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解放军轰炸机编队南海巡航:以硬核实力划下主权红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1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发布消息称,11月14日已组织轰炸机编队在南海开展例行巡航。值得关注的是,这是对外公开信息中,解放军首次以轰炸机编队形式,应对菲律宾频繁拉拢域外势力开展的所谓“联合巡航”,既展现了装备自主化带来的战力跃升,也以更具威慑力的姿态,彰显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坚定决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事件背景来看,菲律宾近期在南海的挑衅动作持续升级。11月14日至15日,菲武装部队再度联合美国印太司令部、日本海上自卫队,在其所谓“西菲律宾海”开展多边海上合作活动(MMCA)。据统计,这已是今年以来的第8次、该系列演习启动后的第13次此类活动。菲方试图通过捆绑域外势力、渲染“地区团结”,掩盖其破坏南海和平稳定的本质,尤其在国内遭受台风灾害、民众蒙受巨大损失的背景下,仍执意升级地区紧张局势,实则是想以对外挑衅转移国内矛盾,最终损害的还是菲律宾民众的切身利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次解放军出动轰炸机编队,背后既蕴含清晰的战略考量,更离不开装备自主创新与作战体系迭代的实力支撑。从核心装备来看,此次巡航的主力轰-6系列轰炸机,早已不是最初的仿制型号,而是经过多轮自主升级的“战力先锋”。早年间,轰-6的原型机受技术限制,航程、载荷与打击精度均有不足,难以满足远海维权需求。而如今的轰-6K、轰-6N、轰-6J系列,从航电系统到武器挂载,实现了全链条自主突破——搭载国产涡扇发动机后,航程大幅提升,可覆盖南海全域;配备自主研发的相控阵雷达与光电探测系统,能精准锁定远海移动目标;同时可挂载鹰击-12超音速反舰导弹、长剑系列巡航导弹等国产精确制导武器,其中鹰击-12凭借高超音速突防能力,可对大型水面舰艇形成有效威慑,彻底摆脱了对进口装备的依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军事专家宋忠平指出,随着轰-6系列等装备的自主化升级,解放军在南海的战役、战术手段已日趋多样,轰炸机编队巡航仅是常态化演练的一种。从装备特性来看,轰炸机作为核心空中打击力量,相较载荷有限、对海打击能力受制约的歼击机,展现出更强的打击烈度——不仅可实施饱和攻击,即便面对配备防空系统的大型水面舰艇,也能凭借多型号国产导弹的协同作战,使其难以逃脱打击范围。其中,轰-6K以对海打击为核心任务,专门针对大型水面慢速移动目标,此次出动正是精准回应外方滋扰行为,彰显了国产装备“按需定制”的实战优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更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巡航还体现了解放军自主构建的作战体系协同优势。近年来,解放军在南海作战体系建设中,打破了单一军种作战的局限,通过自主研发的指挥信息系统,实现了海、空力量的深度联动。宋忠平分析,此次巡航中,解放军同步出动歼击机编队为轰炸机保驾护航,两者依托国产数据链实现实时信息共享,确保编队飞行安全;同时,结合解放军已具备的3个航母战斗群战力,此次轰炸机编队巡航也是对“航母战斗群+轰炸机编队”协同作战模式的演练。航母战斗群可依托国产舰载机夺取战场制空权,轰炸机编队则能凭借航程优势拓展打击范围,两者联合作战,让解放军维护南海主权的联合打击手段更趋完善,这背后正是作战理念与技术装备双重自主创新的成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中国南海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所所长丁铎强调,解放军海空力量战备巡航早已实现常态化,无论外部环境、海上天气如何变化,中方捍卫领土主权的决心与能力从未动摇。此次轰炸机编队出动,既是对菲方及域外挑衅势力划下的清晰红线,也以实战化行动证明,中国已通过自主创新突破技术瓶颈,具备了应对各类海上安全威胁的硬实力。南部战区也明确正告菲方:立即停止挑起事端、升级紧张局势,战区部队持续保持高度戒备,任何侵权企图都不会得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11月16日,中国海警1307舰艇编队也在钓鱼岛领海内开展依法维权巡航,其搭载的国产执法装备与监测系统,同样展现了中国在海上维权装备领域的自主化成果,与南海方向的战备行动相呼应,共同构筑起捍卫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的坚固屏障。</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