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秦岭路,追忆峥嵘岁月

江苏滨海县辛立和

<p class="ql-block">2025年深秋,我们几位来自江苏滨海的战友——辛立和、刘斌、张学华、管正新等,踏上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旅程。从宝鸡出发,穿越秦岭腹地,寻访昔日战斗足迹,重温军旅情怀。这不仅是一次怀旧之旅,更是一场会亲之旅、加油之旅,在山河依旧,战地风光中汲取前行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宝鸡站前,高楼林立、街道整洁,让我们感受到这座古老山城的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行11月12日夜晚抵达宝鸡,城市夜景异常美丽,到处泛着现代的光影,玻璃幕墙映着五彩灯光,仿佛在无声地迎接我们到来。在清姜东二路,老部队几栋红砖墙面宿舍楼还在,墙面斑驳,其他营房早巳拆除重建,变成现在的清姜小区。老战友每来到这里,那股熟悉的气息一定会如陈年老酒般沉淀在心底,让你沉浸在当年的战斗岁月中。</p> <p class="ql-block">宝鸡清姜东二路清姜小区最后边的几幢老楼还在,那是我们205团3连、14连、13连(9)战友们亲手建造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11月13日,我们从宝鸡站特地乘坐绿皮小慢车到宝鸡到秦岭黄牛铺,铁路碗延盘旋,穿洞越江,快到山顶上还有几个小站,观音山、青山崖…穿过几公里长隧道即到山南秦岭站。</p><p class="ql-block">你看这是山顶哪个车站风光?知道都是我们的好战友、好朋友。</p> <p class="ql-block">秦岭山峰不仅是长江、黄河分水岭,南北地理分界线西端界点,也是宝鸡渭滨区和凤县的行政分界,还是我们战友心中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黄牛铺”“秦岭”“红花铺”——蓝色路牌静静指向远方,阳光从背后打来,给字迹镀上一层金边。我们站在路旁,像当年出发前那样,默默望着前方。我和张学华、管正新动情的轻声说:“这路,我们战友走过千百遍,可今天再走,才真正看懂他的作用和意义。”张学华、管正新说,是啊,我们年轻时只知艰辛跋涉,如今才明白,每一步都刻着人生的光荣归属。</p> <p class="ql-block">张学华、管正新走在黄牛铺车站的出站路上,一种兴奋无比的心情油然而生,那种"回家″的感觉真好。</p> <p class="ql-block">现代交通事业的发展,高铁、高速、航空、覆盖全面,没有什么"蜀道难″的概念,宝成线不再有过去的繁华,只有服务群众的绿皮观光小慢车运行。黄牛铺现在没有车站,但买秦岭站票可以在这里上下车,出站外只有这个小卖部老板知道一些陈年往事。</p> <p class="ql-block">11月13日上午,我们一行乘车抵达黄牛铺,这里秋意正浓,山染五彩。黄牛铺镇外,路牌指向红花铺,也指向我们记忆的源头。山路蜿蜒,电塔耸立,在路牌下,张学华像当年站岗的哨兵,高兴的拍照留念。战友们看了谁都知道,这里不只是江流的起点,秦岭的高峰,更是我们青春奔涌而出的地方,是我们血汗浇灌出的山岭风光。</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黄牛铺这神奇之地,阳光正好,温暖心房。洒在“凤县黄牛铺镇人民代表大会”的标牌上,也洒在我们心头。这里我们曾无数次路过,无数次在街上办事,那时穿着军装,步伐整齐,充滿青春活力。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半个世纪过去,我们如今脚步稳慢,心也更沉。怀着思念的心情来到这魂牵梦绕的土地,忽然觉得,岁月不是敌人,它只是把当年的热血,酿成了今天的回甘,甜蜜的滋味是那样的独特,那样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我们抵达嘉陵江源国家森林公园入口,飞檐翘角的牌楼在蓝天下格外醒目。三人并肩而立,笑容灿烂。驾驶员常战友喊:“来,合个影!”手机按下那一刻,仿佛时光倒流——我们仍是那群风华正茂的战士,只是这一次,肩上多了一份从容,心里多了一份感恩。</p> <p class="ql-block">我们三人在秦岭之巅嘉陵江国家森林公园山门前合影,因时间关糸没有安排进入景区。</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镇上巧遇常战友,为我们驾车巡游,每个地方都停留寻访。在“嘉陵江源”的石碑墙前,我们一个个上前,静静站定,拍照留念。这碑墙,不只是地理的标记,更是情感的坐标。它告诉我们,无论走多远,总有一条江,从我们5911部队老战友心底发源,流向故土,流向远方。</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嘉陵江源碑墙前,在温柔的阳光下,感觉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充实着我的身心,有无限动力驱使我在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p> <p class="ql-block">在中华民族祖先炎帝像前,我们实在是那样渺小。</p> <p class="ql-block">我和管正新、张学华3人在站在秦岭峰顶,笑看人生路漫,坚信前行的路上,一定会充滿阳光。</p> <p class="ql-block">我和张学华、管正新在"秦岭″民国时期的老石碑前,无限遐思的看向远方,充滿神奇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刻着“秦岭”的红字石碑前,右手轻抚碑面,像在抚摸一段旧时光。山峦起伏,植被疏密有致,秋色染尽高低。那碑没有说话,可我懂得,这块碑,刻的不只是地名,有我的青春年轮,有我在山洞风枪与深山寒风里的坚守,是在部队喊过一万遍却从不厌倦的“到”,我把青春奉献给秦岭、奉献给祖国,那是我一种永远的自豪。