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兰亭集序</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 魏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原文]:</span></p><p class="ql-block">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译文] </span></p><p class="ql-block">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深远高雅的情思。 </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借以纵目观赏,开畅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p><p class="ql-block">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中晤谈,互相倾吐心里话。(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所爱好的事物上,言行不受拘束,狂放不羁。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各不相同,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着这种变化而有所不同。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p><p class="ql-block">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像符契那样相合,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赏析]</span></p><p class="ql-block"> 公元353年(晋穆帝永和九年)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是一篇序文。文中描绘了兰亭山水之美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王羲之面对山水胜景与宴会之乐,敏锐捕捉到欢愉背后的无常:美景终将消散,生命终归尘土。这种对生死命题的直击,源于魏晋时期战乱频仍带来的集体生存焦虑。作者批判当时流行的"一死生"消极观念,既承认生命有限,又主张珍惜当下的真诚体验。文中"仰观宇宙""俯察品类"的视野,将个人悲喜置于天地时空维度,展现出独特的生命美学。从哲学层面看,该文打破庄子"齐万物"的虚妄,强调生死差异的真实性;从文学技法看,骈散结合的句式如清泉出谷,以"崇山峻岭"对"清流激湍",用"静躁不同"喻处世之道,既具音韵美又含象征义。情感表达上,前半段写景明快如春溪,后半议论沉郁似秋潭,形成巨大张力。作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文本载体,内容与书法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对生命思考的双重典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