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山位于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距苏州古城西约 15 公里,海拔 201 米,占地约 77 公顷,是太湖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被誉为 "吴中第一山"和"江南胜境"。 天平山因山顶平坦如台,可站立数百人而得名;古称白云山(常有白云缭绕);又名赐山(宋仁宗赐为范氏家族墓地)。 范仲淹是北宋极具影响力的名臣,堪称古代士大夫的典范!核心结论:范仲淹(989—1052 年)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思想传世,一生政绩卓著、文风醇厚,对后世影响深远。 范仲淹,字希文,号文正,谥号 “文正”(古代文臣最高荣誉谥号)。祖籍邠州(今陕西彬州),后徙居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出生于真定府(今河北正定)。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卒于宋仁宗皇祐四年,历经太宗、真宗、仁宗三朝。 范仲淹早年苦读,幼年丧父,随母改嫁,家境贫寒,却刻苦求学,昼夜不息,留下 “划粥断齑” 的励志典故。大中祥符八年(1015 年)中进士,历任县令、知州、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等职,宦海沉浮却始终以国事为重。曾主持 “庆历新政”(1043 年),推行吏治改革、整顿军备、发展农桑等举措,虽因阻力过大夭折,但为后世改革奠定基础;镇守西北期间,治军严明,多次击败西夏,稳固边防。 范仲淹文风简洁雄健,多反映社会现实与政治理想,兼具思想性与文学性。其代表作《岳阳楼记》,其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成为千古名句,奠定其思想标杆地位。<br>其他作品:《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是北宋边塞词的经典之作,文集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范仲淹的“先忧后乐” 的理念成为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精神追求,影响至今。另外,他还创办苏州府学(今苏州中学前身),推动地方教育发展,重视人才培养。 三太师祠。 三太师祠是北宋范仲淹家族的祖祠,供奉范仲淹的三位先祖。曾祖范梦龄、祖父范赞时、父亲范墉。三位生前均为小官,后因范仲淹显贵而被追赠太师(三公之首),故称“三太师”。 云近亭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风格亭子,飞檐翘角,黑瓦覆顶,依奇石而建,周围林木葱郁。匾额 “云近亭” 三字古朴雅致,楹联 “春和不凝凉,峰迴每造幽”(大意:春日和暖却无燥热,山路曲折处常有清幽之景)点出了此处的意境。<br>该亭位于天平山登山路径的 “中白云” 区域,是天平山 “十八胜景” 的组成部分,既体现了江南园林建筑的精巧,又因身处山林,与奇石、古树相融,营造出 “云气近人” 的清幽氛围,是游客登山途中赏景休憩、感受山林野趣的佳处。 “万笏朝天” 是苏州天平山最负盛名的奇石景观,位于登山路径的 “登天平路” 区域,是天平山 “三绝”(红枫、奇石、清泉)中 “奇石” 的核心代表,也是天平山 “十八胜景” 之一。“笏” 是古代大臣朝见天子时所持的狭长手板,“万笏朝天” 形象地比喻天平山的群石如百官持笏朝见天子般林立。<br>天平山山体岩石多呈垂直节理,经长期风化侵蚀后,形成一片片长条状的竖石,层层叠叠、直插云霄,状如万支笏板朝天而立,气势雄浑壮观。 白云故刹(又名白云古刹、白云禅寺)位于苏州天平山东南麓,是天平山风景名胜区的核心人文景观之一,与高义园、范参议祠共同构成天平山的历史建筑群,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始建唐宝历二年(826 年),僧人永安始建,初名白云庵,因旁有白云泉而得名。北宋庆历四年(1044 年),范仲淹因家族祖茔在此,奏请将其改为范氏功德香火院,宋仁宗赐额 “白云禅寺”,此后成为范氏家庙。元末毁于战火,明洪武年间重建;现存建筑为晚清重建,同治年间范氏义庄主奉范学炳在白云寺遗址上复建 “白云古刹”;1981-1983 年全面整修,1982 年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5 年升格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有唐梵宇" 是白云古刹 (白云寺) 的第二道门额,意为 "有唐朝的佛寺",是对这座千年古刹历史身份的鲜明标识。 云中书院位于苏州天平山白云古刹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场所,由范仲淹第二十世孙曾任山西大同知府、提管范氏义庄的范瑶创建,最初为义学性质,后因乾隆皇帝驻跸而闻名。因位于天平山高处,临山而建,可远眺山峦叠嶂,常有云雾缭绕,故名 "云中书院",暗示其 "高出尘表" 的文化定位。它是连接天平山自然景观与范仲淹 "先忧后乐" 精神的重要人文节点,现为天平山景区内重要的文化体验场所。 乐天楼位于苏州天平山东南麓高义园建筑群内,为第三进主体建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这座重檐歇山式楼阁有两个著名名称:一是因乾隆皇帝曾在此读书休憩,初名 "御书楼"(又名" 宸翰楼 ");二是为纪念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曾在此游览读书,后更名为"乐天楼"。它是天平山景区内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的重要文化地标。 作为乾隆皇帝首次南巡的行宫组成部分而建,是高义园五进建筑群的第三进。因乾隆曾在此读书、作画、休憩,并存放御笔题咏,故称 "御书楼" 或 "宸翰楼"("宸翰" 特指皇帝笔墨) 天平山庄是苏州少有的山地园林代表,由范仲淹十七世孙范允临于明万历四十三年 (1615 年) 创建。