商”和“人文江南、鱼米水乡”四个部分来呈现不同历史时期大运河沿线的城镇景观,反映运河沿线人民的勤劳智慧与美好生活。“再现”隋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两个时间段里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河段的“城市历史景观”,打造了一个有历史场景和真实业态、让观众身临其境、可以互动体验的展厅</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博物馆的塔是大运塔,位于扬州三湾风景区,是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扬州运河文化新地标</p> <p class="ql-block">仿唐塔设计,采用钢结构主体,塔檐、围栏及四周为透明玻璃幕墙,是扬州首座“钢身塔”和“透明塔”</p> <p class="ql-block">登塔俯瞰大运河秋色</p> <p class="ql-block">俯瞰扬州</p> <p class="ql-block">运河大拐弯</p> <p class="ql-block">双拐</p> <p class="ql-block">乌桕红了</p> <p class="ql-block">宝塔镇河妖</p> <p class="ql-block">这个博物馆体量够大,物件够多,古街够味,就是废腿</p> <p class="ql-block">途径文峰塔。</p><p class="ql-block">文峰塔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区宝塔湾运河畔,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塔始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由知府虞德晔主持修建,为七层八面砖木结构楼阁式塔,通高44.75米,采用砖石须弥座、底层回廊围绕,二至七层为挑廊做法,八角攒尖屋顶,铸铁塔刹系扬州现存唯一寺院古塔。塔身青砖青瓦结构,历经多次修缮:清康熙七年(1668年)地震致塔尖倾倒,咸丰三年(1853年)木构遭兵燹,仅存砖体;1957年、2006年修复塔院与木结构,2006年重列省级文保单位。塔畔运河段为唐代鉴真东渡启航地及清代帝王南巡途经处。文峰塔与通州燃灯塔、临清舍利宝塔、杭州六合塔并称“运河四大名塔”,2009年入选《京杭大运河》特种邮票。塔旁文峰寺现存清代前殿、后殿等建筑,经修缮后作为宗教活动场所。现规划以大运河文化带为依托,联动周边打造文旅商旅集聚</p> <p class="ql-block">打卡何园。</p><p class="ql-block">何园,坐落于江苏省扬州市的徐凝门街66号,又名“寄啸山庄”,是一处始建于清代中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被誉为“晚清第一园“,面积1.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何园由清光绪年间何芷舠所造,片石山房系石涛大师叠山作品。曾在何园寓居过的名人有很多。著名国画大师黄宾虹,他六次来扬州,寓居在骑马楼东一楼。著名作家朱千华先生,曾寓居何园五年多,其旧居在骑马楼东二楼。何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批20个重点公园之一,主要景点有复道回廊、骑马楼等。何园是清代后期扬州园林的代表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窗格里的秋色</p> <p class="ql-block">哈哈有文创雪糕</p> <p class="ql-block">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p> <p class="ql-block">何园不大 随意溜达不过一个钟</p> <p class="ql-block">途径四望亭。</p><p class="ql-block">四望亭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四望亭路螃蟹巷9号,全天免费开放。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或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原名文奎楼,后称魁星阁,属江都县学组成部分。清康熙、雍正年间曾修葺,为砖木结构八面三层建筑,底层设十字拱门联通街道,形成“过街亭”特色,二、三层设窗栏隔扇,檐角悬挂24个风铃。1962年列为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曾在顶层架设木构作瞭望哨。</p> <p class="ql-block">打卡史可法纪念馆</p><p class="ql-block">史可法纪念馆是纪念明朝末年抗清民族英雄史可法的著名历史遗迹,位于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广储门外街24号,扬州梅花岭畔、南临古城河、史可法路南端,内建明代史可法的衣冠墓,占地6000多平方米。