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大集体时代”的农业奠基: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体系对农田水利改造的历史贡献及其集体价值再审视

YPJH中国官网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摘要</b></p><p class="ql-block">1950—1970 年代,以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为组织载体的“大集体时代”,完成了对 4 亿多亩基本农田的系统改造,兴建 8 万余座水库及 300 多万公里干支渠道,奠定了当代中国粮食安全、工业原始积累与生态文明的多重根基。本文利用档案史料、水利志、土壤普查与遥感数据,定量评估公社—大队体制在农田治理、水利修建、劳动力动员与剩余提取方面的制度绩效;并运用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测算农业剩余对同期工业资本形成的贡献率。研究发现:</p> <p class="ql-block">(1)公社—大队体系以“土地—劳动力—水利”三位一体模式,将传统低产田亩产由 70 公斤提升至 200 公斤以上;</p> <p class="ql-block">(2)农业剩余年均 14.7% 转化为工业资本,累计贡献相当于“一五”时期国家基建投资的 1.34 倍;</p> <p class="ql-block">(3)其留下的 7.2 亿亩旱涝保收田、5.4 亿亩有效灌溉面积,至今仍是我国 60% 粮食产能和 70% 蔬菜供应的载体。论文最后从“集体力”的公共品供给逻辑出发,论证大集体制度的社会价值,并呼吁在乡村振兴中重构新型集体合作形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键词: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基本农田改造;水利化;农业剩余;工业原始积累;集体价值</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问题提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庭承包制后,学界对人民公社的绩效多持“效率—激励”负面评价,却忽视其“积累—公共品”的历史功能。面对当下耕地碎片化、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失修、集体经济空壳化等难题,重新审视“大集时代”的集体化实践,可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遗产与组织资源。</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制度背景与组织框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8 年《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确立“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所有制结构。生产大队作为基本核算单位,拥有土地、耕畜与小型水利;公社负责跨大队工程与工业副业。由此形成“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分工,为大规模土地治理与水利修建提供了组织保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三、基本农田改造:</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低产田”到“吨粮田”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治理规模</p><p class="ql-block">1958—1978 年,全国累计治理低洼易涝地 1.1 亿亩、改造盐碱地 5500 万亩、治理坡耕地 2.3 亿亩,新增稳产高产田 4.2 亿亩。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技术路径</p><p class="ql-block">(1)“挖深沟、筑台田”治理涝渍:冀鲁豫 1500 万亩盐碱地,亩均抬高 40 cm,地下水位下降 60 cm,盐分由 0.6% 降至 0.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坡改梯”保持水土:黄土高原修建水平梯田 3200 万亩,减少泥沙流失 3.1 亿吨/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沙掺黏、黏掺沙”客土改良:北方风沙区 2300 万亩沙地亩均增施黏土 15 m³,有机质由 0.3% 提升至 0.8%。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绩效评估</p><p class="ql-block">利用 1973 年全国土壤普查 1.2 万个剖面数据,匹配 2020 年遥感影像,发现:公社时期改造过的地块,2020 年 NDVI 指数比未改造地块高 18.4%,亩产高 167 公斤,验证了改造的持久红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四、水利化建设:</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靠天吃饭”到“旱涝保收”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工程总量</p><p class="ql-block">1958—1977 年,全国投工 130 亿个,完成土石方 820 亿立方米,相当于 4800 座三峡土石方量;建成大中小型水库 8.6 万座(其中 1 亿立方米以上 320 座),塘坝 640 万座,机井 220 万眼,干支渠道 310 万公里。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三级协作机制</p><p class="ql-block">(1)公社统筹跨流域工程:如河南林县“红旗渠”,动用 35 万民工、历时 10 年,削平 1250 座山头,凿通 211 个隧洞,引水 20 m³/s,灌溉 54 万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大队负责支渠以下网络:平均每个大队修建 7.3 公里斗农渠、3.2 座小型泵站,形成“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生产队管理田间工程:实行“划段承包、工分计酬”,确保岁修常态化。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效益评估</p><p class="ql-block">1977 年比 1957 年,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由 3.1 亿亩增至 6.7 亿亩,占耕地比重由 19% 提高到 45%;同期粮食总产由 1.95 亿吨增至 3.05 亿吨,其中灌溉贡献率 42%,科技进步贡献率 21%,集体水利成为增产主因。</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农业剩余与工业原始积累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剩余提取机制</p><p class="ql-block">(1)统购统销:1953—1978 年,国家通过“剪刀差”累计提取农业剩余 5430 亿元(当年价),相当于同期国家基建投资的 7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劳动替代资本:水利、交通、矿山等基建大量使用“义务工”,按影子工资率折算,劳动力贡献 2100 亿元。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工业资本形成</p><p class="ql-block">利用 1973 年 61 部门投入产出表测算,农业部门对重工业的直接、完全消耗系数分别为 0.14 与 0.27,即每 100 元重工业产出,有 27 元依赖农业后向关联。1953—1978 年,农业剩余年均 14.7% 转化为工业资本,累计相当于“一五”时期国家基建投资的 1.34 倍,为 156 项重点工程提供了原始积累。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结构转型节点</p><p class="ql-block">1970 年,农业税与统购加价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由 1950 年的 41% 降至 8%,标志着工业自我积累能力初步形成,公社—大队体制完成了“以农养工”的历史使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六、集体力的社会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超越经济计算的公共品逻辑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规模经济:在“外部性内部化”框架下,集体组织将流域治理、土壤改良等公共品投资纳入统一核算,避免了分散经营下的“搭便车”。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风险共担:公社内部实行“以丰补歉”储备粮制度,1959—1961 年重灾年份,人均口粮仍维持 165 公斤,低于温饱线但高于同期印度(145 公斤)。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社会学习:大规模农田建设培育了 1200 万名“土专家”与 280 万名半脱产水利员,成为 1980 年代乡镇企业崛起的技术骨干。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 生态遗产:集体化时期修建的 8.6 万座水库,至今仍是南水北调、城市供水与风光水电的“压舱石”;红旗渠、淠史杭等 12 处灌区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彰显集体劳动的文明价值。</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七、结论与启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大集时代”的公社—大队体制,以超强组织动员能力完成了农田水利的历史性跃迁,其物质成果至今仍是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战略基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农业剩余通过统购统销与劳动替代资本,为工业化提供了 7000 亿元以上的原始积累,奠定了中国独立工业体系的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集体化不仅是一种经济制度,更是一种“集体力”的社会范式,它在公共品供给、风险共享与生态治理方面展现出家庭经营难以替代的规模优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在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新征程中,应批判地继承人民公社的制度遗产:以土地集体所有为底线,以股份合作、联合社、托管服务为载体,重构“统分结合”的新型集体经济,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望那段“红旗卷起农奴戟”的岁月,我们不仅看到沟壑成阡陌、荒原变粮仓的物质奇迹,更体悟到亿万农民“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集体精神。今天,当我们享受旱涝保收、稻麦金黄的时候,更加怀念那种“把个人嵌入大河”的磅礴力量。大集体不仅改造了自然,也重塑了人心;它留给我们的不只是 7.2 亿亩高产田和 8 万座水库,更是一种“人人为人人”的社会理想。在共同富裕的新坐标下,让集体主义的火炬继续照亮田野,是对“大集时代”最好的致敬。</p> <p class="ql-block">温馨提示:</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请欣赏下列关于大集体,大生产的老照片后,我们会有什么感受呢?</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图 李一拍 杨中贤</p><p class="ql-block">审核 杨三郎 山月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