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爱游(三)——大英博物馆(下)

<p class="ql-block">  大英博物馆对中国馆的介绍是这样写的:自古以来形成的官僚机构和统一的文字支撑着中国这个异常庞大的国家。精心设计的精美物品重新诠释过去并反映了每个时代的创新。这些陈列的展品体现了中国的独特文化和与全世界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有着延续至今的世界最古老的文明。我们只能管中窥豹略知皮毛。我把这次在博物馆看到的部分展品按年代顺序记录下来,和大家一同赏鉴那些折射出历史细节的器物,同时回想七千多年的中华历史进展。</p> <p class="ql-block">一、早期中国的青铜时代</p> <p class="ql-block">  商代的商人不用雕像来象征神灵,而是通过青铜酒器、食器等礼器向神灵献祭。与其他青铜文化不同,商代青铜器以范畴法铸造,即使用多块陶范和泥芯组成铸形后浇铸而成。饕餮纹是青铜器的常见纹饰,饕餮的形象为双眼圆凸、长鼻、犄角翻卷等。</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个带盖四足方斝。这件青铜斝(酒器)器身每面饰饕餮纹,下有4个三棱锥尖足,足略外撇。腹侧有一“鋬”,口沿上一对伞形方柱,柱间盖顶栖一神鸟。</p><p class="ql-block">展品信息:商,约公元前1200-前1046年 安阳 高25.4厘米,长15.4厘米,宽15.3厘米(足) 奥斯卡.拉斐尔遗赠</p> <p class="ql-block">  再看这个青铜双羊尊。这件青铜双羊尊(酒器)是由两头公羊的头部和身躯前侧支撑起中间的容器,羊角卷曲,双眼凸出。</p><p class="ql-block">展品信息:商 ,约公元前1200-前1046年 湖南 高45.1厘米,长41厘米,宽20厘米</p> <p class="ql-block">二、帝国时代的昌盛文化</p> <p class="ql-block">  商代的青铜器大多没有铭文。即使有,也仅铭有族氏名或族徽。到了周代,与商代相比,铭文出现了内容更多篇幅更长的类型,内容包括战事战绩、家族成员的荣誉等。</p> <p class="ql-block">  以下图康侯簋(食器)为例,这件铸造华丽精美的青铜簋,高圈足,有一对兽首耳,耳形如长牙尖角的猛兽正在吞食一只小鸟。因展品放在橱柜中观看不到内部的铭文,博物馆把铭文做在玻璃上方便游客参观。</p><p class="ql-block">展品信息:西周 河南 高23厘米,长42厘米,高26.8厘米 布鲁克.休厄尔遗赠</p> <p class="ql-block">我在书中找到铭文的图片:这是段长铭文,叙述了在周公旦平定商朝遗民叛乱(三监之乱)后,封周武王之弟康侯于卫地(今河南省境内)。</p> <p class="ql-block">  到了东周时期,擅长做精细镶嵌金属制品的北方人受擅长做精美漆器工艺的南方楚人影响在审美上比西周有了巨大的变化,奢侈品都有了精美的装饰。由此在镶嵌工艺上也有了令人惊叹的表现,错金银和鎏金工艺都用于加工装饰品。</p> <p class="ql-block">  看一个错金银铜翼虎。这件神化的虎形饰,用后腿支撑站立,爪子紧握,下颚大张。它原先可能是用于支撑铜盘或类似器物的四足之一。虎的身上有金、银、铜饰的鸟形和蛇形兽纹交织盘错,让人联想到同时期的漆器,当时的漆器装饰必定激发金属工匠的灵感。</p><p class="ql-block">展品信息:东周 高23厘米,宽9.5厘米,长11.5厘米 奥古斯塔斯.沃拉斯顿.弗兰克斯爵士遗赠</p> <p class="ql-block">  佛教起源于印度,从公元1世纪起逐渐传入中国,并在3-6世纪期间广泛传播。佛教造像是弘扬教义的一种方式,中国早期的佛教造像以浅浮雕为主,从5-7世纪,中国佛教塑像变得更加写实,人物造型也从南北朝时的清瘦飘逸转向丰满端丽。这可能受到了印度艺术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安置在展厅上下楼梯位置的汉白玉阿弥陀佛像。这尊巨大的佛像有几部分构成,腰部的接缝清晰可见,遗失的手臂原来应安置于凹槽内。尽管佛像尺寸巨大,但袈裟褶纹等细节都刻画得相当精妙细致,衣褶处原先应有彩绘和鎏金装饰。