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开篇前,先致敬我忠实的心脏。</p><p class="ql-block">今天,透过CTA的影像,我第一次真正地、仔细地端详了你——这颗忠于职守,跟随了我一生的心脏。</p><p class="ql-block">几十年来,你在我浑然不觉的胸腔里,夜以继日地律动,为我承载悲欢喜乐,为我奔赴山海人间。你任劳任怨,默默奉献,而我却几乎从未正眼看过你一眼。此刻,除了深深的感谢,更有无尽的内疚与自责。</p><p class="ql-block">原来,我生命里最恒定、最可靠的伙伴,一直是你。</p><p class="ql-block">所以,为你拍下这一组“写真”,于我而言,是迟来的凝视,是理所应当的仪式,更是一场郑重的告白。</p><p class="ql-block">谢谢你,从未停歇。</p><p class="ql-block">与我的心脏,相识半生有余,今日初见。</p><p class="ql-block">原来这世上最不朽的忠诚,就藏在我胸膛的方寸之间。你默然跳动,履行着我们与生俱来的契约,而我,却曾是那个失察的合伙人。</p><p class="ql-block">这组影像,是为这份沉默的伟业立传。再次深情地谢谢从未停歇的你!</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步入老年,生病在所难免。不知不觉间,医院就成了一个常来常往的地方。</p><p class="ql-block">现在对医院各科室的布局,熟悉得就像年轻时逛商场——闭着眼睛都能找到想去的柜台,那种方位感,可谓如数家珍。</p><p class="ql-block">这过程,也是每一位老年人学习与进步的另一种途径。我们应主动充实医学科普知识,不仅了解疾病的基本来龙去脉,也要学会接纳接踵而来的、形形色色的身体不适。</p><p class="ql-block">生命有限,身体里的器官与“零部件”同样也有其使用寿命。多数人步入六七十岁后,隔三差五便会收到这些器官发来的“报修”或“维护”信号。面对这些合理诉求,大脑作为身体的“指挥中心”,必须高度重视,及时响应,妥善处理,才能维持机体正常运转。</p><p class="ql-block">衰老与疾病,是生命场中必须面对的对手。与其鏖战,不如智取。我们当避免两个极端:一曰掉以轻心,一曰如临大敌。最高明的策略,是运用生命的辩证法,与之斗智斗勇,甚至化敌为“友”,在共处的状态中,体会其乐融融的安然。这需要的,正是一种“重视有度,藐视有限”的平衡艺术。最终,我们学会的并非彻底征服,而是如何与之和谐共生,在这有限的山石林泉间,开拓出无限的精神疆土,实现生命质量的“双赢”。</p> <p class="ql-block">2017年,我先后接受了两次胸部手术。</p><p class="ql-block">虽然术后恢复顺利,但胸前仍偶尔出现压迫感和捆绑感,尤其在频繁活动上肢或天气炎热、走路较快时容易发生。这种不适通常持续五分钟左右,会自行缓解。</p><p class="ql-block">我一直认为这与胸部手术后的组织黏连有关。多年来,这个症状时有发生,发作时虽然不影响肺部正常的扩张与呼吸,但那种被束缚和压迫的感觉始终存在。几次复查时,我都向医生提及这个问题,医生却认为这与手术关系不大,并建议我去心内科进一步检查。</p><p class="ql-block">在我心里,却始终觉得这应该和手术有关。毕竟作为非专业人士,我说不出什么医学依据,只是凭直觉感到它不至于造成严重问题。每次症状出现,忍一忍也就过去了,我总把希望寄托于时间——或许随着岁月流逝,它会慢慢好转。</p><p class="ql-block">然而一晃八年过去了,这个症状并未如我所愿逐渐消失,依旧时不时地发作。</p> <p class="ql-block">每次发作均与上肢活动有关,并非剧烈运动,或在厨房里擦擦抹抹洗洗刷刷时,或上肢活动频繁时就会发生。</p><p class="ql-block">退休在家的我和爱人,一日三餐并没有严格的时间约束,每当此时我就会干一干休息休息。多数也没有难受到无法忍受。</p><p class="ql-block">上周包饺子包到一半,又出现该症状,爱人说够吃了就不包了吧,劝我去休息,我觉得就盛几个了就把它包完吧。</p><p class="ql-block">包完后我去休息,爱人煮饺子,饺子上桌喊我过去吃,这时已经缓解,吃完饭出去散个步顺带取一下快递,回来路上那种莫名的压迫捆绑感再度出现,越走越严重,当时真想就地坐下休息,下意识里还是硬撑着走了回来 。回到家,一屁股坐下,一下也不想动了,大概休息五分钟后逐渐好转。</p> <p class="ql-block">心绞痛这个词早有耳闻,但心绞痛具体是怎样一种痛感,我却全然不知。