截至2022年,馆藏文物439件/套,珍贵文物6件/套,年度观众总数71887人。墓分地面和地下建筑两部分,墓周围绕以短墙,墓前立“史忠正公墓”石碑,墓之左右各辟圆门,上嵌“梅花岭”石额。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清同治九年重建,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朱德委员长题写牌匾,1991年10月江泽民总书记亲自陪同朝鲜前主席金日成前来参观</p> <p class="ql-block">据说这棵银杏树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院正中为“飨堂”,堂前两边悬清张尔荩撰名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堂内明间有云纹形梅花罩格,上悬“气壮山河”横匾。两边悬有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吴熙载篆书的楹联:“生有自来文信国,死而后已武乡侯”。堂正中供奉1985年为纪念史可法殉难340周年而塑的史可法干漆夹像</p> <p class="ql-block">其实看的就是银杏</p> <p class="ql-block">护城河的清理</p> <p class="ql-block">来到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个园。</p><p class="ql-block">个园(Geyuan Garden),位于扬州市盐阜东路10号,南临东关街,北接盐阜东路,占地面积约为2.3公顷,是座前宅后院的江南私家园林,是中国十大名园林之一。个园原址为明代“寿芝园”,到清代康乾年间归两淮盐商马氏兄弟所有,即“街南书屋”,嘉庆年间被盐商黄至筠购入,并扩展为前宅后院式住宅园林。个园之所以叫“个园”,是因为园主人黄至筠生性爱竹,园中植有万竿绿竹,且竹叶形似“个”字,半个“竹”字便是“个”,故而得名;清咸丰时期,个园曾遭兵火之灾,虽未受重创,却日渐衰败;1982年,个园正式对游客开放;2002年,在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个园回收了南部住宅五路豪宅中的三路,将使历史原貌趋于完整。个园,以遍植青竹而名,以春夏秋冬四季假山而胜;主要分为房屋、庭院和竹林三个部分,布局规整,房屋的后面为庭院,也是个园的核心部分,庭院楼阁、湖水和假山石交相辉映。个园也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盐商园林,它向我们展示出盐商文化的方方面面,体现出盐商精致生活的丰富内涵</p> <p class="ql-block">个园,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人民日报》著文将个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列为“中国四大名园”;2005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二十家重点公园之一。2013年,“个园史料馆”在个园南部住宅区建成并对外开放。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个园也被纳入其中。2016年,成为首批国家重点花文化基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扬州这园那园很多,都不外乎亭台楼阁、小桥流水……</p> <p class="ql-block">个园中假山以四种不同的石材展现四时之景:石笋石点缀春山,与春山中的竹林组成春景之山;太湖石装点夏山,以瘦、皱、露、透的山石皴法孤置成峰,既给人婀娜多姿的造型之感,又给人透风清凉之意,展现夏山之景;黄石堆叠成秋,颜色橙黄的细砂岩是扬州盐商普遍存有的山石材料,石料体积较大,易受风化,表面如斧劈,园中黄石堆叠的假山仿秋季万物萧瑟之景;宣石垒砌冬山,旧石表面有如积雪覆盖在灰色石材上的形态,而山后留有听风音洞,用以表达风音冬雪之景。这样形成的带有四时特征的假山遍布园中,是个园最著名之</p> <p class="ql-block">前宅后院之连接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端坐</p> <p class="ql-block">光影</p> <p class="ql-block">个园比何园大不少,但大同小异</p> <p class="ql-block">走累了,坐个黄包车歇歇脚</p> <p class="ql-block">江泽民故居</p> <p class="ql-block">高墙深院</p> <p class="ql-block">据说原来是小姐们的闺阁</p> <p class="ql-block">参观朱自清故居</p><p class="ql-block">朱自清故居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安乐巷27号,始建于清代,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采用传统三合院形制,占地约700平方米,包含门厅、厢房、天井等结构,青砖铺地、雕花屏门等清代民居元素保存完好。