</p><p class="ql-block"> 佛像原本来自河北某石窟,根据底座的铭文记载,它于公元585年被献给崇光寺。<span style="font-size:18px;">雕像原本两侧还各有一尊较小的菩萨雕像(觉悟者),其中一尊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另一尊下落不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展品信息:隋 585年 高5.78米 河北保定含崔村崇光寺 中国政府于1935-1936年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期间捐赠</span></p> <p class="ql-block">  唐朝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在经济、社会、文化和艺术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唐代盛行厚葬,随葬品既有实用的奢侈品也有陶瓷明器。官府控制的民窑作坊大规模制造这些明器。匠人先分别制作坯体,把部件固定在一起后施釉再焙烧。色彩有绿、褐、黄、白色,偶有蓝色。人俑脸部通常素坯绘画不施釉显得更为逼真。</p> <p class="ql-block">  展厅玻璃围起来的陶墓葬俑。这组三彩俑包括镇墓兽、天王俑、文官俑、武士俑、骑马男俑和双峰骆驼。最初一些釉陶马装饰有真马的鬃毛和马尾,骆驼则装备有皮革驼缰。这些釉陶模型都施了三彩釉,在唐朝墓葬明器中相当流行。</p><p class="ql-block">展品信息:唐 728年(刘庭训卒年) 洛阳 最高90厘米</p> <p class="ql-block">因展馆拍摄条件有限,借书中的图片看得更清晰。</p> <p class="ql-block">三、帝王,文人,商贾的彩陶文化</p> <p class="ql-block">  北宋汝窑(宋代五大名窑之首)瓷。汝窑瓷器为北宋宫廷所垄断,如今现存的汝窑瓷器不超过百件。它们釉色呈天青色,器表有极其微妙的细碎开片。多出产于河南宝丰县清凉寺。现代研究人员证实汝瓷这种蓝色调呈色机制主要与溶解(于釉层玻璃态物质中)的氧化铁及微量的二氧化钛有关。</p> <p class="ql-block">这个汝窑青釉盏托的托盘呈五瓣葵花形。北宋 1086-1125年 河南 宝丰清凉寺</p> <p class="ql-block">  北宋到金的钧窑生产的瓷器属于早期钧瓷。瓷器器身粗厚,釉层色泽呈现乳浊的蓝、紫,甚至绿色调。像下图中这种釉面喷洒状的紫色是因为陶瓷匠在干燥未燃烧的釉料中添加了富含铜的颜料。钧瓷表面那些随意挥洒的图案与其他窑口上有具象意义的纹饰完全不同。钧瓷有着相对粗粝的胎体,因此被认为是大众化产品而非皇家用瓷。</p> <p class="ql-block">  易县大型三彩罗汉组像幸存下来仅10尊。据传1912年在河北易县的一个石灰岩山洞中被发现。可惜的是这10尊造像都已经流失海外,其中9尊分别在加拿大、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的公立博物馆内,还有一尊在日本一家私立博物馆。下图是公立博物馆的9尊,图片来源于《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p> <p class="ql-block">  大英博物馆展出的三彩罗汉像。罗汉像应该是先于摄氏980-1010度的温度下素胎焙烧,然后再在表面施以独特的三彩铅釉,并在眼睛和嘴唇部用黑、红点彩后再二次低温焙烧。这些罗汉像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格外逼真的脸部、手和皮肤质感。看上去像僧侣的个人肖像正仁慈地凝视着。</p><p class="ql-block">展品信息:金 约1200-1234年 北京龙泉务窑 高123厘米(含底座) 艺术基金会捐赠</p> <p class="ql-block">  我朋友看了这张照片说这个雕像非常精准地刻画了中国人几千年来心里想着问题,但不能说出来而形成的眉头紧锁,嘴唇紧闭的面容。</p> <p class="ql-block">  彩绘木观音像。这个木质的观音造像可以从他动感的服饰和自然写实的脸部上一些残留的彩绘痕迹发现曾经有过的鲜艳颜色。