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康溪国医馆静静伫立在芦溪县的一隅,粉色墙间透出几分古意,招牌上的字迹端正有力,像极了这里医者的态度——踏实、沉稳、值得信赖。清晨的阳光洒在门前的红毯上,一辆粉色自行车斜靠墙边,蓝色三轮车静静停在一旁,仿佛在诉说一个个奔赴健康的日常故事。行人来往,有拄着拐杖的老者,也有搀扶亲人的家属,他们或低声交谈,或静候门内召唤。这里没有喧嚣,却有一种悄然流动的暖意,那是被信任托付后的安心,是病痛中寻到希望的微光。</p> <p class="ql-block">在芦溪县中医院,提起 “第一针”,乡亲们无不竖起大拇指 —— 这便是县中医院针灸学科创始人、带头人林安明主任医师。作为江西省中青年名中医培养对象,他深耕针灸康复临床三十余载,以银针为刃、仁心为引,为无数患者驱散病痛阴霾,更以言传身教培育后学,让中医薪火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安明的医术,源于数十年潜心钻研与积淀。他曾多次赴省中医院、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深造取经,博采众长后形成独特诊疗风格,擅长运用针灸、推拿、小针刀、浮针、三联序贯疗法,专治颈椎间盘突出、腰腿关节炎、肩周炎等颈肩腰腿痛病症,更在中风后遗症、骨伤筋伤康复领域颇有建树。精准的辨证、娴熟的针法,让他的名号在芦溪方圆百里家喻户晓,不少患者慕名远道而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病人的需求,就是我的职责”,这是林安明常挂在嘴边的话。为了不耽误患者病情,有时他主动放下双休假日,常年坚守诊疗一线,用热情周到的服务、精益求精的技术,为每一位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一根银针,承载着他对中医事业的执着;一份坚守,彰显着医者 “敬佑生命、救死扶伤” 的初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了临床诊疗,林安明更看重中医技艺的传承。作为医院针灸学科带头人,他毫无保留地言传身教,将三十余年的临床经验、辨证思路倾囊相授,为医院培养出数名中医骨干人才,不断壮大本地中医医疗队伍,让 “银针济世” 的力量在芦溪大地持续延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十余载寒来暑往,林安以口碑为碑、以仁心为证,用医术治愈病痛,用传承延续希望,既当患者信赖的 “健康守护者”,也做中医事业的 “薪火传递者”,诠释着 “中青年名中医” 的双重担当。</p> <p class="ql-block">治疗床上,银针轻落,如春雨入土,无声却有力。林医生手持细针,动作轻巧而精准,每一针都落在经络的关键之处。治疗灯柔和地照亮局部,映出他专注的侧脸。患者安静地躺着,呼吸渐渐平稳,紧绷的肌肉在针尖的引导下缓缓放松。这不只是技术的施展,更像是一场与身体的对话——用针为笔,以经络为纸,写下调理与修复的诗句。门外偶尔传来脚步声,但屋内始终静谧,仿佛时间也为这份专注而放慢了节奏。</p> <p class="ql-block">他俯身检查患者的腿部,手指轻压、缓慢滑动,像是在阅读一本写满疼痛与恢复痕迹的书。灰色格子袜子整齐地套在脚上,床边的针灸针已准备就绪,标签清晰,摆放有序。他的动作极尽温柔,却又带着不容忽视的专业力量。他知道,每一次触碰都可能牵动患者的神经,所以宁可慢一点,也要准一点。这不是机械的操作,而是带着温度的关怀,在细微处体现着“医者仁心”的真谛。</p> <p class="ql-block">艾灸的烟雾袅袅升起,像一缕缕温暖的呼吸,在空气中缓缓盘旋。艾灸盒静置于患者身旁,木质的纹理与淡淡的药香交织,弥漫出一种令人安心的氛围。患者盖着灰色毯子,神情放松,仿佛回到了最原始的疗愈场景——火与草木的交融,热与经络的共鸣。林医师偶尔走来查看火候,轻轻调整位置,确保每一寸需要温暖的地方都被温柔覆盖。这烟,不只是治疗的副产品,更像是传统医学在现代空间里的一次深情回眸。</p> <p class="ql-block">诊室里,林医生坐在桌前,双手轻搭在患者腕上,神情专注,仿佛在倾听身体深处的低语。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木质墙面上,映出一片温润的光晕。他的眼镜片微微反着光,镜片后的目光却格外清明。电脑屏幕静默着,文件整齐地码在一旁,但此刻最有力的“诊断仪”,是他指尖下那沉稳而细腻的脉动。这一刻,没有机器的轰鸣,只有医者与患者之间无声的信任在流淌。他不急于开方,也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像一位老友,耐心地听身体诉说它的疲惫与伤痛。</p> <p class="ql-block">走廊笔直延伸,蓝底地面映着头顶明亮的灯光,两侧门牌上写着“针灸科”“康复室”“理疗区”,像一条通往健康的路径。墙上张贴着中医知识海报,简洁明了,既有古法传承,也有现代解读。监控摄像头静静守望,提醒着这里的秩序与规范。来往的医护人员脚步轻快,患者家属低声询问,一切井然有序。这条走廊,不只是空间的连接,更是希望的通道,每一步都踏在康复的节拍上。</p> <p class="ql-block">候诊区的墙上,四幅字画依次排开:“望、闻、问、切”——中医四诊之要,被装裱得庄重而雅致。电视屏幕静默着,展示柜里陈列着药材模型与经络图谱,空调低鸣,送来一丝清凉。这里不像医院,倒像一座小型中医文化馆,让人在等待中也能感受到传统的温度。有人低头翻书,有人轻声交谈,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艾草香,仿佛在提醒:治病,不只是疗身,更是养心。</p> <p class="ql-block">柱子上挂着的画框写着“中庸之医”“医德宽厚”,金色底纹衬着黑字,古意盎然。那些古代医者的画像静静注视着来往的人群,仿佛在无声地传递着千年的行医准则。导诊台前,护士轻声指引,患者点头致谢。这里的每一处布置,都不只是装饰,而是一种信念的昭示:医道,贵在仁术,重在德行。</p> <p class="ql-block">墙上的《起居养生歌》字迹工整,像一位长者在耳边轻声叮咛:晨起打扫、慢跑太极、三餐定时、饮食有节……这些朴素的道理,被写成歌谣,挂在显眼处,提醒人们:真正的健康,不在药罐里,而在日常的点滴之中。林医师常对患者说:“我给你扎几针,能缓解一时;但你要学会和自己的身体相处,才能长久安康。”这幅字,是他行医哲学的缩影——治已病,更重防未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银针藏匠心,仁心暖人间。在康溪国医馆,在芦溪县中医院,在一条条走廊、一间间诊室里,林安明用三十余年的坚守,写下了一位中医人的平凡与伟大。他不追求轰轰烈烈,只愿在每一次把脉、每一针落下、每一句叮嘱中,传递那份属于中医的温度与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