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11.17</p>
<p class="ql-block">阴</p>
<p class="ql-block">星期一</p>
<p class="ql-block">河南郑州</p>
<p class="ql-block">又是一个静谧的休息日,慵懒如影随形,心绪沉缓,不愿被琐事牵动。想到下周即将奔赴一场意义非凡的学习之旅,我特意翻出几件衣裳,反复斟酌,仿佛挑选的不只是衣物,而是面对未来教育使命的姿态。这看似寻常的准备,却悄然映照出内心对教育之路的郑重与敬畏。</p> <p class="ql-block">午间简单烹煮了一锅家常饭菜:萝卜清甜、海带柔韧、鱼肉鲜嫩、芋头绵软。未加繁复调料,只以清水慢炖,还原食材本真之味。这一餐,像极了我对教育的重新理解——剥离浮华,回归朴素。如今的我,愈发珍视这种纯粹,一如教育本该是润物无声的滋养,而非喧嚣功利的堆砌。</p> <p class="ql-block">饭后偶然点进李一诺老师的直播间,听她娓娓道来一个多小时。话语平实却有力,像一盏灯,照亮了许多藏在心底的困惑。近日一土学校陷入财务危机的风波,舆论纷扰,质疑四起。然而这场危机,却让我更愿意把目光投向事件背后:一所坚持九年、承载理想与探索的创新民办学校,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不只是教育实验,更是无数人对“何为真正教育”的执着追问。</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身为教育工作者已十一载,从最初的误打误撞,到如今的坚定前行,我见证过太多模式的起落,也亲历过无数教育者的热忱与挣扎。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总有那么一些人,在体制之外默默耕耘,试图打破标准化的牢笼,寻找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他们或许不被大众熟知,却用行动诠释着教育的温度与深度。</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张孝德教授倡导“三亲教育”——亲自然、亲乡土、亲心灵;李炳亭在建勋学校践行“以心育心”的生命教育;李一诺创办一土,追求“全人培养”;曾仕强先生以罗浮山泰学学校传承中华文化根脉;詹大年校长在昆明丑小鸭中学,为“问题孩子”点亮尊严之光。每一所学校,都是对现行教育体制的温柔反叛,是对“育人”本质的深情回归。</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时代奔涌向前,社会压力如潮水般裹挟着家庭与校园,学生的焦虑、迷茫、无意义感日益凸显。我们曾效仿西方工业时代的教育体系,批量生产“标准件”,服务于经济腾飞的需求。可如今物质丰盈,精神却日渐荒芜。若教育仍止步于知识灌输与分数竞争,终将催生更多心灵困顿的“问题学生”。</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制造工具,而是唤醒生命。当知识因技术革新而愈发触手可及时,人的价值恰恰体现在情感、判断、创造力与自我认知上。许多孩子之所以缺乏动力,是因为他们看不见自己存在的意义。而父母,唯有自身完成认知与心灵的“系统升级”,才能真正与孩子同频共振,点燃他们内在的火焰。</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若有时间,请走近那些在边缘坚持非常规教育的先行者们。听一听他们的故事,看一看他们的校园,感受那份不被掌声包围却依然坚定的信念。教育,不该只是课堂与试卷,更应是笑声在林间回荡,是亲情在日常流淌,是传统文化如春风化雨,是自然万物成为最生动的教科书。</p>
<p class="ql-block">真正的教育,是让经历塑造人格,而非让分数定义人生。我们终将明白,伴随一生的,不是某次考试的答案,而是童年奔跑过的田野,少年被理解的瞬间,青年被信任的目光。这些体验,才是生命扎根的土壤。作为教育者,我愿继续发出微弱却执着的光,照亮身边每一个困惑的家长与迷茫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我始终记得在新乡建勋学校看到的那句话:“做让孩子能够笑着成长的教育。”那一刻,我眼眶微热。教育的最高境界,或许就是让孩子在被尊重、被看见、被爱的环境中,自然绽放笑容。这场危机提醒我们:理想或许会遇困,但只要有人还在坚守,光就未曾熄灭。愿更多人加入这场静默而伟大的奔赴——让每个生命,都能笑着成长。</p>