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五丈原,话诸葛亮

海明

<p class="ql-block">  五丈原诸葛亮庙位于宝鸡岐山县蔡家坡镇是为纪念诸葛亮而建。</p> <p class="ql-block">  主要建筑:庙门上方有《五丈原诸葛亮庙》,庙内有献殿,正殿等建筑沿中诸线依次排列,两侧配有钟鼓楼,将军廊等。献殿大门上方有匾额《五丈秋风》,殿内有诸葛亮出师表石刻展。正殿上方有《英明千古》殿内有诸葛亮坐像,座像前站立“关兴,王平,张苞,廖化”四员大将。</p> <p class="ql-block">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精神。</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是——千古名相</p> <p class="ql-block">  将相师表。</p> <p class="ql-block">  庙内有三大景观分别是钟鼓楼前的“结义槐”,献殿北檐下的“五丈通檩”,和正殿的“龙凤纹柱”。</p> <p class="ql-block">  武侯北伐,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春,诸葛亮亲率十万大军从汉中出发,经褒斜道出斜峪关驻扎五丈原与司马懿率领的魏军隔渭水对峙。两军相持百日,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军中。</p> <p class="ql-block">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p> <p class="ql-block">仰流风於遗迹万古清高。</p> <p class="ql-block">月英殿位于东院,殿内有月英坐像,像前有诸葛亮和月英两个儿子站立像,殿北侧有八卦阵和书法展。西院有诸葛亮生平展。</p> <p class="ql-block">  诸葛亮去世后,蜀军密不发丧,将遗体运回汉中,葬于勉县定军山下。将士将他衣服葬于五丈原,形成衣冠冢。如今衣冠冢周砌石墙,立有28根立柱,隐含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父子28年。</p> <p class="ql-block">  落星石传说:据东晋孙盛《晋阳秘》记载“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西南流,投入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俄而亮卒”。诸葛亮去世前有陨石坠落五丈原南侧,后人在庙中建有陨星亭,亭中立有一块陨石,以纪念这一典故。</p> <p class="ql-block">  诸葛亮一生的得失。是理想与现实,个人能力与时代局限的交织,简言之,</p><p class="ql-block">最大的“得”</p><p class="ql-block"> 战略与政治的成功。以《隆中对》为弱刘备集团规划“三分天下”蓝图,助其从无立锥之地到建立蜀汉政权,治国通过屯田,水利,民族政策(七擒孟获)稳定后方,让弱蜀在三国中立足,堪称“以弱抗强”的政治典范。</p><p class="ql-block"> 精神与人格的不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廉洁,自律(家有槡八百棵,薄田十五顷)赏罚分明的执政原则,成为后世“贤臣”的精神标杆。其品格超越了政治成败。</p><p class="ql-block"> 最大的失。战略与现实的错位:荆州失守后《隆中对》的“两路北伐”战略已不成立,但仍坚持以弱汉对强魏的北伐,耗尽蜀国国力(人口仅94万的蜀国连年征战,以法治军,克刻百姓)未能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p><p class="ql-block"> 人才制度的短板,事必躬亲(罚二十以上皆亲览)即拖垮自己,也未培养决策的人才梯队,死后蜀国出现“蜀中无大将”的断层,未建立稳定的权力交接制度,为后蜀衰败埋下隐患。</p><p class="ql-block">对我们的启示:</p><p class="ql-block">1,理想需匹配现实,再宏大的目标也要基于资源,环境的实际(如北伐忽视蜀魏国力差距)避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消耗。