</p> <p class="ql-block">张学华战友也走上前,戴着黑帽,手触石碑,目光望向远方。电线塔依旧矗立,像当年的岗哨,守着这片山河。我们曾在这里拉练、宿营、唱军歌,冻得直跺脚,却笑得最响。如今再看,那些苦,都成了甜。</p> <p class="ql-block">管正新战友抚摸着老"秦岭“,看着远方,他回忆着过去在山中的战斗岁月,更看向美好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我们和“秦岭″一样,站在这山顶,仍像战士,挺直腰板,目光坚定。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是因为,这片土地,曾真正接纳过我们的热血和汗水,有我们无限的爱。</p> <p class="ql-block">我触摸"秦岭″,就像有源源不断、无限神奇的力量涌向全身,融入到大自然的天地之中。</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民国老"秦岭″石碑傍,想到他的雄伟壮丽,龙脉神奇,不禁肃然起敬,思绪万千。</p> <p class="ql-block">“同饮一江水,保护母亲河”的纪念碑立在山间,石碑朴素,字却滚烫。我们曾在江边训练,喝过这水,洗过这脸,扛着枪走过它的上游。如今再看,才懂“母亲河”三字的分量。它流的不是水,是时光,是记忆,是江河流域人们的生命之源,是我们共同的年轮丰碑。</p> <p class="ql-block">人生有高峰,也有下坡,自然的规律谁也无法迴避,那块路牌上的指引"连续下坡″讲的很清楚啊。</p> <p class="ql-block">一路上,秦岭的石碑不断出现,或立于道旁,或嵌于山岩。每遇一块,我们必停、必看、必合影。司马迁说:“秦岭,天下之大阻也。”可对我们而言,它不是阻隔,而是见证——见证我们如何翻山越岭,建设地下长城,如何从青涩年纪走向战士坚韧。如今我们白发重走,这秦岭山还是山,路还是路,可我们已不再是当年的我们,不禁让我们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这条山沟,我们曾经和千军万马日夜奋战,建造祖国钢铁长城。山口这宽阔地带,有机关连队,舞台操场,大会战、大比武、风枪突突,炮声隆隆,地下长城在我们手中建成,军人铁骨在我们身上炼成,现在军人守卫,飞鸟难入。看着眼前的景像,想起为国奉献,我们更加自豪无悔。</p> <p class="ql-block">北星沟,山里的群众为了国防建设的需要,都搬到这沟口居住,子女在这北星小学读书。我们部队在完成国防施工任务的同时,发扬拥政爱民光荣传统,为学校建球场、砌校舍,还在嘉陵江上建了"爱民桥″,平原边建"红旗渠″。当日村民看到我们到来,几位老者非常高兴的讲述了过去的趣闻逸事,让我们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和抑制不住的兴奋。</p> <p class="ql-block">107、铁龙沟间的八七二油库办公楼巳撤并弃用,我们在门外与当地百姓交流很久,他们对我们当年艰苦施工的场景都能说出一、二,对我们说起故事也都十分清楚。</p> <p class="ql-block">这107沟当年是国家重要国防研发生产基地,后因战略调整,沟内大片建筑闲置,我们部队在里边组织新兵训练、举办教导队、马列读书班。多少年过去,如今一片荒芜。</p> <p class="ql-block">107沟口的这山脚下,当年我们二连就在这里驻扎,每天步行过江到对面铁龙沟洞库施工。我在连队从班长、文书到排长、副指导员,这山见证了我的成长进步。如今营房无存,但是青山永在。</p> <p class="ql-block">1975年初,我曾在这山脚下组织一次全连指战员登山炸"碉堡″比赛,3排10班长袁光华带领全班首先冲上山头炸毁"碉堡″,获得先锋班称号。</p> <p class="ql-block">在北星沟,我们停下车‘。秋日的田野铺展着枯黄的作物,山色由翠转黄,像极了我们的人生阶段,我们和当地群众,话当年,说现在。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情真意切。张学华、管正新说起沟里水塔、马场,那位说"你是马倌啊″,让我们笑出泪来!</p> <p class="ql-block">在永生村沟口,田野里庄稼巳经收获,村民们投入到农家乐的经营中去创收,这里山清水秀,风光旖旎,被称为秦岭长寿村。</p><p class="ql-block">沟内31号信箱,是我们连队当年施工的地方。我们进去与值班武警某分队领导交涉,他们检查证件并向北京方面证实后,特许辛立和、张学华、管正新3人进入,参观了31信箱办公区,军营区,和我们当年驻扎区,某首长全程陪同,并明确不能进入我们当年进入的核心区和不能拍照,我们当然清楚规定,在参观后向陪同首长告别,没有留下任何照片视频。</p><p class="ql-block">本段文字配图为1982年初指导员辛立和(右)连长张道和(左)与时任中央档案馆两位馆长合影。。</p> <p class="ql-block">从秦岭到黄牛铺、铁龙沟、北星沟、刺沟山坡上,徵式瓦房与现代楼房并立,像过去与现在的对话。天空湛蓝,白云悠悠,几座水塔和电塔静静矗立。我们驾车行走在这里,寻访过去的足迹,见到当年的战斗成果仍在为国防发挥作用,仍然有武警、军人时刻守护,信感骄傲和自豪。忽然觉得,我们这一趟秦岭山中之行不只是寻旧,更是续缘。秦岭不语,却把我们的故事,藏在每一块石头、每一条溪流、每一阵风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次重走秦岭路,不是为了回忆过去,而是为了让事实确认:那些年,我们没有白活;那些山,我们没有白守,那些洞库,我们没有白干,那些血汗,我们没有白流,那些牺牲的战友,更像秦岭山水永存!人生岁月尤如嘉陵江水,奔流不息,而我们这些老兵,始终是那支穿山越岭的队伍中的一员,心火不灭,步履不停,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勇往直前,创造新的辉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