这尊造像的某些部分是活动的,可以拆卸,雕像内部可能曾放置过佛经等文书或珍贵的遗物、珠宝之类的供品。</p><p class="ql-block">展品信息:金 约1115-1234年 山西 高170米 艺术基金会捐赠</p> <p class="ql-block">四、元明之际的精细工艺</p> <p class="ql-block">  中国的江西景德镇是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城镇之一,景德镇陶瓷制造有1000多年历史。元朝诸帝最初在景德镇窑建立官署瓷局,令当地烧制龙文陶瓷器。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  蓝釉露胎浮雕盘。此瓷盘由于使用了通施蓝釉结合白色纹样这一极罕见的技术而闻名。根据瓷盘的质量推测,此为元朝宫廷制作的一套物品中的一件。</p><p class="ql-block">展品信息:元 约1330-1368年 江西景德镇 高1.5厘米 直径15.2厘米 亨利.J.奥本海姆遗赠</p><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导游给我的官网上的照片,可以看清凸出的龙身上的刻纹。</p> <p class="ql-block">  中国本土的青料所绘花纹颜色暗淡,质量最上乘的青花瓷所用钴料都是从中东进口。“大维德对瓶”标志着青花瓷制造的巅峰。青花瓷是有史以来第一件全球化产品,从东京到延巴克图都争相仿制。</p> <p class="ql-block">  至正青花龙纹大瓶(大维德对瓶)。这对花瓶是现存最重要的青花瓷展品,可能是全世界最负盛名的瓷花瓶。它们的意义重大是由于从瓶身上的铭文可以知道它们的具体生产日期。</p><p class="ql-block">展品信息:中国 景德镇 元(公元1351年) 高63厘米</p> <p class="ql-block">  萱草蝶纹玉壶春瓶。明成祖是明王朝第三任统治者,他为宫廷内阁制度所下的制作委托,彻底改变了景德镇的制瓷技术品质,并引入了新的模式和更高的烧制水准。像这样的壶瓶便作为外交礼物,同时也是供给北京的皇族使用的贡品。</p><p class="ql-block">展品信息:中国景德镇 明(公元1403-1425年 ) 高34厘米</p> <p class="ql-block">  菱花式鼓钉纹花盆托,刻数字“九”。新建紫禁城内会陈设各窑口生产的陶瓷器,这个是河南禹县钧窑制造的玫瑰紫花盆的盆托。这些紫花盆用于种植小型植物和花卉装点室内外。对这个盆托的年代鉴定为明代早期。</p><p class="ql-block">展品信息:明 1403-1435年 河南禹县 高6.1厘米,宽20.5厘米 宏基贞捐赠</p> <p class="ql-block">  明代朝廷与佛教寺院之间一直过从甚密,朱元璋曾出家为僧,因此朝廷后来大量捐供支持佛教寺庙修整。看一个壁画:</p> <p class="ql-block">  三菩萨壁画。这幅被切割成12块的壁画由五台山一寺庙的僧人所绘,始绘于1424年,后又分别于1437年和1468年进行过绘制。整个壁画呈金红色,画中三尊菩萨面庞丰腴,体态雍容,静静地俯瞰众生。</p><p class="ql-block">展品信息:明,约1424-1468年 河北行唐 纵403厘米,横400厘米 乔治.尤摩弗普洛斯捐赠</p> <p class="ql-block">  景泰蓝是一种用铜丝掐成花纹装饰铜胎的技术。工匠们要从铜片上剪下铜丝固定在胎体上形成花纹,在花纹中填充有五彩斑斓珐琅质色釉后反复烧制。虽然景泰蓝是明代宫廷专用的装饰技术,但在明代墓葬中却未发掘出任何一件景泰蓝器物。</p> <p class="ql-block">  展厅显眼处摆放着这个又大又胖的景泰蓝云龙纹盖罐。此罐(现知仅有两件,这是其中之一)口沿上的款识“大明宣德年制”“御用监造”,记录了该罐的主人和制作时间。此罐为宣德皇帝独享,罐上的精美龙纹是皇帝的象征。</p><p class="ql-block">展品信息:明 宣德年款 ,1426-1435年 北京 高62厘米,宽55.9厘米</p> <p class="ql-block">  近看手工镶嵌铜丝纹路的精细。虽然有的地方铜丝还是比较柔弱易断的感觉,但是手工制作出的灵活生动感令人惊叹。