</p><p class="ql-block">2,授权与传承比个人能力重要,优秀的管理者不是“事必躬亲”,而是培养团队,建立制度“避免一人掌全局,人亡政息”。</p><p class="ql-block">3,精神价值可超越结果,即便目标未达到忠诚,责任,廉洁的品格仍然是成为长久的榜样。这是比“成功”更为珍贵的遗产。</p> <p class="ql-block">  粟裕为何说诸葛亮打仗不行,从两人用兵的特点能否找到逻辑。</p><p class="ql-block"> 诸葛亮27岁出山,给刘备提出《隆中对》主席说这种二分战略,兵家是忌讳分兵的,当魏延给诸葛亮献子午谷奇计的时候,诸葛亮根本不采纳,他觉得魏延这种奇计太冒险了。唯谨慎打不了仗的。我们后来许多军史研究者复盘的时候,他觉得你魏延这种奇计太冒险。而粟裕认为这个仗就是五成,不超过六成胜算,他照样敢打。</p><p class="ql-block"> 粟裕为什么说诸葛亮不是军事家不会打仗是政治谋略家。粟裕为什么这样说呢?即使按《三国演义》所说,他也只是烧了两把火,第一把火,火烧新野,第二把火,火烧赤壁,实际上赤壁还是周瑜烧的,包括他后来六出岐山也好,打那样的堂堂正正之战,说明诸葛亮不会打仗。那么我们说了,粟裕一向谦虚低调,他也喜欢看古代兵书,也喜欢《三国演义》为什么对诸葛亮是怎样一个评价呢?粟裕他打仗是以打大仗,硬仗,恶仗,险仗而著称的。那么诸葛亮他是一生唯谨慎,但实际上唯谨慎是打不了仗的,我们后来许多军事研究者复盘的时候,认为粟裕的仗就是五成,不超过六成他照样敢打,再看诸葛亮他一生唯谨慎,把这种谨慎注入到他用兵当中,你觉得会打的怎么样呢?因为战争是人与人之间的生死博弈,你的这种谨慎往往就失去了战机,</p><p class="ql-block"> 从实际情况看,当魏延给诸葛亮献子午谷奇计的时候,诸葛亮根本不采纳,他觉得魏延奇计太冒险了,不能这样打。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的空城计很有名,但我们真正一想,那么唯谨慎的诸葛亮他不可能有空城计这样的作战。事实上历史上也没有空城计这段。</p><p class="ql-block"> 第二点我们在看,粟裕打仗,他是以少打多,以弱打强,诸葛亮打仗,他是六出岐山堂堂正正相互对峙,那么粟裕认为你这样对峙下去,这个仗耗不下去。特别你是一个劣势一方。你看粟裕他打的很多仗,基本上以少胜多,苏中战役是三万人对12万人,孟良崮战役是27万对45万人,豫东战役是20万对25万人,淮海战役大家都知道是60万对80万人。所以粟裕是打这种仗打出来的。i我们再看诸葛亮的战略战术,首先看诸葛亮给刘备的《隆中对》,主席就批评过诸葛亮《隆中对》的二分兵力,《隆中对》有一句“天下有变,命一上将军自荆州向宛,洛,再命一人自益州以出秦川”,益州就是成都是他的大本营,那么主席就批评他这种二分战略,也就是兵家最忌讳的分兵。那么一个在荆州,一个在益州,相隔千里之遥,还隔了一个三峡,一旦有战事的时候,如何协调。我们也学过他的《出师表》他一句“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益州已经疲弊,急着需要休养生息,也就是整个蜀国,在这种战略态势下,不适合出兵,但他非要出兵,我们在看一点。粟裕打仗,他用兵特点是出奇制胜,机断专行。你在看诸葛亮最为代表的就是六出祁山,每出一次基本上都是一个方向,每次用兵,用兵方向,作战特点都是一样的。致使魏国每一次都严阵以待,每一次都做好了各方面准备,甚至我们看到这样的桥段《三国演义》当中描写,他会给前方大将一个锦囊,关键时刻大将把锦囊打开。原来诸葛亮早就料敌如神。实际上演义可以这样写,真正的战争它是千变万化的,战场实际情况,哪是你一个锦囊妙计所能解决的了,战场情况变化太快了。仅管那个年代战争节奏慢,即使再慢,你这个锦囊妙计基本上不起任何作用的。</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我们给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演义放大了许多,像这样神一级的例子不胜枚举。回头来看,粟裕这样点评诸葛亮我个人理解,他并不是对诸葛亮这个千年师表,存有一些不敬和争议,他只是从军事角度分析诸葛亮的用兵特点,我们觉得这是客观的,我们应该给予理解。诸葛亮的精神是不朽的,军事专业不及他的人格精神。</p> <p class="ql-block">  游五丈原,话诸葛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