故居于1982年列为市级文保单位,2006年晋升国家级文保单位,2016年起免费对外开放。故居完整保留朱自清生活原貌,书房、卧室陈列其生前书橱、烟斗等遗物,堂屋悬挂康有为撰联及王原祁山水画。东厢房展示《背影》中父亲朱鸿钧相关实物,西厢房还原庶母与子女生活场景。第二进设有序厅与展厅,立有江泽民题词塑像,系统展示朱自清生平事迹及手稿文献。故居现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常年举办家风教育与文学主题活动</p> <p class="ql-block">很小,东西厢房、大堂、主人卧室没几间房,院子也很小</p> <p class="ql-block">小家小园是文人与商人的区别</p> <p class="ql-block">新晋的网红打卡地皮市街</p><p class="ql-block">皮市街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古城核心区,北接文昌路,南连广陵路,全长689米,是连接东关街与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通道。其名源于元代马军营皮货贸易,明清时期发展为南北分界的专业皮货市场:南段主营皮衣帽,北段经营皮具靴履,清末民初逐渐衍生茶食店、医院等生活商铺。该街曾为扬州基督教会发源地,清同治至光绪年间因“教案”冲突两次引发民众抗议及朝廷介入,成为近代中外关系的重要见证。历史上街道宽仅3米,2006年首次改造拓宽至11米并铺设花岗岩麻石以保护古城风貌,2014年二次改造通过打磨、火烧工艺解决路面颠簸及积水问题。近年来,街区通过整合非遗、老字号资源,引入文创、轻食等业态,打造“文艺范”与“烟火气”融合的网红街区,形成夜食、夜游、夜购等六大夜间消费场景</p> <p class="ql-block">暮归</p> <p class="ql-block">2025.11.14,本来是打道回府的日子,看到关于重宁寺的帖子,觉得值得去看看,故改签了火车票,续住了酒店,前来打卡重宁寺</p> <p class="ql-block">扬州重宁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为清代八大名刹之一。寺本“平冈秋望”旧址,现存中轴线上的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占地面积约1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000余平方米。第一进为天王殿,硬山结构,面阔五间,拱门上有石额“波罗密门”,后檐有外廊;第二进为大雄宝殿,面阔五间,歇山重檐顶,檐下有斗拱,四面有廊,殿内以八根铁栗木作柱,铁栗木高度均在15米以上。天花上满施彩绘,中央有斗八藻井,保存较好;第三进为藏经楼,硬山重檐,高三层,面阔五间,前有走廊。楼西尚存方丈室,为四合院建筑。扬州重宁寺大雄宝殿悬挂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御赐“普现庄严”和“妙香花雨”匾,及清高宗弘历撰写的《万寿重宁寺碑》。寺内壁画系“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所绘。扬州重宁寺气势宏大,建筑用料考究,尤其是大雄宝殿的建筑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扬州重宁寺大雄宝殿悬挂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御赐“普现庄严”和“妙香花雨”匾,及清高宗弘历撰写的《万寿重宁寺碑》</p> <p class="ql-block">斗八藻井</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以八根15米高的铁栗木柱著称,这种木材在全国寺庙中极为罕见,顶部保留清朝彩绘天花与斗八藻井,色彩鲜艳如初</p> <p class="ql-block">自1908年起闭门修缮117年,主要因咸丰年间战火损毁,2025年9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同步推出"重宁启·珍宝现"文物展,展出元代釉里红大罐等重要文物</p> <p class="ql-block">1783年由两淮盐商为迎接乾隆第六次南巡而建,乾隆赐名"万寿重宁寺",与天宁寺共称"江南小故宫”</p> <p class="ql-block">重宁寺不大 文物够美</p> <p class="ql-block">街对面的天宁寺。</p><p class="ql-block">天宁禅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城北丰乐上街3号,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东晋,相传为谢安别墅,后由其子司空谢琰请准舍宅为寺,名谢司空寺。武周证圣元年(695年)改为证圣寺,北宋政和年间始赐名“天宁禅寺”。明洪武年重建,正统、天顺、成化、嘉靖间屡经修葺。清代列扬州八大古刹之首,康熙帝南巡曾驻跸于此。乾隆帝二次南巡前,于寺西建行宫、御花园和御码头,御花园内建有御书楼——文汇阁。天宁寺,被列为扬州八大古刹之寺的石碑镶在山门正上方。