</p> <p class="ql-block">  明代还出了一种把小珠光贝母镶嵌在漆器上的工艺,这种工艺在漆器的表面呈现超乎想象的复杂图案和质感。展柜中摆放了四只漆器,都是明代1500-1600年期间制作的。借书中图片一一欣赏。</p> <p class="ql-block">  嵌螺钿八角托盘。上面刻画的是考生取得功名衣锦还乡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  嵌螺钿长方形漆盒。盒盖上描绘的是文人聚会场景。</p> <p class="ql-block">嵌螺钿分层漆食盒,图案繁复精美。</p> <p class="ql-block">  这个托盘称为《锦衣夜行人物图》。工匠将彩色的贝壳珠光层及细小的片状制作出与众不同的细部,盘子边缘装饰了佛教传统吉祥纹饰。</p> <p class="ql-block">  下面两个展品是明代中后期建筑和寺庙用的陶瓷。</p> <p class="ql-block">  “莲池会”观音像龛。这尊观音像是为山西一间观音阁所作,为“叚氏”家族供奉之物。</p><p class="ql-block">展品信息:明,万历年间,1573年 山西 高52.6厘米,长31.5厘米,宽18厘米(含底座)</p> <p class="ql-block">  龙纹琉璃砖。这组法华彩釉琉璃砖构成了大型的高浮雕、蓝黄釉行龙纹饰,游戈在莲花间。原先应是山西一建筑的正脊装饰。因为龙能控制水,可以使建筑远离火患。</p><p class="ql-block">展品信息:明,约1480-1580年 山西 宽39厘米,长244厘米 何鸿卿捐赠</p> <p class="ql-block">五、清:最后王朝的景泰蓝</p> <p class="ql-block">  到18世纪为止,景泰蓝在外殿和内廷中都广受欢迎,工匠们为了将宫殿装饰得富丽堂皇,创造出许多新奇的器形。大约在1720年,粉色和玻璃白应用到景泰蓝和瓷器装饰上,大大扩展了景泰蓝装饰的色彩范围。跟明代相比,清代景泰蓝釉质更为光滑,掐丝不脆弱易断。</p> <p class="ql-block">  景泰蓝香炉。下图的这只香炉是一对,分别放置在龙纹琉璃砖的两边。这对大形香炉是乾隆皇帝下令仿商周时期三足鼎制作而成,其中用了清代的颜料。器物上都有象征中国传统长寿的梅花鹿饰纹,香炉足部饰以精美的仙鹤(象征永生)造型。</p><p class="ql-block">展品信息: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 高101.5厘米,直径55厘米 H.S.E.范德彭特爵士捐赠</p> <p class="ql-block">  宝物挂屏。这是后宫用的立体挂屏,框内有景泰蓝葫芦花瓶,挂屏中还有双玉环吊坠、青铜香炉、象牙盒与瓷瓶。这些物品使用了嵌玉点翠工艺,制造出一种令人惊叹、细致入微的错视拼贴效果。</p><p class="ql-block">展品信息:清,约1700-1800年 北京造办处 高111厘米,宽36厘米,厚4厘米</p> <p class="ql-block">  就写到这儿吧,总得结束才好。<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馆参观完(其实是参观不完的,是时间到了)后我们就要离开大英博物馆,心中一阵感慨:历史上英国野蛮掠夺的经历让许多人不能释怀,</span>文物中有不少牵涉到归还的议题。但是我个人的关注点更注重于在欣赏它们的同时感受到人类的智慧,看到人类在思想文化哲学方面的发展和进步。对于我个人来说参观大英博物馆补充和扩展了我的认知,加深了对地球人历史的理解。足也。</p> <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两篇文章中文字部分参阅和引用以下资料:</p><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p><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p><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中文指南》</p><p class="ql-block">展品介绍标签以及网络资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