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2025年10月2日是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堂)建校130周年。习总书记致信祝贺,全校师生倍感鼓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天津大学的历史可追溯至1895年,她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历经多次更名与调整,最终于1951年定名天津大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1895年10月2日(光绪二十一年)盛宣怀通过直隶总督王文韶,禀奏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光绪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后更名为北洋大学堂,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官办大学,这一天也成为中国第一所大学建校纪念日。 当年校址在天津海河畔大营门博文书院(即现今河西区海河中学位置)。</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00年因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北洋大学堂被德军司令部占领,学校被迫停办 。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03年时任直隶总督袁世凯接管“都统衙门”一年后,决定北洋大学堂迁至天津西沽武库复校(即现今红桥区北运河北洋桥畔河北工学院址) 。 1912年改称“北洋大学校” 。 1913年定名“国立北洋大学”,颁布校训“实事求是” 。 1928年:更名为“国立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 。 1929年:根据《大学组织法》更名为“国立北洋工学院” 。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全国教育布局调整,1951年正式定名“天津大学” 。 迁址南开区卫津路七里台校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抗战期间,天津大学(原北洋工学院)经历了三次西迁,始终坚守教育火种,传承科学与民族使命。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天津沦陷,北洋工学院校舍被日军侵占。同年9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后改西北联大),北洋师生迁往西安。1938年3月,因日军逼近陕西门户,西北联大再次西迁至汉中城固县古路坝。七星寺分院仅靠蜡烛照明,师生坚持“开夜车”苦读,形成“七星灯火”精神。 1939年9月,校长李书田受命筹建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后称“小北洋”),在西昌等地招生传承北洋精神,对西南工业发展(如攀枝花铁矿发现)贡献卓著。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天津大学卫津路七里台校区东门前的卫津河两侧风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11月17日一早和老伴相约北洋、走进天大,感受这所大学130年的历史荣光。进得校门一块巨大的山水巨石影壁映入眼帘,背面是北洋大学校训“实事求是”,正是“北洋天大百卅岁,实事求是耀华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梦成真”石雕是2005年校110周年校庆时,由校友捐赠的纪念石,取自三峡大坝的花岗岩岩芯,象征三峡工程及北洋学子的成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天津大学卫津路七里台校区导引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今日是立冬后大幅降温的首日。北风嗖嗖,已至冰点,秋叶铺地,我们兴趣盎然地感受名校火热的传承精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北洋广场前草坪落叶纷飞,一把红椅虚位以待,成为打卡北洋纪念亭的最佳取景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北洋纪念亭是天津大学标志性建筑,位于卫津路七里台校区北洋园内,始建于1995年百年校庆之际,由建筑学院彭一刚教授设计、校友捐资建造该亭为花岗岩结构,仿照1903年北洋大学校门建造,四面形态相同,饰有双龙戏珠浮雕及“北洋大学堂”字样,拱形门区域与敬业湖景观相连。亭内镌刻校史略、校歌歌词、茅以升题写的“实事求是”校训及中国首张大学钦字第一号文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北洋大学校友张太雷雕像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张太雷而建的半身铜像,底座镌刻有徐向前、聂荣臻、胡耀邦的题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马寅初雕像。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是天津大学于2017年12月成立的二级学院,以该校校友、经济学家马寅初命名,依托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组建国家能源、环境和产业经济研究院,重点开展能源经济学、环境与气候变化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与政策咨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敬业湖上的“实事求是”亭。亭内地面正中央有一方硕大的篆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莘莘学子灼灼其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天津大学主楼(第九教学楼)是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及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创始人徐中教授设计,1953年始建,采用中国传统歇山式大坡顶、飞鸽形鸱吻和琉缸砖清水墙面,主体为砖木四层结构,体现中西建筑技术融合。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主楼结构保持稳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师生情雕塑主题“尊师重教”,展现孔子模样的长者带领孩子们嬉戏的场景。 雕塑由管理学院1983级校友王荣泰(《中国剪报》创始人)于2001年11月率中国剪报社全体同人捐建,旨在表达对母校及师长的感恩之情。 雕塑通过长者与孩童的互动,象征尊师重教的校园传统,同时体现天大“实事求是”的精神内核。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在天津大学图书馆逸夫楼青年毛泽东半身塑像前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冬日暖阳照射天大钟楼熠熠生辉。铁钟作为校园历史的一部分被保留和展示。它不仅是学校建筑遗产的组成部分,也承载着天津大学“实事求是”的校训精神和严谨治学的传统。 铁钟常与校园内的历史建筑(如九楼、校训石等)一同出现在校史展览或文化活动中,用于讲述学校的历史沿革和精神传承。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天大的英年才俊走或骑行在校园北洋道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庆祝建校130周年的巨幅对联将校园装扮的喜庆满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友谊湖苇草摇曳,给冬日涂抹金黄的颜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爱晚湖,湖光荡漾,鸭鹅欢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王学仲艺术探究所。已故南开大学教授王学仲精通书法、绘画、文学、哲学,是一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家,创立“黾学”学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青年湖,水天一色,波光粼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新落成的双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一棵大树根部分开四衩,顽强的生发,与北洋天大一起成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独步石。独步石的设立与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的历史变迁紧密相关。1895年建校以来,学校历经多次迁址(如西沽、陕西等地),但“实事求是”的精神始终延续。独步石的建造进一步巩固了这一精神传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冯骥才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冯骥才是中国著名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现任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天津大学冯骥才博物馆于2025年10月2日130周年校庆开馆,大门口的青铜《天马》高4.5米、长4.37米,是书画大家韩美林的作品,雕塑底座的设计不是方方正正的,而是有一个小爬坡,代表着冯骥才几十载艰辛奋斗、攀登不息,暗含‘路虽远,行则将至’的哲思。”</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国际著名雕塑大师吴为山创作的雕塑《李白》很飘逸放在澄心池中,诗仙临水照影,举杯邀月,彰显浪漫不羁的千古诗意。著名雕塑家陈云岗创作的铜塑《老子》,与求仙问道的李白与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遥遥相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作为天津大学130周年校庆的重点工程,冯骥才博物馆把冯研院大楼及其南侧的原土木工程系土建馆营造为一个和谐而优美的整体,充分体现冯骥才“学院博物馆化”的理念。冯研院大楼曾获评“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这两座各具特色的建筑,正在被冯研院以当代文化理念连接,成为开展通识和审美教育的课堂,学习与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浸式平台,天津大学的新文化地标,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澄湖中的李白雕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老子雕塑,与李白遥相对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徐志摩于1916年在北洋大学读书。冯骥才为使大学博物馆化,请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老师商长虹制作徐志摩铜像,于2015年时值天津大学建校120周年时,徐志摩再次回到母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神鞭雕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澄湖中的锦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龙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中午的暖阳下,结束了北洋天大时光漫游,130年的实事求是办学之路漫长艰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理念初心始终,传承不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曾言拍摄并编辑于2025年11月17日,农历九月廿八</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