过去望文生义,总以为是一种“要命”的剧痛,让人难以忍受。直到前不久,我偶然看了一个科普视频,才明白心绞痛通常是压榨性、紧绷性的闷痛,而不是刀割般的锐痛。</p><p class="ql-block">我仔细回想自己的症状,发现似乎与视频中描述的非常相似。</p><p class="ql-block">前几日偶然间又一次胸前压迫捆绑感发作,似乎严重于以往。</p><p class="ql-block">为了弄清楚真相,我和爱人决定去急诊一探究竟。抵达急诊时,症状已基本缓解。接诊医生听完描述后,也认为表现极似心绞痛,随即为我安排了心电图、心脏超声和相关血液检查。然而结果出来后,各项指标竟都接近正常。</p><p class="ql-block">出于谨慎,医生建议我去心内科门诊进一步就诊,并提到必要时可考虑做冠脉CTA检查。</p><p class="ql-block">回家后几天,那种不适感又一次出现。我忽然想起医生的建议,便在线上预约了心内科门诊。次日按时就诊,轮到我时,我将症状的来龙去脉挑重点简明、如实告诉了医生。医生似乎心中已有判断,随即让助手开具了住院单,建议我住院接受介入造影检查。</p> <p class="ql-block">拿到住院单后,我并没有直接去办入院手续。</p><p class="ql-block">回到家中反复思量,始终犹豫:以我目前的症状,介入造影真的是最必要、最佳的选择吗?心里七上八下之际,我在线上问诊了两位心内科医生,他们给出的建议都是优先做冠脉CTA,也就是增强CT。</p><p class="ql-block">我又咨询了两位做医生的朋友,了解到介入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准确率约在95%以上,但它属于有创操作,存在一定风险(尽管原则上基本可控);而冠脉CTA无创,准确率约90%,但辐射剂量大约是介入造影的一倍。</p><p class="ql-block">说实在的,我对造影剂的辐射作用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疑虑。</p><p class="ql-block">一时间陷入了两难。</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开始了仔细认真的梳理。</p><p class="ql-block">考虑到自己没有三高(血糖、血脂、血压),没有家族史,也没有烟酒等不良嗜好,最初的发作在胸部手术之后,那时年龄刚刚六十出头,怎么想患冠心病的几率都应该是极低的。</p><p class="ql-block">CTA与介入说不上那个最好,各有利弊,只是那个更适合而已,那么,那个更适合自己呢?两难中上Deepseek寻求答案。</p><p class="ql-block">Deepseek分析的结果是:“您的症状有几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心绞痛典型特征:</p><p class="ql-block">诱因明确:与体力活动增加直接相关(包饺子、走路快)。这会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p><p class="ql-block">性质描述:胸前“压迫感”、“捆绑感”,这是心绞痛非常经典的描述,而不是针刺样或刀割样的疼痛。</p><p class="ql-block">持续时间:约5分钟,可自行缓解。典型心绞痛发作通常持续数分钟,休息后可缓解。</p><p class="ql-block">检查结果:静息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正常,并不能排除冠心病。 因为很多冠心病患者在未发作时,心电图是完全正常的。心脏超声主要看结构和功能,除非冠状动脉病变已严重影响心肌,否则早期冠心病心超也可能正常。</p><p class="ql-block">虽然您自己认为是术后黏连,但医生们(包括您的肺癌手术医生)认为关系不大,这是基于医学判断:术后黏连的疼痛通常与特定姿势、呼吸深度相关,而您这种与劳力相关、一过性的压迫感,更符合心绞痛的模式。”</p><p class="ql-block">AI给出的:“综合建议与结论</p><p class="ql-block">1. 高度重视,积极检查:您的症状确实需要认真对待,不能简单归咎于术后黏连。听从心内科医生的专业建议是正确的方向。“延误病情”的风险可能大于“过度治疗”的风险。</p><p class="ql-block">2. 首选沟通,再做决定:强烈建议您先回到心内科门诊,和医生充分沟通上述问题,特别是关于 “先做CTA筛查”的可能性。告诉医生您的顾虑,一个好的医生会理解并为您解释清楚。”