山庄总面积约 5.3 万平方米 (5.3 公顷),其中建筑群占地 5,300 平方米,背倚天平山,面临十景塘,东傍范氏祖墓,西依古枫林,形成 "藏山水于园林,纳园林于山水" 的独特格局。1982 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5 年晋升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晚明江南园林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咒钵庵是天平山庄 “五区” 之一,原为参禅礼佛之所,具有三进院落,头进的砖刻门楣 “咒钵庵” 保存完好,是研究晚明江南宗教建筑与园林融合的重要实例,也是天平山人文景观中体现宗教文化与园林艺术结合的典型代表。 听莺阁是天平山重要的园林建筑之一,与翻经台、来燕榭、寤言堂等共同构成了 "天平山庄" 的核心景观。它是一座三面临水的方亭,因天平山多黄莺,取唐代诗人韦应物 "东方欲曙花溟溟,啼莺相唤亦可听" 诗意命名,是专为聆听黄莺悦耳啼鸣而建的观景台。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 (1615 年),由范仲淹十七世孙、福建布政使司右参议范允临弃官归乡后所建。范允临从福建带回 380 棵枫树苗植于天平山麓,同时建造了天平山庄,听莺阁为山庄主要建筑之一。重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 (1690 年),在庄右增建纪念范允临的参议公祠,听莺阁得到修缮。 范参议祠位于苏州天平山东南麓,是纪念范仲淹第十七世孙范允临的专祠,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天平山庄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康熙初年 (约 1662-1682 年),范允临之子翰林院检讨范必英为纪念父亲 "复振祖业之功" 而建。乾隆七年 (1742 年),范允临曾孙范兴禾、范兴谷重修,恢复 "咒钵庵、寤言堂、鱼乐国" 等景观。咸丰年间 (1860-1863 年) 毁于战火,民国十年 (1921 年),范仲淹二十六世孙范厚甫主持重建,面貌一新。 祠门:将军门式,砖额题 "丕承前烈"(意为" 继承前人大功业 "),取自《周书・君牙》 享堂:三间硬山式,现为 "岁寒堂",因堂前原有两棵被范仲淹誉为" 君子树 "的松树而得名,体现范氏家族" 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 " 的品格。 翻经台约建于明万历年间,与天平山庄同期(1615 年左右)由范仲淹十七世孙范允临规划设计,因传为僧人翻译、抄写佛经之所而得名 “翻经台”。它是天平山 “咒钵庵”(原佛教场所)的附属建筑,体现了佛教文化在天平山的历史传承,后随天平山庄的兴衰多次修缮,现存景观为后世恢复重建。<div>息丝榭是一处融合佛教禅意与江南园林艺术的历史建筑。其名 “息丝” 暗含 “放下尘丝、静心修行” 的佛教寓意,是天平山庄宗教文化景观的典型代表。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 年),与天平山庄同期由范仲淹十七世孙范允临规划建造,为咒钵庵(原佛教场所)的附属建筑。历经数百年沧桑,曾因战火损毁,后经多次修复,现存建筑为后世在原址上恢复重建,基本保留了明代风格。临水而建,与翻经台共同构成 “台榭相依、水石相融” 的禅意空间,体现了 “以禅入景、以景载禅” 的造园理念,是天平山庄 “咒钵庵” 区域 “禅意园林” 风格的集中体现。<br><div><br></div></div> 鱼乐园(又称 "鱼乐国") 是天平山庄 "五区一廊" 布局中 "来燕榭" 区域的核心水景,位于天平山东南麓高义园东侧。它是一个凹字形水池,池北建有方亭 "听莺阁",三面临水,可俯瞰池中游鱼。整个区域由范允临 (范仲淹十七世孙) 于明万历四十三年 (1615 年) 创建,是天平山庄 "池馆亭台之胜甲于吴中" 的代表性景观之一。 天平山范坟是北宋名臣范仲淹家族的祖茔,安葬着其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因三人皆被追赠太师衔,故又称 “三太师坟”。天平山也因此俗称 “范坟山”,宋仁宗曾将此山赐给范仲淹家族,又名 “赐山”。范仲淹的高祖范隋于唐咸通十一年(870 年)迁居苏州,其曾祖范梦龄、祖父范赞时、父亲范墉三代均葬于天平山。 天平山是中国四大赏枫胜地之一,以 “万丈红霞” 的红枫景观闻名天下。其枫叶由范仲淹十七世孙范允临于明万历年间从福建引种,距今已有 400 余年历史,现存古枫 120 余株,是天平山 “三绝”(红枫、奇石、清泉)中最负盛名的景观。 高义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天平山南麓,始建于唐宝历二年(826年),原为宋代名臣范仲淹的祠堂,后因乾隆帝题写“高义园”匾额得名。其建筑群依山势而建,共五进院落,纵深约70米,现存乐天楼、逍遥厅、正殿等清代晚期建筑,正殿内悬有乾隆御书匾额及诗碑。<br>该园前身为唐代白云庵,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奏请改为范氏功德院,赐名“白云禅寺”。元末寺毁,明洪武年间重建,清乾隆年间因范仲淹义举被赐名并扩建,形成五进布局的园林群。园内兼有范参议祠、咒钵庵等建筑,存历代碑刻及乾隆御题石坊,与天平山庄、范氏祖墓共同构成天平山人文景观遗存。(图片下载于网络) 接驾亭是高义园的入口建筑,为迎接清乾隆皇帝南巡而建,是天平山重要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 (1751 年),由范仲淹裔孙、山西大同知府范瑶为恭迎乾隆首次南巡而建。重建于1982 年,苏州市政府按原貌重建,恢复历史风貌。<br> “天平胜迹” 碑由范仲淹第二十八世孙、原《人民日报》社总编范敬宜题写,是为纪念范仲淹与天平山的深厚渊源,以及天平山作为 “吴中第一山” 的历史文化地位而设立。 入住苏州香谷里酒店。<div>本篇文字资料下载于网络。</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