</p> <p class="ql-block">寺内所有的殿都没有开放</p> <p class="ql-block">只能外面看看</p> <p class="ql-block">修缮中的天宁寺</p> <p class="ql-block">天宁寺大门口就对着御码头</p><p class="ql-block">扬州御码头位于江苏省扬州市丰乐上街天宁寺西侧,现存青石建筑系乾隆十八年(1753年)扬州盐商为迎接乾隆南巡所建,现作为“乾隆水上游览线”起点保存完好。码头采用“御马头”称谓(去石字旁),现存乾隆题诗碑刻“小艇沿流画浆轻,鹿园钟磬有余音”等遗迹。该码头历经康熙、乾隆两朝鼎盛:康熙五次南巡均驻跸天宁寺行宫,曹雪芹祖父曹寅曾四次在此接驾并奉旨刊刻《全唐诗》。周边分布冶春茶社、卷石洞天等景观,构成扬州古城水岸文化带核心节点</p> <p class="ql-block">天宁寺为扬州名刹,始建于晋代。康熙帝五次南巡,每次都在天宁寺西园的行宫内居住,寺下是他上下龙舟的码头</p> <p class="ql-block">因为皇帝的脚下不能有任何障碍,因此御码头的“码”去掉了石字旁。乾隆皇帝曾题:“小艇沿流画浆轻,鹿园钟磬有余音。门前一带邗沟水,脉脉常含万古情。</p> <p class="ql-block">我也享受一下帝王的待遇,在御码头坐船</p> <p class="ql-block">诺大的船只有我一个人,很爽</p> <p class="ql-block">桥洞</p> <p class="ql-block">树洞</p> <p class="ql-block">虹桥</p> <p class="ql-block">抵达瘦西湖南门</p> <p class="ql-block">梦里水乡</p> <p class="ql-block">马不停蹄赶来运河坐船,结果被告知船去加油了</p> <p class="ql-block">沿着运河走走也不错</p> <p class="ql-block">一部扬州运河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古代扬州发展史在这段运河的沿岸,有世界四大宗教活动的著名场所琼花观(西汉·道教);高旻寺(隋代·佛教)、普哈丁墓园(宋代·伊斯兰教)和天主教堂(清代·天主教);有反映扬州古港、水利和城池建筑的遗址水斗门、龙首关(钞关)、东关古渡(双瓮城)和古湾头闸;有古代帝王巡视扬州留下的遗迹:瓜洲古渡锦春园、高旻寺行宫御园和龙衣庵;有体现“富比王侯”的扬州盐商住宅群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个园以及汪氏小苑等;有唐代扬州鉴真大和尚东渡日本时的启航地文峰塔。在这条运河线上,留下了历代著名文人墨客大量的诗文名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嘹唳塞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州”(李绅);“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等等。这些千古名句,描绘了古代扬州曾经有过的“歌吹沸天”、极尽繁华的辉煌时代,而这一切无不与运河一脉相承。在运河绵延千里的岸线上,扬州与运河的兴衰息息相关。</p> <p class="ql-block">扬州古运河位于扬州市邗江区高桥路92号。扬州古运河是整个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扬州境内的运河与2000多年前的古邗沟路线大部分吻合,与隋炀帝开凿的运河则完全契合,从瓜洲至宝应全长125公里。其中,古运河扬州城区段从瓜洲至湾头全长约30公里,构成著名的“扬州三湾”。这一段运河最为古老,可谓历史遗迹星列、人文景观众多</p> <p class="ql-block">继续坐黄包车歇脚</p> <p class="ql-block">再逛东关街</p> <p class="ql-block">有趣又热情的车夫</p> <p class="ql-block">车夫推荐的扬州非遗珍宝博物馆,还真不错</p><p class="ql-block">扬州非遗珍宝馆,东临古运河,位处扬州486非遗集聚区。非遗珍宝馆汇聚了扬州工艺美术馆、扬州玉雕馆、扬州漆器馆和中国剪纸博物馆的精品馆藏,同时,也是中国印刷博物馆广陵分馆,可谓“五馆合一</p> <p class="ql-block">扬州工了不起啊</p> <p class="ql-block">玉器馆看的我挪不动步</p> <p class="ql-block">中国剪纸馆</p> <p class="ql-block">漆器馆</p> <p class="ql-block">太漂亮了</p> <p class="ql-block">印本馆</p> <p class="ql-block">综合剪纸、漆器、印本</p> <p class="ql-block">2025.11.25 星巴克的圣诞季总是来的早一些,今年的第一杯榛果拿铁是在扬州喝的</p> <p class="ql-block">终于要打道回府了,特种兵式的扬州打卡结束啦</p> <p class="ql-block">对于扬州感觉不错,是个可以闲来随便逛逛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再见扬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