</p> <p class="ql-block">如今各大医院门诊量巨大,医生在每个患者身上能分配的时间十分有限,能够耐心听完主诉已属不易。</p><p class="ql-block">就我而言,本就不是喜欢啰嗦的人,因此每次就诊前都会提前做准备:一些次要问题,我会先通过AI查询了解;剩下确实难以把握的,则整理出一两个关键问题。面诊时直击重点,尽可能节约医生的时间。</p><p class="ql-block">即便如此,走出诊室时仍常常一头雾水。只好回到家后,再次借助AI继续寻找答案。</p> <p class="ql-block">鉴于此,我又看了另一位心内医生的门诊,他明确建议先门诊做CTA,预约~检查~等结果,说是第三天出结果,第二天下午按耐不住的我试的看一下医院的公众号,却意外发现结果已经出来了。</p><p class="ql-block">结果是:</p><p class="ql-block">冠状动脉CTA示:冠脉呈右优势型,左主干起源于左窦,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右窦。 左主干(LM)未见斑块及狭窄。 左前降支(LAD)未见斑块及狭窄。 第1对角支(D1)未见斑块及狭窄。 左回旋支(LCX)未见斑块及狭窄。 钝缘支(OM1、OM2)未见斑块及狭窄。 中间支(RI)未见斑块及狭窄。 右冠状动脉(RCA)近段可见局限性偏心性混合斑块及非钙化斑块,最窄处管腔轻度狭窄(约30%);中段、远段未见斑块及狭窄。 右后降支(R-PDA)未见斑块及狭窄。 右外侧支(R-PLB)未见斑块及狭窄。</p><p class="ql-block">诊断意见:</p><p class="ql-block">1.右优势型冠状动脉。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累及RCA近段,管腔未见明显有意义狭窄,请结合临床及其它心脏检查。”</p><p class="ql-block">不难看出我的心脏现在的状况,以本人的年龄而言还是非常乐观的。</p> <p class="ql-block">乐观归乐观,虽然排除了心脏问题。那么类似于心绞痛的症状是从何而来的呢?</p><p class="ql-block">带着这个问题我又一次提问了万能的Deepseek。</p><p class="ql-block">AI首先感谢了我的信任</p><p class="ql-block">“感谢您的信任。很高兴看到您的心脏CTA结果排除了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这是一个非常积极和令人安心的信号。然而,您仍然感受到的心脏压迫感和捆绑感是真实存在的,需要我们认真对待。”</p><p class="ql-block">接下来是AI分析的三种可能性:</p><p class="ql-block">“1. 胃食管反流病;(删除详解)</p><p class="ql-block">2. 焦虑或惊恐发作;(删除详解)</p><p class="ql-block">3. 胸壁问题;例如肋软骨炎(连接肋骨和胸骨的软骨发炎)、肋间肌肉拉伤或劳损。这些部位的炎症或损伤会导致胸部特定位置的疼痛和压迫感,通常在按压、深呼吸或改变姿势时感觉更明显。(节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之后我再次提醒AI:“发作多在上肢频繁活动后,日常家务洗洗刷刷,擦擦抹抹之后,并不是什么重体力。</p><p class="ql-block">自八年前肺部两次手术后就时而出现此类症状。”</p><p class="ql-block">AI:“非常感谢您提供这个至关重要的信息。“症状发作多在上肢频繁活动后” 以及 “自八年前肺部二次手术后出现” ,这两个线索极大地缩小了我们需要考虑的范围,也让我们的分析方向变得更加清晰。</p><p class="ql-block">基于这些新信息,您的心脏压迫感和捆绑感,极有可能与您之前的胸部手术史相关,而非原发性心脏问题。以下是几种最需要怀疑的可能性:</p><p class="ql-block">最可能的原因:与胸部手术史相关的并发症。”</p><p class="ql-block">“1. 胸廓出口综合征</p><p class="ql-block">这是什么? 胸廓出口是锁骨与第一肋骨之间的一个狭窄区域,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束(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静脉)通过。胸部手术,尤其是肺部手术,可能会改变这个区域的解剖结构,比如形成疤痕组织、粘连,或者导致肌肉功能不平衡,从而压迫这些神经血管。