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香飘四海(南越王博物院)

何言何语

<p class="ql-block">  酒香飘四海_宋代广州公使酒库与中国酒文化在南越王博物院开展。展览共展出306件套展品,以考古出土的酿酒,酒,分酒和饮酒器具等文物,年代跨度大且展品类型丰富。</p> <p class="ql-block">  水是酒的灵魂,广州古城位于云山珠水间,能酿出飘香万里的公使美酒来款待八方宾客。“公库酒熟”以宋代广州公使酒库的发现和研究为切入点,讲述了广州酒器,名酒与海上丝路的不解之缘,解密了“丝路酒香”的运输之谜。</p> <p class="ql-block">  2000_2009年,在南越国宫暑遗址(原儿童公园)西北部发现了宋代公使酒库建筑基址,出土了墨书“公使”款青白瓷碗,戳印“酒墱”“清香”“真珠江”“百花春”等酒相关铭款的酱釉罐,实证其为“公使酒库”。</p><p class="ql-block"> “公使酒库”相当于古代的政府接待办,北宋时期其作用包括设宴款待往来藩汉商人。</p> <p class="ql-block">  中国酒的酿造工艺源远流长,独具民族风格,凝聚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p> <p class="ql-block">  “公使酒”和私酒佳酿随同“南海1号”等商船销往海外。由此可见,宋代岭南地区盛产美酒,受本地豪绅民众的欢迎,也是古代中外贸易的重要商品。</p><p class="ql-block"> 中国酿酒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先秦时期已掌握制曲酿酒的方法,并一直延续发展至今。</p> <p class="ql-block">  西汉南越国时期“长乐宫”陶瓮,长乐宫为汉长安城的宫殿,初为汉高祖刘邦居所,后为吕后的居所,南越国效铸汉廷营建宫室。</p> <p class="ql-block">  南朝的“ 钱纹酱釉瓮“,瓮,陶制盛器,体型较大,常用于酿酒发酵。东晋湛方生《七欢》:酿缥醪於九秋,蕴二日於三阳,米望麴而冰消。瓮未启而流芳。</p> <p class="ql-block">  眼前一件比现代暖水壶略矮一点的铜壶,南越王文王墓出土。据说从前通体裹以丝绢,壶内还有已碳化的红枣,旁边一并展出的三枚“南越木简”。上面记载了在王宫中种植“壶枣”“高平甘枣”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南越文王赵昧(?_公元前122年)是南越国第二任君王,南越武王赵佗的孙子。而作为南越国第一任君王赵佗活了103岁,一个古人竟如此长寿,千百年来,人们对赵佗的养生之道十分好奇,而展览可以看到,寿过百岁也许多少和南越王“喝酒吃枣”有点关系。南越文王墓出土盛有红枣的铜壶,南越国宫暑遗址出土有关南越宫苑内种枣的木简,表明南越王有食枣饮红枣酒的习惯。这或许其长寿的秘诀之一。</p> <p class="ql-block">  南越木简,当时在宫暑遗址的一口南越井内清理出100多枚木简,填补了岭南地区简牍考古的空白,改写了广东无简牍出土的历史。展出的三枚南越木简,其中两枚写的分别是“壶枣_木第九十四,实九百八十六枚”,“高平甘枣_木第卌三实口百甘八枚”。“壶枣”即壶形的大枣。“高平甘枣”是以地方命名的甜枣。枣主要生长在北方,而南越国能在湿热多雨的热带大规模种植成功,透露了南越王赵佗对中原故乡的思念之情。</p> <p class="ql-block">  “华音宫”铭款陶器盖残片,西汉南越国时期。“华音宫”未见史籍记载,应是南越国自主设置的宫殿。其命名或与陆贾出使南越,修复汉越关系,为南越王赵佗带来了中原故事_“华夏之音”有关。该宫殿应是赵佗与陆贾会见并举行宴饮的地方,其命名寄托了赵佗对中原故土的想念之情。</p> <p class="ql-block">  西汉南越国时期的“铜框玉卮”,单把,形似今日的把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记载随葬品的道策上墨书“漆布小卮一,容升,有盖,盛温酒”文字。与《史记.项羽本纪》中“赐之卮酒”相互印证。卮是汉代常见的饮酒器,南越王的酒卮采用铜玉结合制成,实属罕见。</p> <p class="ql-block">  “君幸酒”云纹耳杯,西汉。耳杯又称杯或羽觞,为盛酒器或盛羹食器。此耳杯内髹红漆,底心黑漆书“君幸酒”三字,即“请君饮酒”。</p><p class="ql-block"> “君幸酒”“四升”彩绘云纹木胎漆耳杯,西汉。此耳杯内髹红漆,底心用黑漆书写“君幸酒”三字,两沿以朱,赭二色绘几何云纹,耳背面朱书“四升”二字。一升约200_2100毫升。</p> <p class="ql-block">  “黑地朱色云纹漆锺”,西汉。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记载随葬品的遗策木简中有墨书“漆画棟(锺)一,有盖,盛温酒”等文字。可知漆锺是盛酒器。</p> <p class="ql-block">  朱绘云纹木胎漆钫,西汉。马王堆1号墓出土记载随葬品的遗策木简中有墨书“漆画枋(钫),有盖,盛米酒”等文字。可知类似的漆钫或铜钫为盛酒器。</p> <p class="ql-block">  在展厅一个独立展柜中,有一樽高挑秀美的元代白釉黑彩诗文梅瓶。小口短颈,瓶体表面施白釉,肩部一周绘黑彩花卉,瓶腹题写诗文“春醉几逢花烂漫,秋吟长对月婵娟”。下方另一行:“风吹透瓶香”。</p> <p class="ql-block">  梅瓶,亦称经瓶,长瓶。作为宋元时期广泛使用的盛酒器具,其瓶身上的题记,是对其用途最为直观且生动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  在华夏酒礼的熏陶下,展示了丰富多彩的酒文化。诗酒相伴,形成了古代独特的风景线。文人墨客与酒结下不解之缘,大多诗酒相伴。</p> <p class="ql-block">  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唐朝。壶身墨书“万里人南去,三秋鹰北飞。不知何岁月,得共汝同归?”</p> <p class="ql-block">  唐朝“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壶身墨书“日日思前路,朝朝别主人。行行山水上,处处鸟啼新。”</p> <p class="ql-block">  “小府”陶器残片,西汉。文献记载,汉武帝天汉三年(前98年)“初榷酒酟”故少府丞令请建酒榷”,“少府”常作“小府”。汉代地方榷酒或税酒主要是由掌管山川园池市井租税的郡少府负责。</p> <p class="ql-block">  元朝“龙泉窑青釉刻牡丹蕉叶纹瓶”,贮酒器,宋代称为经瓶,长瓶等。其特征是小口,束颈,鼓腹小平底。因造型瘦高俊美,与梅之瘦骨相称,宜插梅花,称之为梅瓶。</p> <p class="ql-block">(2025.11.1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