</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符合您的症状? 当您进行上肢频繁活动(如家务)时,需要动员胸部和肩部的肌肉,这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这个狭窄通道的压迫。</p><p class="ql-block"> 压迫神经: 会引起手臂、肩膀、胸背的疼痛、麻木、无力以及您所描述的“捆绑感”和“压迫感”。</p><p class="ql-block">压迫血管: 会影响手臂的血液供应,也可能引发胸部不适。</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非常需要重点考虑的方向。</p><p class="ql-block">2. 术后粘连或疤痕牵拉</p><p class="ql-block">任何胸腔内的手术都可能在胸膜(覆盖肺部及胸壁内侧的薄膜)或心包(心脏外层的囊)留下疤痕组织。这些粘连的疤痕组织本身没有弹性。</p><p class="ql-block">当您活动上肢时,会牵动胸壁和胸腔内的结构,这些粘连的疤痕组织会受到牵拉,从而刺激神经末梢,产生尖锐或沉闷的疼痛、压迫感。这种感觉可以非常准确地被描述为“捆绑感”或“被拉扯住的感觉”。</p><p class="ql-block">3. 膈肌或胸壁功能受限</p><p class="ql-block">胸部手术可能会影响到控制呼吸的膈神经,或导致胸壁肌肉和关节的活动度下降。</p><p class="ql-block">频繁的上肢活动需要胸廓的协调配合,如果胸廓活动受限,可能会导致呼吸辅助肌肉过度代偿,产生疲劳和痉挛,表现为胸闷和压迫感。</p><p class="ql-block">4. 心包粘连</p><p class="ql-block">虽然相对少见,但胸腔手术有时也可能引起心包(心脏的外膜)的炎症反应,愈后形成粘连。心脏在搏动时,如果被粘连的组织束缚,也可能在特定体位或活动下产生不适。”</p> <p class="ql-block">AI给出的就诊方案:</p><p class="ql-block">“首选:胸外科或心胸外科。 这是最对口的科室。医生对胸部手术后的各种并发症有最丰富的经验,他们能最好地理解手术可能带来的解剖结构改变。</p><p class="ql-block">次选:康复医学科。 康复科医生擅长评估肌肉、骨骼、神经功能,对于诊断胸廓出口综合征、疤痕粘连等问题非常有经验,并能提供物理治疗等解决方案。</p><p class="ql-block">备选:神经内科。 如果怀疑是臂丛神经受压为主,神经内科医生可以进行详细的神经传导检查来确认。”</p><p class="ql-block">最后AI又做了认真的总结:</p><p class="ql-block">“总结</p><p class="ql-block">您提供的信息——“上肢活动后诱发”和“术后出现”——是解开谜题的关键。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排除极细微的心脏问题,但目前所有的证据都强烈指向一个与您胸部手术史直接相关的骨骼、神经或肌肉问题。”</p><p class="ql-block">最后AI还给了一份暖心的安慰剂</p><p class="ql-block">“请您放心,这类问题虽然令人不适,但通常不属于危及生命的急症。通过找到对口的专科医生进行针对性评估和诊断,很有可能找到有效的管理或治疗方法(如物理治疗、药物、或特定的康复训练)。</p><p class="ql-block">希望这个更深入的分析能帮助您更有方向地去寻求进一步的诊治。祝您顺利找到原因并获得缓解!”</p><p class="ql-block">到此,虽然那个持续了数年的捆绑压迫感依旧时而出现,却解除了心脏🫀这个核心部件的可能性,其危险等级至少下降了二个级别。</p><p class="ql-block">虽然根源还在追溯中,自认为大概率与胸腔两次手术有其一定的关联。</p> <p class="ql-block">这段经历让我深切感受到,科技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化为了照亮现实的温暖力量。当面对健康的不确定时,AI以其特有的理性与精准,为我拨开迷雾,让就医之路有了更清晰的方向。这段特别的旅程,让我对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充满新的期待——相信在未来,这样的温暖科技将成为更多人在健康道路上的可靠伙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